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冬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职业自觉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路径
潘 冬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育人功能的发挥。以职业自觉为理论基础,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进行了分析,并围绕其工作重点引出了创新路径,旨在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与优化探索新路径。
职业自觉;高校辅导员;创新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依旧存在诸多困惑,束缚着高校教育、管理、育人等方面实效性的有效提升。基于此,从根源上强化职业意识的自我觉醒,及时调整目标规划并回归育人本质,是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工作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职业认同
作为树立职业自觉的前提条件,强化职业认同是强化高校辅导员树立职业自信心的基础要素。基于高校的组织结构与教育管理模式,部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确实倾向于“勤杂工”,学生日常生活琐事的管理成为其主要工作内容,更有少数辅导员将自身岗位作为另谋他就的权宜之计,导致高校专业教师、管理者及社会对辅导员队伍的认同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辅导员对自身岗位的轻视。要扭转这种局面,辅导员需要以高校育人全局的角度明确自身行政管理与教师的双重身份,从根源上强化自身职业认同,将自身岗位职责的履行与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由“可有可无”向“不可替代”的态度转换,进而促进其职业归属感的树立。
(二)提升职业能力
以高校辅导员的学科背景来看,“非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学历专业占据了七成以上的比例,加之部分辅导员缺乏系统性学习与专业研究,导致其日常工作的开展常常陷于措手不及的境地,限制了其职业规划的实现,并影响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对此,高校辅导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围绕自身岗位需求,强化对高等教育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手段与方式的学习,并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改进教育管理方法,以适应大学生群体不断变化的个性需求。
(三)加强意识自觉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觉的成型有赖于意识层面的反复强化。辅导员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教育性与服务性,因此,其需要对自身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进行强化。要加强意识自觉,首先辅导员需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使思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直性。其次,需要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强化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健康而全面地发展。此外,辅导员需要以甘于奉献的服务精神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以工作目标为源动力,以学生为中心,赢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四)增强行动自觉
正所谓“行者知之成”,行动是意识的实际体现。强化行动自觉,首先要求辅导员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而有效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提升自身工作的针对性。其次,辅导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日常工作,以敢于挑战的心态面对实际工作的各种困难,同时积极思考,勤于动脑,对待具体工作要“走心”,而不是敷衍了事。与此同时,辅导员需要摒弃以往传统、陈旧的教育管理方式,迎合时代需求,遵循教育规律的发展,创业工作模式与方法,使具体工作更加体现时代价值,符合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此凸显工作效果。
(一)重视理论指导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牢固树立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以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作为武装其头脑的手段。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将政治理论教育与指导作为工作的核心重点,结合当下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发展形势,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并指导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信仰者与理论践行者。与此同时,辅导员还需要实现政治理论指导与职业规划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其今后的人生及职业进行科学规划,促进辅导员自身工作教育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强调思想引导
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发展逐步深化,加之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受到严重的冲击,导致其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对此,高校辅导员需要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教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下的社会思潮与社会行为,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其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辅导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班团文化建设活动,宣传“诚信、感恩、励志”等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及优秀思想品质的传承,规范其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追求深度辅导
流于形式与浮于表面的管理及指导难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校辅导员需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行为方式,充分尊重其个性,以学生的个体特性为基础依据,准确找到大学生思想上的“症结点”,快速抓住其“兴奋点”,进而强化辅导工作的针对性。此外,高校辅导员需要对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应用,构建一套结构完整且逻辑清晰的辅导方案,以针对学生生活、学习、职业规划等各方面实施系统性的辅导,如此可保证学生指导工作不留死角,全方位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提高。
(四)注重行为善导
高校辅导员需要以“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为追求目标,在充实自身理论知识架构的同时,更需要以身作则,在行为上为大学生做出表率。基于此,辅导员需要规范自身行为,以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做到勤于学业、知行合一。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需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融入学生群体中,成为其集体中的一员,在对学生实施指导与提供帮助的过程中,需要以自身的思想内涵、人格魅力及职业素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一)创新教育话语体系
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与个性突出的特点,直接说教式的指导方式容易遭到其厌烦甚至抵触。要想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需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群体的语言习惯,进而创新话语内容及风格,使之易于被学生认可并接受。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话语表达需要满足以下三点:其一是深度,在对政治问题与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时,需要作出系统而深入的讲解,透过表面现象得出本质结论;其二是锐度。在日常工作中表达自我看法与意见时,需要做到“鞭辟入里”,以“犀利”的言辞和鲜明的观点给大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三是温度,在对学生实际指导与管理过程中,辅导员需要以饱含关怀的语言与之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并为学生提出有效建议,可以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适应网络育人环境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新常态,辅导员需要正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动接触网络,积极适应网络思维方式,将网络应用融入到日常工作开展中。首先,辅导员需要全面掌握网络应用知识与技术,借助QQ、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载体与平台加深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网络沟通的形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与有效性。其次,辅导员要借助网络构建教育管理平台,借助微信群、微博等载体构建班级管理平台,并依据工作需求发布网络状态与信息,突出信息的教育价值与趣味性,允许学生进行意见反馈及评价,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
[1] 姚念龙,王巍.提升辅导员深度辅导质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32-134.
[2] 王璐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3):99-101.
[3] 朱锦秀,刘艳坤.新时期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需求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36-138.
2017-07-10
潘冬(1986—),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副院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G645
A
1671-8275(2017)06-0033-02
仲耀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