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玲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董 玲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推进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满足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以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需要。但是,当前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不少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种植结构不平衡,农产品加工效益不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户经营分散等,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障碍。因此,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粮食生产,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问题,[1]2016年河南两会上,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也就如何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阐述。河南是知名的农业大省,2015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5%,居全国第二,其中夏粮产量居全国第一。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推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河南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满足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要
近些年,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不断升级。人均粮食等主食的消费趋于下降,而油、禽类、水产、奶和奶制品、糖、酒等副食的消费随之增加,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奶和奶制品,说明河南省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正在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转变。[2]
而传统的农业供给结构,仅强调农产品数量的供给,由此导致一方面出现大量低端农产品过剩滞销,另一方面却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这就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必须从以往的生产主导型向市场消费主导型转变。河南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契合消费者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势利导地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生产更多市场紧缺的,质量好,安全性高的农产品,必定能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要。
(二)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2015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53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4%,收入水平偏低。从收入结构上看,河南省农村居民总收入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占25.6%和53.9%。大多数农民文化技术水平偏低,多从事“脏、累、差”的工作,就业不稳定。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以外出务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从家庭经营性收入组成上看,农业收入占77.9%,构成经营性收入的绝大部分。但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受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因素影响较大,且近几年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上升,都影响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河南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通过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农产品价格;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通过实行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农业利润,最终将有利于促进和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
(三)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科技落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河南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改变传统农业单一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功能,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转化率。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等城市服务型农业,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3]
(四)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需要
农业生产要高度依赖于生态环境。而随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工业和城镇发展中产生了大量废水、废渣、废气。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4]但利用率低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另一方面造成农药残留超标,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下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同时也造成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限。此外,农业生产也要高度依赖于资源条件,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为1.23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52亩的水平,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其次,河南省水资源不仅匮乏,而且分布不均,豫北、豫东平原地区农业用水量大,但人均和单位面积农田平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利用率低。这些都造成河南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河南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少农业消耗,治理农村环境。通过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土地休耕制度,使长期超负荷利用的土地得到休养生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减轻省内对耕地及水资源的需求,以此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近些年来,尽管国家和河南省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但相对于需求,由于过去多年来投入不足,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近年来修建的一些水库、水渠分布不够均衡,有些地方灌溉系统荒废、水渠老化、机井失修等问题依旧存在,造成河南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生产能力不稳。其次,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滞后。全省有约46%的通建制村道路是2005年以前修建的等外路,大多处于超期服役状态,急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管理养护。此外,大量的危桥、宽路窄桥和有路无桥等问题亟待解决。再次,农业信息化建设迟缓。河南省农业信息化体系不够健全,针对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传播不够,缺乏权威可用的信息。农业信息化服务严重滞后,农村基层传播农业信息主要靠广播、开会、发传单等形式,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传播效率低,不能提供有效服务。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障碍。
(二)农业种植结构不平衡
河南省长期以来过度重视粮食作物,轻经济作物;重面积,轻品种。截止2015年全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占70%以上。全省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二连增,夏粮实现十三连增。[5]粮食增产主要来自于小麦,玉米和水稻,其中玉米增幅最大。这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占总产量的95%以上,而红薯、豆类和谷子等秋杂粮占比相对减少。其次,从河南省农林牧渔业内部构成来看,各业产出呈不断增长趋势,农业内部结构虽然不断调整优化,但种植业比重依然过大,2014年占到61.9%。而林业和渔业比重偏低,尤其是渔业,占比仅为1.4%。农业内部种植结构的失衡,导致一方面粮食库存激增,粮价持续低迷,农民增产不增收。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一些新兴农产品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这种供需结构的扭曲已经成为阻碍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问题和矛盾。
(三)农产品加工效益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产值低,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其中的骨干企业数量较少,品牌支撑能力不强,除“双汇”“三全”“雏鹰”“好想你”等品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外,其他多数企业品牌影响力有限,占有市场份额较小,竞争力低。其次,河南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研发资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高。再次,许多企业精深加工度不高,长期以来依旧采用传统落后的加工方式,农产品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效率低,产业链条较短,加工效益不高。最后,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不高,发展层次较低,所谓的“产业集群”,只是一些同类加工企业的简单集中,集群内企业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有效的专业化分工。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
农业的发展不仅依靠自身,还离不开第二、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河南省第一产业有良好的基础,但与二三产业相比,一产的效益比较低。就是因为三产融合不够,仍普遍存在农业种植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销售脱节的现象。许多农民多年来形成了买原料、卖原粮的习惯,而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原料生产基地,原料生产分散,所需的专用或优质原料不足,甚至有的需要进口,导致企业整体效益低下。农业的生产环节与农产品加工环节,农产品销售环节之间脱节,势必会增加各自的成本,阻碍三产一体化的发展。
(五)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0%多,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河南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与科技成果转化率均低于全国水平。其次,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公共财政,私人投资很少。再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村科技推广工作有被弱化、边缘化的趋势,部分乡镇农技站“空壳”现象较为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总体专业素质偏低,人员老化,个别地区出现技术推广人员断层的现象。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陈旧,部门内部相互独立,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河南农业科技推广的供给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求。
(六)农户经营分散
目前,河南省农户分散经营仍占多数。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小,就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种植成本高,收入难以提高。而且,农户经营规模小,难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自然也就低。面对分散的农户经营,监管部门也不可能在种植环节一家一户进行监管,导致对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增大。所以,农户小规模经营已成为推进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羁绊。近些年,河南省也很重视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截止到2015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10.5万户,[6]但从合作社的质量和层次上看,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管理不规范,服务层次低等。整体来看,成规模,效益高的合作社数量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783万亩,占河南家庭土地承包面积的38.9%。土地流转的比例相对于全国其他先进省份还比较低。因此,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河南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问题。
(一)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制约问题,所以必须要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导,金融信贷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当地农民踊跃集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扩大农业投资来源。尤其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干旱缺水,防洪防涝等问题,提高河南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在继续扩大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的同时,也要注重设施建设的质量及后期的管理养护。最后,健全河南省农业信息化体系。加快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农业”,将现代化互联网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打通技术、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提升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夯实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粮食生产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要减少农产品供给或压缩粮食生产,而是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引导农民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农业结构。首先,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河南省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比如,虽然全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但优质强筋小麦产量不高。目前,企业急需的是高筋面和特种面粉,所以未来应加大高筋粉小麦的种植力度。其次,消化过剩的中低端农产品。逐步推广饲料玉米种植,积极消化库存过多陈粮,为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奠定基础。再次,树立大农业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抓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也就解决了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
(三)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培育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要变以往的粗浅加工为精深加工,变传统的加工技术为高新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比例,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要变单个龙头企业带动为龙头企业集群带动,培育和提升农业产业化集群。要用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以各地农业优质资源为基础,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带动基地化发展,不断提高规模化种养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整合品牌资源,提振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只有加快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培养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才能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现代化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
(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把产业链的理念植入农业当中,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全链条循环发展。首先,以河南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农产品加工集聚地为核心,形成加工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流通,流通促进消费的格局,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其次深度挖掘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延长农业价值链,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业多功能消费的需求。最后,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户提供贷款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让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所带来的收益。[7]河南省大力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不仅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也有利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
(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要完善和强化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首先,继续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中来,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其次,要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的农业科技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在更舒心的环境中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再次,健全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优化机构设置,克服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最后,围绕农业产业需求和农民需求,建立以农业科研机构,河南省内涉农高校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关键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防灾减灾与药肥减施,智能化、精确化农作物生产管理等的研究,强化农业科技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引领作用。
(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农民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要大力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要尽快出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比如免费接受职业教育,优先解决信贷担保等。要大力引导和支持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工商企业家等社会各类人士带着新知识、新理念、新资本和新需求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为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托管,农民合作社统一经营,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形成土地规模经营[4],要让农民真正从规模经营中受益,才可能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参与度,进而实现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取得实效。其次,农业经营规模要适度,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可能有统一标准。土地规模经营要与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飞跃,既能破解当前河南省农业突出存在的问题,又有利于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有序推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确保五千多万农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郑趁意.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J].农家参谋,2016(7):34-35.
[2] 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4):613-620.
[3] 许经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思考[J].学习论坛,2016(6):32-35.
[4] 吴海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5):38-42.
[5] 田建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N].河南日报,2016-02-17(004).
[6] 王国庆.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路径及建议[J].绿色科技,2016(14):293-294.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网.(2016-01-27).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1/27/c_1117916568.htm.
2017-07-29
董玲(1979—),女,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F327
A
1671-8275(2017)06-0120-04
何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