苑 毅,李红利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126)
校基融合模式下区域性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苑 毅,李红利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126)
校基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补充,它可以较好地调解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校基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不同来介绍校基融合的优势及方法,并进一步通过韶关高技能实训基地与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校基融合案例,阐述了校基融合模式下的区域性营销人才培养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校基融合;校企合作;区域性职业人才培养;优势;案例分析
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是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着诸多不足,形成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一次接纳的学生数量相对有限,对被接纳学生的层次结构也有要求;企业基础工作一般需求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多,而随着工作层级的提升,对学生的需求数量反而较少。学校则希望企业能一次性接纳全部学生,并让学生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更多地得到历练。这就使得校企合作出现较大的困难。相对而言,校基融合能较好地解决上述数量和结构上的矛盾问题,是对目前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补充,对未来职业人才培养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1 校基融合的概念
校基融合不同于校企融合。校企融合主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计划。校基融合主要是指学校与本地政府投资建立的公益性实训基地融合,以公益性实训基地为纽带,搭建各类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借助学校的师资优势、实训基地的设备优势和企业的项目优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教学评价及产学研合作融为一体的三方合作形式[1]。
1.2 校基融合与校企融合的差异
1.2.1 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目前,校企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通过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这种方式下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没有当地政府部门的介入,因而缺少了对当地产业政策走向的把握,导致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服务本地经济和产业的人才培养初衷[2]。校基融合方式将本地政府纳入了合作范围。政府对于当地的产业发展制定有详细的政策、规划,在校基融合模式下,政府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参与使得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备很好的前瞻性和导向性,能够很好地将市场导向性的短期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的长期人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
1.2.2 师资培养方式的差异
校企合作下的师资培养方式主要以双向交流为主,或学校以挂职锻炼的方式将教师派驻到企业。由于企业本身一般不具备培训能力,大多时候需要靠教师自身的观察力和领悟能力完成锻炼目标。另外,企业自身的经营范围有限,培训内容只适用于某一特定行业,对产业或行业的岗位覆盖有限,岗位技能的普适性和推广性相对较差[3]。校基融合下的师资建设融合了政府、公益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等三方的力量,以公益性实训基地为平台,将当地的产业发展政策融入师资培养,使教师能够清楚了解本区域的产业发展走向。另外,公益性实训基地可以将不同行业企业的相同岗位技能进行整合,使培训内容既具备专业性又具备普适性,使教师既能够在理论层面清晰地了解产业走向、前沿理论知识,又能够在技能上得以纵向精湛、横向拓展。
1.2.3 课程开发建设的差异
校企合作下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式为共同开发教材或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工作。这种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企业所处行业和经营范围的限制,导致所开发教材内容和授课内容相对狭窄,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市场急需的岗位技能,但是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校基融合下的课程开发主要是以公益性实训基地为纽带,由学校教师将政策、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情况整合为真实的理论教学情境;由公益性实训基地将企业项目和基地设备情况结合起来,形成真实的实践实训项目[4]。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训项目主要由学校负责完成,理论与实训结合的项目转移到公益性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的实践项目由企业负责完成。公益性实训基地在课程教学方面起过渡作用,可根据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兴趣表现,将其分配到对应的企业,以完成最终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1.2.4 实习实训方式的差异
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方式为企业出资或校企共建。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实习实训仅停留在参观层面;二是企业同时接纳的人数有限,导致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无法全面覆盖。校基融合模式下的专业技能培训由公益性实训基地来完成,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这是因为:(1)公益性实训基地拥有较先进的实训设备,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地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技能训练需要。(2)二是公益性实训基地一次性接纳的人数远多于企业所能接纳的人数,也可以接纳不同学校的学生实习实训,方便各个学校统一管理。(3)企业可以将优秀员工直接派驻到公益性实训基地,开展岗位技能培养,这样既能实现学生技能训练的目标,又能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不同企业所需技能的差别。
1.2.5 考核评价方法的差异
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评价或以学校为主,或以企业为主,都缺少第三方评价机制。校基融合下的考核评价由公益性实训基地来完成,形成独立于学校和企业的第三方考核评价主体。各学校专业教师的理论命题结合公益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的技能考核命题,形成理论加技能考核题库,由公益性实训基地随机从题库中抽取考题,考察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掌握情况。公益性实训基地为主体的第三方考核能够较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1.2.6 产学研合作方式的差异
校企合作下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主要是企业将项目交给学校做,存在的问题是学校设备不足,无法接纳企业的项目。校基融合模式下,学校能够借助公益性实训基地中先进的设备为企业研发、试验产品,解决企业所遇到的难题;企业也可以直接将项目交给公益性实训基地,而不必亲自去联系学校,从而节省企业的成本;公益性实训基地承接到企业项目后,可采用招标的方式接受各学校竞标,使学校教师能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从而节约教师去寻找项目的时间。
校基融合主要由政府牵头,可以广泛吸引各个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参与,能够较好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融合。
2.1 校基融合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
目前,各地的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多由学校独立建设或校企共建,同一地域内不同学校的实验实训场地建设和设备购置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复,造成了大量浪费。另外,各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会建设实验室。而在校基融合模式下,由政府来建设实训场地并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开放运行,供全社会来使用,因而可以大大减少由于重复建设而产生的资源浪费现象,并起到协调企业、学校与社会各方关系,实现融合发展、协作共赢的作用。
2.2 校基融合可以将短期培训与终生教育有效统一起来
在校基融合模式下,学校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市场人才需求的短期性可有效地统一起来。公益性实训基地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学校可以随时使用相关设备,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再接受公益性实训基地的培训,使终生教育成为可能。公益性实训基地也可以针对当前的热门岗位提供短期培训,以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
2.3 校基融合可以对企业和学校进行有效的整合
校基融合可以将学校的师资优势与企业的项目优势有效整合起来,帮助校企双方致力于教师科研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以及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学校可以借助公益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优势,将教师送到基地进行技能培训,同时也可以利用公益性实训基地的设备开展项目研究;企业可以将员工送到公益性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或更新其专业技能,从而实现三方共赢。
3.1 公益式校基融合
公益式校基融合以政府投资为主,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由政府投资建立公益性实训基地,购买实验实训设备,建立独立的师资和管理队伍,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或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各类职业院校或企业可以直接使用公益性实训基地提供的各种资源。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均以公益性实训基地为主导,其他各方参与并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最终由公益性实训基地确定人才培养机制。
3.2 共享式校基融合
共享式校基融合以政府投资为主,由政府或学校提供场地,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由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建立,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类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对于出资建立实训基地的各方和区域内的组织,可以提供免费服务,对区域外的服务对象,则收取相关费用。在人才培养、岗位培训、项目研发等各方面,以多方共同商定为主,建立常设机构,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商讨人才培养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人才共同培养的机制。
3.3 对接式校基融合
对接式校基融合也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主要由政府或企业提供场地,针对当地的主导行业或产业,建立公益性实训基地,由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建立,免费服务对象是相关企业和各类职业院校,对于行业外的企业、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则收取相关费用。在人才培养、岗位培训、项目研发等各方面,以行业企业为主,对公益性实训基地和学校提出具体的人才需求标准,由实训基地和学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并与行业协会或相关企业最终商定人才培养机制。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松山学院”)和韶关高技能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实训基地”)的校基融合是共享式校基融合,由政府投资建立公益性实训基地,并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松山学院提供师资,负责课程教学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4.1 四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由政府、企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政府提供当地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企业作为人才的使用者和引进者,主要提出符合当地发展特征的人才需求标准;学校针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的规划工作,即人才的培养层次和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实训基地针对产业政策和企业对于人才的技能需求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支持。发挥四方优势,最终制定出能够满足当地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5]。
例如,在营销人才培养方面,由实训基地牵头,邀请政府、本地不同层次职业院校和企业,针对当地政府大力培育“大旅游、大农业、大物流”的产业发展目标的需求,召开区域营销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最终确定,由松山学院依据政府产业发展要求,培养面向农业和旅游业的高技能人才,由公益性实训基地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提供本土案例和实习岗位,四方共同为区域营销人才培养提供优势资源保障。
4.2 以实习基地为平台,开展师资双向交流
在区域营销人才培养上,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松山学院和实训基地定期开展师资双向交流,使教师在理论和技能方面都得到较大提升。松山学院不再将教师直接派驻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而是先将教师派驻到实训基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再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开展工作,这样可有效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企业可将优秀员工派驻到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培训,以避免企业员工不会教学只会操作的尴尬情况[6]。以实训基地为平台的双向师资流动,既节省了企业和学校的培训成本,也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3 以企业为背景,借助实训基地优势,开发适合本土的教材
在教材开发上,由实训基地召集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针对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好的做法,以研讨会的形式开展讨论,由实训基地整理出基本资料,并反馈给松山学院。学校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实地考察后,汇编成典型案例。实训基地组织松山学院和各企业召开职业能力分解会议,以实训基地和松山学院为主体,编写针对本地营销人才培养的教材或培训讲义,并由企业相关人员审核(主要看其知识和技能是否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
4.4 以实训基地为核心,三方分工负责实习实训
学生实习实训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松山学院将学生职业能力分解为基本职业技能、专业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技能[7]。基本职业技能由在校教师负责训练;专业职业技能采用学校与实训基地教师共同培养的方式,以实训周或实训月的形式,借助实训基地的场地和设备完成;核心职业技能由企业负责完成。经过基本职业技能和专业职业技能的培训后,学生已经基本符合企业员工入职的能力要求,但由于各个企业实际情况不同,最终的核心职业技能只能由企业来负责完成。
4.5 以第三方评价和技能竞赛方式开展考核评价
松山学院主要采用第三方评价方式进行考评,即由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另外,实训基地定期举行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成绩评判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避免了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
4.6 政府搭建平台,依托实训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松山学院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时,通过校基融合避免了项目和设备不足导致产学研开展受到各种制约的情况。本地企业在遇到科研问题无法解决时,将具体需求提交到实训基地,由实训基地根据不同高校的科研优势进行分配。如松山学院作为一所本地职业院校,主要承担了当地新职业开发、职业人才培养、设备改进和开发等工作,实训基地将当地农业和旅游营销人才的培养交由松山学院来负责。
校基融合作为有别于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补充。它需要政府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和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学校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并积极开发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教材。另外,在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中,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和人才自身长远发展的要求。
[1]庞业涛.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3(28):179-181.
[2]张桂兰.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的对接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5):19-22.
[3]李德武,曾娅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6):5-9.
[4]罗颖.跨越“求利”与“育人”的鸿沟——中小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5]黄利.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初探[J].现代营销,2012(8):289-289.
[6]袁金明.企业评价机制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对接[J].才智,2014(7):112-112.
[7]欧阳春燕.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 冯 峰]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Voc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under School-enterprise Training Base Cooperation
YUAN Yi,LI Hong-li
(Guangdong So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Shaoguan 512126,Guangdong,China)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uch as,what the school pursued is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but the enterprise pursues high production efficiency,therefore,there is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s.The talents cultiv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training ba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it can reconcil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better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It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 and method of school-enterprise training base cooperation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t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further expatiates the regional marketing talents cultivation method by the case of school-enterprise training base cooperation carried by Shaoguan high skills training base and Guangdong So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T alent cultivation mode;s chool-enterprise training base cooperation;s 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r egional v oca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advantage;case analysis
C961
A
10.13681/j.cnki.cn41-1282/tv.2017.01.016
2016-11-08
苑毅(1981-),男,辽宁锦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