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云
(韩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实践探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
陈泽云
(韩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在保持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审美化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并探索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具体的路径包括:明确审美方向,在教学目标中渗透审美理念;挖掘审美资源,实现教学环节的审美转化;重视结构逻辑之美,促进教学内容逻辑审美转化。
审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1]教学本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必然包含美的因素,富有艺术气息和美感体验的教学必然蕴含了高度的审美价值。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美育,实现教学的审美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更是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学者已积累了不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但主要集中于理论上的研究,教学实践上的探究稍显不足,具体针对某一门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更是少之又少。为此,在保持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同审美性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在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审美化教学实践之路,意义重大。
国内学者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界定审美化教学这个范畴:第一,将审美化教学视为一种教学理念;第二,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操作模式,侧重于操作层面的研究;第三,认为审美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操作模式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更为全面,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赵伶俐的《审美化教学论》一文中,赵伶俐认为,所谓审美化教学,是指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成为静态和动态的和谐统一、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使师生都获得充分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理论、操作模式和方法。[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是审美化教学的一种学科发展和表现,是在审美理念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美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挖掘思政课中的审美要素并将之转化为审美对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享受美并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学科教学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知识、思想和人文教育三位一体的特征。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偏重于知识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把思政课等同于专业课,将其视为知识学科,忽视了其人文精神教育价值。人文精神是综合、全方位的,包括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科学精神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凸显思政课的人文价值;在教学目标中渗透审美理念,才能指引学生明确审美的方向,接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情感和鉴别美丑的能力,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从而使学生真正受到真、善、美的全方位教育。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这门课程应该“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原理》课教学的知识性要求,教师应以丰富的知识充实学生,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内容;以真理的力量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观察、分析、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然而,教师在为《原理》课确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外,更要注重在教学目标中渗透审美理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当理论知识与情感认同相结合时才有可能转化为精神信念,才能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
在《原理》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多次追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时,笔者的回答如下:“马克思主义带给我思辨的力量,养成了我反思的习惯,改变了我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他成了我生命中真正的关怀。”这样的回答,让学生感觉到《原理》课既没有压抑自我的理性追求——对求知的渴望,又没有压抑感性的愉悦展开——对自由的欲望。这样的课程,充满了美感体验和知识力量。事实上,真正的审美教育,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把充满智慧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而这也是《原理》这门课程最大的魅力所在。
在教学目标中渗透审美理念,最主要的是要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审美化改造,由传统的技术型教学理念向智慧型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所谓传统的技术型教学理念是指传统教学把教学艺术等同于教学技巧的运用,教学理念停留于技术层面。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之下,教师只注重创造艺术的外在形式,过多地关注了教学技巧本身的功能,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通过相关技巧性的设计从而更好地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所谓智慧型教学理念是指以追求创造性与智慧性为教学理念,教学注重人的主体创造性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之下,教师不仅看到了教学技巧本身的功能,还看到了教学技巧背后对智慧的创造,教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人的想象和精神自由。
海德格尔认为:“教比学难得多。我们深知此点,但我们很少思过此点。为什么教难于学?这并不是因为做教师必须腹笥宏富,常备不懈。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3]所谓“让学”,就是让学生诗意地学,让学生把学作为美感体验的过程,把学变成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如此这般学习,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展开的过程,蕴含着的是教师良好的生命态度和审美的生活方式。
具有美感和诗意的课堂,应该是“和而不同”的课堂,应该是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课堂。排斥学生意见亦或禁绝学生异行都是跟智慧型教学理念背道而驰的,长此以往,教育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精神自由更无从说起。例如:笔者在讲解“哲学基本问题”这个知识点时,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提出了个人的反驳意见:“人心污染、自然污染,都是因为中国缺少敬畏,唯物主义到只顾眼前利益。只要物质,不要精神,没有理想,没有诗意。”“中国的问题就在于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以至于唯物到‘人定胜天’,唯物和唯心不是完全对立,这才是辩证法。”面对学生的反驳,笔者并非急于对内容本身进行回应,而是首先肯定了学生勇于发现、咀嚼问题并对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观点,满足了学生获得认可、被尊重、被欣赏的需要;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与学生共同阅读了经典作家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论述,指出了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扩大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范畴的使用范围,造成了一定的认识紊乱。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错误地将唯物主义理解为享乐主义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美德;或者将唯心主义理解为迷信、落后,将唯物主义理解为科学、进步;这以上种种,都是扩大了定义的外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各自审美价值展示以及不同审美价值综合影响的教学过程之中。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审美化,必须遵循美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挖掘思政课中的审美资源,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展现内容和形式之美从而实现教学环节的审美转化。笔者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从导入、讲授、结尾三个教学环节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环节的构建探究。
(一)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新课导入的审美转化
明代文学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论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这句话指出了好的文章开头要做到引语脱俗,扣人心弦。写作如此,教学亦然。富有艺术气息和审美化的导入,并无繁言赘语,而是字字珠玑、精彩万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过程的导入,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懂之不如爱之,爱之不如以之为乐,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浓厚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兴趣或因好奇、或因疑惑、或因新鲜,只有当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充满兴趣才会乐于受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价值评价及其特点”这个知识点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并猜一下这是哪部影视作品的主题曲。没错,这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泰坦尼克号》。老师想知道在座的同学看过这部电影吗?喜欢这部电影吗?(师生互动)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明显不同。由此可见,对同一个客观存在的《泰坦尼克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并且我们发现这些多元化的评价如果从大家自身的立场和角度出发都是正确的,都符合客观实际。那是不是意味着说我们以后对任何事物进行评价都可以随心所欲呢?对事物进行评价需不需要注意什么呢?这里边究竟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熟悉的旋律、美妙的音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从中产生共鸣,同时可以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变得生动形象。如此便能够顺利实现审美化教学过程构建中导入环节的审美转化。
(二)跌宕起伏、高潮显现——讲授过程的审美转化
文如看山不喜平,课如观潮有涨落。写文章讲究波澜起伏,课堂教学同样讲究起伏有致。富有艺术气息和审美化的课堂,必定是曲折起伏而非平铺直叙,必定是富于变化而非静如止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设置教学高潮,是思政课教师的艺术匠心所在,更是审美化教学贯彻实施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身处于教学高潮之时,他们也许会为了迫切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虑,会为了难题迎刃破解而喜出望外,会为了找到新发现而激动万分。在这里,身心愉悦和思想自由挥洒自如,感性的释放和理性的坚持得到很好的交融,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充满美感的。课堂教学高潮并非在教学过程中随处可见,而是需要教师看准火候抓准时机,善于调动学生情趣并发现其思维兴奋点。一般高潮的形成选在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处亦或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结合处。
例如:在讲解“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这个知识点之前,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六张“女孩子”的图片并询问漂亮与否,学生议论纷纷,展开了一场审美评价,课堂气氛顿时轻松愉悦;随后,当学生们知道图片中压根就没有女孩时,惊讶之余显露出更多的求知欲望。为此,笔者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伪娘”的基本情况并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你是如何看待伪娘这种社会现象?”学生又一次议论纷纷,各执己见,课堂上争论不休。笔者借机抓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向其展示了一段由学生团队调查采访的视频——“社会上不同的人对伪娘不同的评价”,视频为学生展示了大学生、老年人和教学工作者三个不同群体对伪娘的态度。最后,笔者分析了评价结果不同的原因并得出了教学结论: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的眼界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推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教学小高潮。
(三)简洁精美、意犹未尽——课程结尾的审美转化
古人写文章,把开头、中间和结尾比喻为“凤头”、“猪肚”和“豹尾”,“凤头”借喻凤凰头之精美绝伦;“猪肚”借喻猪肚之充实丰富;“豹尾”借喻豹子尾巴之刚劲有力。课堂教学的结尾也讲究干净利索、完善精美而不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富有艺术气息和审美化的结尾不仅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升华,还能给学生以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让学生感觉到“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5]马克思这句话道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终结又是开端”这个隐含着的重要信息,共产主义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关节点:在标志着人类异化史终结的同时预示了人类解放史的开端。总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并不是一个固化不变的范畴,而是一个立体、多维的动态概念,它始终关切的是现实中人的具体生存实践,“是使深陷异化的人类进入本真生存状态并以此开显未来的一种切实通道”。[6]如此这般定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概念,是不是有点颠覆了同学们原先的思维定势,为了更好理解这个定义,我们有必要学习共产主义的特征,关于这一点,我们下节课继续。
这样的结语,留有余味,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突破时空之局限,学生能在课后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象,获得美感体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逻辑是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了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之间的教学逻辑关系、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每一门课程自身的逻辑体系三种逻辑关系。逻辑美指的是逻辑中的审美价值,是以逻辑为载体的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逻辑美具体指的就是通过厘清上文所述三种逻辑关系、剖析其间的结构逻辑从而呈现出来的美。
从纵向来看,大学与中学的思政课教材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容重复,这种重复性主要体现在章节的架构上和具体知识的表述上。以《原理》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部分知识点为例,教材主要包含了本体论(物质统一性原理)、认识论(能动反映论)和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三大板块,内容框架的设置基本与高中政治教材《哲学生活》没有多大的差别。事实上,同样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大学和中学思政教材在内容上的重合是不可避免的。实现大学与中学思政课的教学逻辑审美转化,要求高校教师能客观正视这些重复,能以积极应对的态度和方式解决一定程度上无法避免的“重复”问题,挖掘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站在新高度,找到新视角,避“重(复)”就“新”,探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之美。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最大的不同,在于“理论”二字,中学思政课教师在阐述原理时经常通过举例并配以图片的方式开展教学,而大学教学不仅要注重视觉上的美感,更要注重“理论”层面的释疑解惑所带来的结构逻辑和理论彻底之美。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实现高校思政课理论彻底之美就要将思政课由传统说教模式转换为深入讲理的教育模式,这个彻底主要体现在回归马列原著、把握历史背景和关注现实生活,将当前社会问题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从而展现理性分析的魅力。
从横向来看,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虽内容不同但功能互补、相互依存,是一个严密完整的课程逻辑体系,但是各门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容体系还是呈现出交叉含混的局面。实现教学内容逻辑审美转化,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妥善处理每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和重复的内容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拥有宏观、整体的眼光,明确课程的定位,清楚教学的主题,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从而确定讲授的角度。在四门课程当中,《原理》课是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通过学习《原理》课,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剖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解决各种社会实践问题从而从现实层面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
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逻辑体系,而逻辑体系中的美主要体现为系统之美和简约之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逻辑架构完整简洁、浑然一体,把握《原理》课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就要把握贯穿于课程逻辑体系之中的一条思维主线——逻辑主线。《原理》这门课的逻辑主线为:总论——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论和真理观——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现教学内容逻辑审美转化,要求教师在把握这条教学主线的前提下突出基本观点讲授,打造充满内在逻辑美的课堂教学板块,开设教学专题。比如,在坚持课程基本要求和把握内在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笔者将《原理》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为七个专题:马克思的当代价值探析(绪论);世界本源:哲学前提的追问(唯物论);以唯物辩证法看世界、社会和人生;感受生活的真善美(认识论);寻觅社会的真谛,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身边的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08年金融危机;人的发展:哲学求索的最高境界(共产主义理论)。如此设置教学专题,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主线,既能够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核心和灵魂,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逻辑架构的系统之美和简约之美。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不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操作模式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美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逻辑等审美要素并将之转化为审美对象,不仅激发了教师主体美的创造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体验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贯彻实施审美化教学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对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9.
[2]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108.
[3]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
[4]论语[M].邓铜,注释.殷光熹,审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15:6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6]曹峰.马克思共产主义概念的三个维度阐释[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5):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Exploring Aesthetic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y——Tak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for example
CHEN Ze-yun
(College of Marxism,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of improving teaching practice,the aesthetic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as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To be specific,there were three aspects included:orienting the aesthetic and permeating the aesthetic idea in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exploring aesthetic resources to aesthetically transform the teaching practice;focusing on the beauty of logical structure to promote the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gics underlying teaching contents.
aesthetic;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y;aesthetic teaching;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G 642
:A
:1007-6883(2017)01-0093-05
责任编辑 温优华
2016-09-06
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GDJG20142398)。
陈泽云(1985-),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