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明
浙江春晖集团有限公司
由担保圈隐忧而引发的思考
——信用贷款的可行性探讨
沈天明
浙江春晖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我国的信贷制度设计上,担保抵押是关键点,能不能放贷及放贷额度多少均与抵押有关。商业银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在企业不能或不愿提供抵质押物担保的情况下,也认为第三方的担保“有总比没有好”。即便对于一些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也要求提供保证担保而不愿发放信用贷款,客观上导致担保圈的形成,且容易出现“用担保圈垒流动资金贷款”、“用流动资金贷款垒大户”的情况。通过担保信用增级而不是分析企业自身的现金流作为还款能力依据,是银行业自身风险定价能力的缺失。
担保圈;信贷风险;可行性;探讨
抱团取暖也有可能演变为同归于尽。随着民间借贷市场发展以及联保、互保等担保工具的应用,企业在受益于外部融资担保体系之时,风险也被捆绑到一块。提供担保的公司就很容易被履约能力不足的被担保公司造成财务恶化,一旦其中一家公司资金链断裂,就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特别是在整体经济下滑、借贷危机频现的时候,企业之间相互担保这种抑制风险的行为,已犹如踩在脚下的地雷,显得格外惊心。
由连环担保引发的企业生存危机,在浙江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年,在杭州富阳的造纸产业集群中,由于一家造纸企业的倒闭,数十家连环担保企业受担保责任牵连纷纷倒闭。在中国最大的纺织业生产和集散地绍兴,一家纺织企业的倒闭,引发了近十家连环担保企业的经营困难。2011年,温州企业中疯传“倒闭潮”,几家“跑路”公司也涉及不少连环担保金额。连环担保除了在中小企业中发酵,在上市公司中也大有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上半年,浙江有新湖中宝、菲达环保、江山化工等1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52笔相互担保,涉及担保金额27.36亿元。
据统计,2013年浙江有1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398项担保事项,母子公司互保,也有上市公司之间互保,担保金额超千亿元,仅半年多时间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担保金额。担保金额已破千亿元,有统计,当时100家浙江上市公司共有1036.58亿元担保金额获股东大会通过,涉及398项担保事项。而去年全年,上述数据是856.18亿元,涉及的事项是403项,涉及的企业为106家。
按照这个趋势,近几年浙江上市公司担保金额将极有可能持续增长。若以今年一季度末净资产为准,在上述100家公司中,宣布的担保金额占净资产之比超过50%的公司达30家,占比超过70%的公司有22家,占比超过100%的公司有12家。在去年全年,宣布的担保金额占净资产之比超过50%的公司为27家,占比超过70%的公司19家,占比超过100%的公司11家。50%的担保额占比,是2003年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规定的上限,2005年12月,该规定取消。有分析师表示,担保总额超过了净资产,其实是一种潜在的“资不抵债”风险,对于个别公司是相当危险的。
长期以来,银行过于强调抵押、担保,形成了扭曲的信贷理念和信贷文化。这不仅使缺乏有效抵押物、找不到合格第三方担保的企业融资困难,而且也客观上制约乃至削弱了银行信贷管理的能力,同时也是形成担保链风险共享机制的根本所在。因此,倡导和推行信用贷款、注重第一还款来源和借款人资信条件,无疑是信贷本源的回归,也是切实破解企业担保链风险的有效途径。注重企业经营状况及企业主本身资信是信贷的本源,银行放贷的基本条件应该是企业诚实、守信,生产经营正常,能实现资金正常回流,即具有偿贷能力、偿贷来源和偿贷意愿,而并非是拥有一个有较强偿贷能力的担保企业。信用方式授信最根本的是建立在银行对企业实力和经营情况的认可以及对企业主个人资信和能力的信任度上,而并非担保企业。用第二还款来源的偿贷能力来弥补第一还款来源的偿贷能力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方式。
企业信用贷款风险未必高于抵押担保,关键在于风险的把控。实践证明,以企业自身信用为基础的贷款方式,实际上是对银行信用关系的回归,只要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把握准确,对企业主行为监测到位,其风险未必比抵押担保方式高。而且,在风险处置、不良贷款核销方面,具有较抵押担保方式更便捷的优势。
当然破解信息瓶颈是推动银行开展企业信用贷款的基础。能否切实掌握和了解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企业及企业主资信状况等相关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对企业放贷的意愿以及介入企业信贷领域的深度,银行在发放信用贷款方面尤其如此。
构建科学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是企业信用贷款可操作的关键。与传统的有担保、有抵押企业贷款相比,企业信用贷款由于风险缓释手段缺乏,出现风险后易于造成损失,经济资本占用较高。因此,如何准确地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现金流、评估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和还款能力,如何充分地搜集和掌握企业及企业主的“软信息”,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企业主行为及其生活的稳定性等,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关键,迫切需要银行机构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自身特点和当地实际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建立依赖于长期、大量客户信息数据的积累,需要从现在开始做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
只有信贷本源的回归和银行信用关系的回归才能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信用贷款的必要性。只有信用贷款理念的推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担保链风险,才能真正化解一圈又一圈、环还紧扣的担保圈,才能让我们的企业不至于由于一家的风险而导致全部企业陷入困境。
[1]杨元泽.中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研究[J].金融论坛,2009,(3):69-73.
[2]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2011年期16期.
[3]南言. 担保“圈钱黑幕”[J] .中国经济周刊20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