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工队伍协同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2017-03-09 22:10:05张旭念韩弥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工服务型队伍

张旭念,韩弥明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新形势下学工队伍协同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张旭念,韩弥明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化,传统管制型学工队伍的模式与效率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如何树立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举措和提升服务水平成为新时期高校学工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服务型学工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与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工队伍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现存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从队伍服务理念、队伍建设、服务平台、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合理措施,以期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服务型学工队伍。

服务型;学工队伍;现状;对策

随着高教领域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提出“内涵式”发展[1],满足和保障高校学生的需求与权益成为新形势下衡量学生工作的主要指标[2],如何树立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举措和提升服务水平成为新时期高校学工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学工队伍的演变历程来看,“政治性”是其长期强调和坚持的重要品质。[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将市场经济引入教育体制,教育市场就具有有偿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学校和学生关系不单纯是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同时兼有服务与被服务等更为平等、有偿的关系;从法律角度分析,学校是法人主体,学校与学生间存在法律关系,学生在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须得到保障[4];从哲学角度出发,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点、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以人为本”等,都说明服务型教育理念顺应了环境变迁、社会变革下学生主体诉求转变的现实情况,“为学生服务”理念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学工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5]本文以“学生为本”为价值主导,以系统整合为构建手段,以“为学生发展服务”为终极目标,通过探索学工队伍资源整合、学工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期建设一支能主动适应新形势的服务型高校学工队伍。

一、基于服务理念的高校学工队伍主体与特征

(一)服务型学工队伍主体 学工队伍是日常服务学生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队伍保障。[6]狭义的学工队伍主体单纯指党、政、团各部门工作人员及专职辅导员[7];广义的学工队伍除传统主体外,还包括招生就业处、教务处、财务处等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8]

从学校层面分析,设置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与各职能部门。党委副书记是全校学生工作实施、推进和改革的关键决策者,统领全校师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党团建设活动、思想政治引领等工作。学生工作处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助学解困、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公寓管理等工作的协调和管理部门;招生就业处负责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培训等咨询服务工作。

从学院层面看,设置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等一线工作人员。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扮演承上启下的角色:对上贯彻学校相关政策与方针、管理学院学生工作的具体事宜;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组织者,又是被教育、被服务的对象。[9]

(二) 服务型学工队伍特征 第一,服务理念人本化。服务型学工队伍工作方式区别于以往重“服务”、轻“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为价值导向,更加强调服务意识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融教育、服务、管理于一体。

第二,教育形式渗透化。服务型学工队伍针对学生个性,寓教育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与领域,潜移默化,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增强了主动性、实效性。

第三,服务内容专业化、多样化。服务内容专业化的标志是服务内容划分更加精细、种类更多、工作重心更加贴近学生,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供专业服务,方式灵活多样。

第四,服务队伍职业化。学工队伍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其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服务内容专业化决定其服务队伍也需加强专业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健全服务型工作模式。[10]

二、安徽农业大学学工队伍现状分析

(一)学工队伍工作现状分析 1. 辅导员队伍配置不断改善,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当前,我校严控选聘、培养、管理和考核等环节,队伍建设全程化、系统化、规范化。我校现有专兼职辅导员265名,学历以硕士为主,其比重达78.28%;从选聘方式来看,公开选聘、择优录取,过程公开透明;从培养机制来看,建立了以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制度,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从评价管理机制来看,我校采取校、院两级管理,对学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工作表现、实绩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评并采取适当激励。队伍从“经验化”向“专业化”过渡,思想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和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改良为高等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队伍基础。

2. 队伍工作效果良好,多数学生持认可态度。实际调查发现,学工队伍工作实效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肯定。53.95%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时,能较快得到满意的答复,64.47%的同学对学生工作老师的印象是热情、有责任心,43.42%的同学对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印象评价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不能忽略的是,仍有18.42%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求助时,不能及时得到回复或得到的回复不能令人满意,有9.21%的同学反映在与学生工作人员打交道中,遭遇推诿、态度冷淡等不理想交往过程。通过与部分受访学生交谈了解到,各个部门学生窗口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还有一部分学工队伍的工作人员办事过于程序化,这对于追求自我价值存在感强烈的学生而言,缺乏情感互动交流。

3. 学工队伍中的学生干部较好地发挥了“三自”功能。国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他们既是学生工作的参与主体,在学生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协同老师共同推进工作进程,及时收取反馈意见帮助学工队伍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充实工作内容。调查中,82.89%的同学认为身边的学生干部能够充分发挥或者基本发挥“三自作用”,82.89%的同学认为在学工系统领导下的各级学生会、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社团管理委员会等学生自治组织能够充分或基本发挥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这两项比例最高,对学生组织发挥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二)学工队伍现存问题分析 1.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据统计,我校现有专兼职辅导员265名,其中专职辅导员72名,占总人数的26.87%,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总体上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行政级别层面,副处及以上专兼职辅导员占总数的7.49%,副科及以上占21.35%,专职辅导员这两项比例更低;技术职称层面,30.58%的辅导员不具有技术职称,48.3%拥有助教或讲师职称,副教授及以上占21.12%;辅导员作为教师身份的相关待遇缺乏保障落实,专业化发展规划体系尚未形成,提升服务水平专业化更无从谈起;专业背景方面,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学工人员比例较低,入职后相关的专业培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劣势,但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与积累,难以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需求。

2.主动服务意识薄弱,对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有待增强。调查中,57.53%的学生在生活、学习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求助对象是同学朋友,55.38%的学生认为大学中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和帮助最大,而这两项选择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比例仅为18.28%和20.43%。究其原因,虽然学生是服务主体对象,但在长期的师生互动中,片面的学生工作理念将学生工作的价值定义为学校学习、生活的刚性管理者,学工人员占据主导、管理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管理与服从。近年来,随着一线学工人员年轻化趋势增强,师生间的沟通效果明显改善,但主动服务的意识薄弱,建立主动服务理念一定程度停留于表面。调查中68.38%的学生认为学工队伍的热情与责任心有待增强,67.22%被访者希望服务队伍办事效率可以提高, 55.56%的被访者希望服务人员态度加以改善。由此可见,学生对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工队伍质量建设任重而道远。

3.服务体系不健全,各部门合力尚未完全形成。调查中同时发现,有78.89%的被访学生认为身边熟悉的学生工作老师是辅导员,其次是院团委老师,这两项比例高达九成。实际中的学工体制为校副书记分管、学校职能部门统筹、各学院副书记组织实施、辅导员(班主任)落实。各项工作最后与学生对接的直接责任人都是辅导员(班主任),这无形中要求辅导员成长为“全才”老师,什么都要做,什么都要懂,实践中很难。

随着高校职能拓展与工作职能精细化,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平台日益多样,就业工作坊、心理咨询访谈中心、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等等,这些部门的指导老师以专兼职辅导员或分管副书记兼任,日常繁琐细碎的工作琐事让系统化、专业化、职业化速度降低,缺乏宣传使得很多平台不为学生所知,提供服务更无从谈起。近年来,学校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建立了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就业规划与指导、社团活动、学籍注册等服务工作,但服务机构零散,并未形成合力。

4. 学生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组织与管理高校学生活动是学工队伍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参与其中的反馈建议是评价学生队伍工作水平的关键衡量指标。调查中显示,仅有23.93%认为我校的学生活动实际效果是丰富多彩、收获颇丰、感兴趣的,49.57%的对部分活动有兴趣,没有太多兴趣及其他占26.50%。另外,17.09%的同学认为学校没有活动对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62.39%的学生认为每学期1-3次活动对自己的印象较为深刻,3次以上印象深刻的比例仅占20.51%。通过对调查学生的访谈,总结出三个较为显著的问题:一是活动种类多,与上课时间冲突严重;二是活动内容较为局限,娱乐性活动较多,科研类活动较少;三是活动同质化严重,如各类迎新晚会、辩论赛、演讲比赛,校、院层面反复举办。如何围绕学生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这是建立服务型学工队伍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学工队伍建设思路与对策

(一)树立服务理念,奠定队伍建设思想基础 加强服务型学工队伍建设,首先需全面增强学工队伍“为学生服务”意识,这是前提与基础。[11]树立“为学生服务”理念,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平等、民主原则。学生不仅是管理与教育的对象,更是服务的对象,坚持以人为本,给予服务对象人文关怀与优质服务;在平等的基础上,强化民主观念,是学生工作开展"依赖学生、发展学生",彰显人文管理精神。

2.尊重、信任原则。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和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精神,以为学生服务的方式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需求。学工队伍应努力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上的良师、益友。

3.主动服务原则。主动服务强调在工作计划与实施前对学生的需求进行预判,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反馈不断完善,动态推进,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如前文提及的学生活动同质化现象,重要原因就是在活动开展前期缺乏调研与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导致活动内容、形式重复。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队伍服务质量 学工队伍专业化建设,既是目标,也是过程。从目标出发,专业化强调提升高校学工队伍实际工作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过程出发,专业化强调服务学生过程的合理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培育学工队伍专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用心理学等学科与学生事务管理内在关联紧密,可以通过学位进修、在职培训等方式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技能,建立学生服务育人理论体系与研究模式,探索服务实践模式,指导专业服务工作的实施与开展。

第二,规范服务制度与标准,构建专业化工作机制。建设服务型学生工作机制,各项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要先行,需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明确划分各项学生事务领域的工作内容与职责,确定服务标准和要求、规范工作程序与评价标准。

第三,整合队伍资源,建设专业化服务体系。[12]高校学工队伍肩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服务双重性质。针对各职能机构尚未形成统一合力的现状,耽误之急是将分散的与学习、生活相关的工作职能集中统一到学工系统,整合现有学工人力资源,重新定位机构设置与部门功能,这标志着工作理念与工作职能的进步。

(三)完善相应的激励、发展制度,提升队伍稳定性 第一,完善激励制度。学生工作内容繁杂,取得的成效不如教学科研岗位明显,学工队伍的工作投入与工作报酬比例不协调,激励制度的完善尤为必要。激励包括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外在激励包括合理的薪酬待遇与奖励制度、提升服务水平的资本投入等。资本投入包括设置学生工作相关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学工人员在职参加培训考取各类专业资格证书等,在工作实践中提炼精华,为提升个人能力与学校学工服务整体水平奠定基础。

第二,完善岗位发展体系。完备的岗位发展体系不仅可以明确学工队伍的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更增强了学工队伍对职业的认同感与工作积极性,这是建设服务型学工队伍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统筹规划学工队伍晋升与职业发展规划,在队伍中形成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氛围,使学工队伍在工作中寻找职业归宿,确定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建立行政、学术双轨晋升渠道,保证学工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在实践中展开对学生事务理论的研究,提升队伍专业化、专家化。

(四)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发挥“三自”功能 学生骨干、学生干部的积极性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干部源于学生群体,与同学的关系更为亲密,是老师与学生间强有力的纽带。

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建设,基础是强化能力培养。学生工作事务种类多、服务性强,需具备较强的服务态度和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等。若学生干部缺乏沟通亲和力、号召力,学生工作就很难展开。

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建设,重点是发挥自主创造力。培养学生干部,了解学生干部需求,结合其发展身心特点,遵循个性发展原则,挖掘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与更高的追求。

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建设。一是制定公正、完善的选拔机制,改变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被动和从属地位,确保每个工作环节均有学生参与;二是完善评价、考核、激励制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根据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工作重心,优化服务内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校学工队伍服务建设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以服务促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成为时代进步对高校学工队伍建设的新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服务型学工队伍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我校健康、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

[1]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78

[2]艾鸿.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思考[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56.

[3]雷莹,张季菁.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探索与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25.

[4]漆小萍.构建以发展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52-54.

[5]张同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34

[6]王广林.构建高校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性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22)206-207.

[7]何春兰.探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2011(3)219-220.

[8]李应军,郭梅.服务型学生工作研究[J].理论月刊,2007(1)186-188.

[9]杨克非.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6)47-49.

[10]龚燕.和谐校园视野下服务型学生工作的着力点[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30-33.

[11]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02-103.

[12]刘金阳.改进和完善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对策性思考[J].成功(教育),2011(3)175-175.

责任编辑 付友华

2016-05-07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1.04

张旭念(1989-),女,安徽铜陵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教,硕士;韩弥明(1978-),男,安徽涡阳人,安徽农业大学政工师,硕士。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zzgihl-2-2017-5;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zs20;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拟立项项目,项目编号:Jf2015-29。

G641

A

1003-8078(2017)01-0016-04

猜你喜欢
学工服务型队伍
安徽师范大学学工系统战役工作纪实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学工团队自省:解决校园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研究
长江丛刊(2019年16期)2019-07-12 06:59:34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6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高校学工事务管理流程标准化及教育路径初探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浅析高校学工助理队伍建设
——学工助理的角色定位与管理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