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综述

2017-03-09 21:54李梦莹吴锦程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民职业培训

李梦莹,吴锦程

(1.福建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015-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综述

李梦莹1,吴锦程2

(1.福建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自2012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蓬勃发展,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在搜集近两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意义、对象、模式、内容、师资队伍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综述

一、文献的来源与选取

本研究的文献选取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和“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因为这两个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可以代表某时期特定领域的相关研究。在指定的两个数据库内搜索文献时,笔者以主题为控制条件,输入“新型职业农民”和“教育”,共检索出2015-2016年的相关文献541篇,剔除通讯报道类文献,对其中有代表性的23篇文章进行重点梳理。

二、2015-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意义

近两年我国学者从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意义进行研究,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方面是社会层面。诸多学者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阐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徐辉(2016)认为,教育新型职业农民能够保障现代农业后继有人,能够从制度层面上解决“谁来耕、如何耕好”这一难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健康有序供给。[1]唐献玲(2016)提出要发展好现代农业,助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具备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能力,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郭玉伟(2016)从农村角度提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建设乡村、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新型职业农民把务农作为本职工作,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是“各方面都很能干的人”,是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将为农村生产力注入新的人力资本。[3]

另一方面是个体层面。徐辉(2016)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使职业农民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大型化、规模化、密集化生产经营要求,让职业农民在农村地区有能力找到正确的定位和合适的工作,能够自力更生,按照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实现生活理想和自我价值。[1]

由此可见,学者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有力论证,农民是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桥梁和纽带,上关乎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下关乎农民的安定和幸福。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对象

近两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在我国进展地如火如荼。张水玲(2016)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包含两种,一种是准新型职业农民,即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当前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专项活动和农业服务且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从业人员,通过教育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由传统农民蜕变为现代职业农民的一类人群。另一种是潜在的新型职业农民,指有着从事农业需求和欲望的外地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居民等,通过教育培训和资格认定,将来可能发展成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在劳动力。[4]马建富(2015)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精准定位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留守农民,整体素质比较低,但也有部分农民有一定知识基础,尤其是具有一定远见的农业种植专家和大型生产经营承包户。第二类是新一代农民,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及以后出生的有志向、投身农业生产经营的中青年农民。第三类是回流农民,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在城市中经过多年奋斗,拓宽了视野,拥有较新发展观念,并掌握一定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积累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本,有志向返乡创业的主动性回流者;另一种是虽然转移到城市,但是很难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发展机遇不足,生存发展处境艰难而被动回流者。[5]

事实上,以上学者划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象的标准还比较单一,千篇一律地从农民所在地域和从业动机大小进行划分,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象涵盖的范围较广,不同社区、任意年龄段、各行各业的农民都有可能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应采取多重维度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对象进行划分,每一个维度再坚持相同标准,以保证分类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模式

近两年,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模式的探讨日渐成为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按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施教方式不同划分。学校教育模式作为农民教育的传统主阵地,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钱明(2016)认为,应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培训主体协同参与的教育培训系统,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职业学校、科研院所、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6]张水玲和赵奎皓(2015)等基于优势视角提出,学校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授课、观摩交流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相融合,并积极鼓励学校教师、专家等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与新型职业农民近距离接触并及时发现他们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协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7]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的作用也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闫红果(2016)指出,农村社区教育和网络教育以其大教育的功能特点和丰富的教育形式等优势,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独树一帜,是对农民进行零距离教学、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形式,顺应了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迫切要求,是促进教育公平、优化资源配置、丰富终身教育内涵的重要载体。[8]随着国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传入的加深,其中最让人感到新奇的莫过于社区教育模式,不少学者分析其优势以及具体实施措施,有代表性的是田书芹和王东强(2016)等基于各地社区教育实践总结学分制、自助式、信息化和整合化四种新型职业农民社区教育模式。这四种模式充分考虑了新型职业农民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学习途径的便捷化、学习方式的信息化,整合了不同部门的社区教育资源,形成了开放、大众、共享的大教育空间。[9]针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过程,赵永田等(2015)使用SWOT模型分析远程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并提出SO、ST、WO和WT四种发展战略。[10]这种研究方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按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主导力量的不同划分。殷喜悦(2016)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十一型”:政府主导类,包括政府项目型、院校培育型、远程教育型、创业支持型和文化活动型;市场运作类,包括合作组织型和行业推广型;政企合作类,包括园区依托型、推广服务型、科研立项型和科技带头型。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可以从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体系、扶植多元培育主体、合理选择教育内容和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11]

(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应按需施教,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农民不同类型的需要以及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张水玲(2016)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三类。第一类为文化知识类,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和农业常识,农业常识包括农业科学理论、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绿色安全知识;第二类为农业技术类,包括农业技能类和农业经营管理类,农业技能包括农业实用技能、农产品深加工技能和农业机械设备操作维护技能,农业经营管理包括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第三类为农业素养提升类,包括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市场意识与创新。[12]耿墨浓(2016)认为“互联网+”时代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内容应重点突出五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如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技能以及互联网技术的理论与运用;二是电商技术,重点是加强对线上线下电商(O2O)、消费者间电商(C2C)、企业间电商(B2B)、微客和微商等模式的应用;三是移动互联,加强对移动智能手机和新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和QQ等手机软件的应用推广,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四是互联网技术;五是公益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已经从传统的身份概念蜕变为职业概念,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生产经营能力,还应具备职业精神。[13]宋新乐和朱启臻(2016)认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不仅要保证有稳定的农业产出,同时也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农业生产经营,学会运用科学技术,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因此,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诚信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等。[14]以上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内容的阐述主要是从智育的角度展开,较多地集中在农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德育的发展。胡天助、邹婷(2016)以及刘劲昭等人(2015)则对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系统研究。

(五)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效果。

罗怀(2016)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教师应该具备三种基本素质。第一,职业道德,即热爱本职、吃苦耐劳、热心为农的崇高职业德行和职业素养;第二,知识结构,除了应具备丰富的农业技术知识和生产经营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第三,能力结构,包括较强的亲和力、技术操作和示范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15]除了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探讨之外,有的学者还从教师的来源与选拔的角度探讨。闫红果(2016)提出应以外部遴选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职结合的教师结构,还要强化“双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克服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和技能弱等问题。既着眼于从外部选拔教师,在政府机关的带头领导下,组织教育、人事及社保部门共同努力,选拔一批热爱乡村事业、关注基层发展、知识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知晓农村实情、洞察农民需求的院校农业专家及省内外农业服务技术顾问担任一线教师,为农村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又要重视教师的内部培养。县级政府部门提供财政支持,乡镇和村一级提供配套设施,通过村委会与个人签署任用合同的方式,选拔当地精力旺盛、表达能力强、富有热情心、经营能力出色、实践经验丰富的种养专家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指导教师。[8]周自政(2016)认为除了建立专业教师人才库,还应选拔有一定文化知识、实践技能较强的“土秀才”、“田专家”和“致富能手”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兼职教师。[16]

(六)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环境方面。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缺乏适宜的社会条件。程云蕾(2015)认为,我国缺乏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流转制度以及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大规模生产经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要求赋予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土地使用权,而土地难以流转,就无法满足他们的农业生产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快速成长。此外,足够的社会尊重也是新型职业农民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农民长期受到体制的束缚,收入水平不高,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在社会福利和待遇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很多人眼里,农民就是一份没有出息的工作,更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17]党养性等人(2015)提出,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缺乏法律保障。主要表现在扶持体系尚不健全,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成熟,甚至我国从未出台过与农民教育相关的专门法律,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也未形成,经费投入的短缺成为阻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取得的政策倾斜力度不够。目前政府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和资金激励,以及在融资贷款、利率优惠和技术成果使用等方面提供的政策支持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由于经费受限和缺少足够的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主体的发展也遇到瓶颈,培训师资总量不足,教师供不应求,师生比例不合理等制约因素广泛存在。[18]

其次,办学机构方面。朱高风和刘剑虹(2015)认为农民培训机构存在以下问题:培训机构经费紧张,私立机构比重小;培训机构师资不足,临时聘请比例高;培训课程简单,培训机构资质差;与农民需求结合不够,培训质量低。[19]张洪霞等人(2015)通过调查天津市三个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区县发现,办学机构存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培训方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培训时间短,后续培训跟不上,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培训师资匮乏,缺乏相对稳定且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的师资队伍。[20]

再次,信息方面。新型职业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唐献玲(2016)认为“三农”问题得到最终解决的关键在于农业从业者,当前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接受新思想、获取新知识、提升农业技能和进入市场的阻碍就会变大,农业生产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支撑,也就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减缓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2]杨智(2015)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无法及时获取有关学习信息,由此要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把相关的学习信息及时传达给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教育者需要专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筛选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想学习的课程或者适合的学习方式。[21]

最后,心理方面。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观念亟待更新。刘秋丽(2015)提出,有些地方受传统教育观、狭隘人才观的影响,片面地以为教育培训就是升学成才,甚至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可有可无。由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投入较多且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因此,许多重绩效、抓现实经济效益的政府官员在动员、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动力不足。[22]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的观念亟待更新。单武雄(2015)提出,当前许多农民接受教育是由于政府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免收学费、培训机构解决食宿等问题,或是政府的强制要求,这是一种被动教育,农民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参与意识淡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培训效果差。[23]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队伍薄弱

通过对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梳理发现,高校研究人员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的主干,多数论文只是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挂钩但关联度不大或者只是偶然涉及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没有形成稳定专业的研究群体。另一部分是来自农广校、电大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兼职研究人员,虽然都结合所在地区、学校的培训实践,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及获得的启示,但是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等日常事务上,无心专注于科研。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研究队伍还比较薄弱。

(二)研究视角狭窄

学者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研究依然局限于教育学领域,少有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和人力资源学等视角进行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一门关于培养职业农民的科学,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社会不同领域的协作,而现有的研究往往从政府主导这一层面出发,对社会参与、培训机构等第三方力量的研究少之又少。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只是着眼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很少考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如农民教育的制度设计、制约因素等。此外,研究内容也存在片面性,近两年不少学者都关注存量农民的教育,而较少关注返乡农民工和返乡城镇居民再创业的教育。

(三)理论研究不足

总的来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历史较短,还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在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教学体系时,关于教学规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估的研究基本上是移植普通教育的内容,没有形成自身专门的研究领域。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相比较而言,过多地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上,还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概括、总结和梳理。另外,学者难以走出教育思维定势的怪圈,缺乏理论创新,如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法律保障体系和评估反馈体系的研究较少。

(四)研究方法单一

近两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也比较局限。表现之一是已有研究成果重理论思辨性研究,而对实证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基本方法运用较少,缺乏多元化方法的有力支撑,从而使研究程序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都大大降低。表现之二是不少研究者往往无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只把眼光局限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领域,单纯地就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或将关注焦点集中于某一学科领域,忽略了其他学科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的推动作用。

四、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的建议

(一)扩充研究队伍

一方面要稳定研究队伍,继续鼓励在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鼓励普通高校、科研院所、成人高校的学者专家积极致力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另一方面要壮大新生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需要在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中产生大批研究人员,在稳抓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使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运用于实际工作。由此,不断扩充研究队伍,形成金字塔型研究梯队。

(二)拓宽研究视角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不是单一的培训过程,而是“挖掘教育需求—选拔教育对象—实施教育活动—吸引支持(政策、金融、物质技术支持)—跟进反馈—联合经营—形成共同体”这样一个有机多元循环的系统工程,因此研究人员应从多种学科角度、不同参与主体和全方位视角出发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各个环节的规律和特点,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更大发展。

(三)深化理论研究

研究者在理论上要注意创新,不能停留在介绍、引入国外职业农民教育理论和对普通教育教学理论移植的层次上,或者做重复性研究。既要注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具体问题的解决,又要注意理论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停留在零碎的、具体的某些地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实践经验上,要从理论上作出普遍性的结论,指导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实践。除了关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对象、模式、师资等,更要注重探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培训制度、监管机制、评价体系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

(四)完善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灵活运用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基本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入手,深入探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本质和发展方向。研究者要以宽广的胸怀,积极拓宽学科视野,从不同学科视角审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问题,以不断促进和引导自身的发展。

[1]徐 辉.新常态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构建——基于7省21乡(镇)63个村的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 2016(11):50-51.

[2]唐献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6(1):54-55.

[3]郭玉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6(6):38-39.

[4]张水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需处理好的五大关系[J].农业经济, 2016(9):64-65.

[5]马建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行动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Z1):75-76.

[6]钱 明.农民教育培训七要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6(3):338-339.

[7]张水玲,赵奎皓.基于优势视角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5(14):191-192.

[8]闫红果.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与反思——基于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周坞山村的调研[J].当代继续教育, 2016(4):60-61.

[9]田书芹,王东强.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社区教育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6(6):30-31.

[10]赵永田,陈 文,兰贵全.基于SWOT分析的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战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8):350-354.

[11]殷喜悦.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6(1):18-19.

[12]张水玲.基于农民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优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4):67-68.

[13]耿墨浓.“互联网+”时代下的农民教育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6(2):31-32.

[14]宋新乐,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精神及其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1-115.

[15]罗 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甘肃农业,2016(7):51-52.

[16]周自政.浅析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J].甘肃农业, 2016(12):58-59.

[17]程云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探索[J].农业经济,2015(5):127-128.

[18]党养性,王云江.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支持扶持政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7):95-96.

[19]朱高风,刘剑虹.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X县、Y县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 2015(22):5757-5758.

[20]张洪霞,吴宝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以天津市三个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区县为例[J].职教论坛,2015(16):29-30.

[21]杨 智.我国农民教育发展的动力与向度——基于人口学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 2015(7):68-69.

[22]刘秋丽.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5(6):176-177.

[23]单武雄.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路径分析——以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4):593-594.

(责任编辑:刘奉越)

The Research Reviewed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Education

Li Meng-ying1, Wu Jin-cheng2

( 1.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Law,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2. College of Marxism,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

Since the Document NO.1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cultivat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2012,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education carried out in full swing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is paper collected th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education in past two years.By means of the systematical combing published journals on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educational object,educational model,educational content, teaching staff as well as present problems,the author analysed its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es and present problems and came up with some suggestion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education; research; review

G725

A

1008-6471 (2017) 01-0067-06

10.13983/j.cnki.jaechu.2017.01.012

2017-01-2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培训迁移视角下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性的策略研究”(编号:GKA113003)

李梦莹(1994-),女,湖北荆门人,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成人教育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农民职业培训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