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体系结构*

2017-03-09 20:13李爱敏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国际主义列宁革命

李爱敏

(湖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论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体系结构*

李爱敏

(湖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国际主义思想,在列宁那里走向系统化。在帝国主义战争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列宁不仅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概念,深入阐释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内涵,进一步扩大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范围,而且在1913-1923年的10年间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体系。研究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在结构,有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科学原则、灵活策略和辩证方法论的统一。

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体系结构

国际主义思想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在列宁那里走向系统化。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论述分布于他1913-1923年的许多著述中,包括《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1913.10-12),《帝国主义论》(1814.2-5)、《自决问题争论的总结》(1916.7)、《告国际社会主义委员会和各国社会党书的提纲草稿》(1917.1.7)、《修改党纲材料》(1917.4-5)、《我国革命中无产阶级的任务》(1917.9)、《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10)、《告世界工人书》(1919.3)等。在列宁那里,国际主义的性质被明确地界定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国际联合的范围被扩大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内容也更加丰富,加之列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作指导,使他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着重研究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体系结构,就是借助对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整体产生发展过程和内在理论结构的分析,达到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目的。

一、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概念的提出与内涵阐释

研究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首要的是把握列宁的开创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创立了国际主义,并赋予国际主义以阶级性质,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一概念却从未在两位伟大导师的经典文献中出现过,列宁是提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概念,并具体地阐释其内涵的第一人。

笔者通过对列宁经典文献的研究,发现列宁最早提出和使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概念是在他1913年写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敌对口号,这两个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阶级营垒相适应的口号,代表着民族问题上的两种政策(也是两种世界观)。”[1](P339)列宁最早阐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内涵,是在他1917年4月所写的《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草案)》一文中,他写道:“所以无产阶级政党更有责任把真正的国际主义和口头上的国际主义作一个鲜明、确切、清晰的对照。”[2](P54)“真正的国际主义只有一种,就是进行忘我的工作来发展本国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支持(用宣传、声援和物质来支持)无一例外的所有国家的同样的斗争、同样的路线,而且只支持这种斗争、这种路线。”[2](P54)

此后,列宁又通过多次著文、召开会议或发表讲话,深化“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内涵。1918年10月,在批判考茨基“用市侩民族主义偷换国际主义”的错误时列宁指出,唯一国际主义的策略,就是“尽力做到在一个国家内所能做到的一切,以便发展、援助和激起世界各国的革命。”[2](P650)。1920年6月,在草拟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提纲初稿时,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第一,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有决心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3](P219)

以上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内涵的论述中,已经初步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内容、目的,也开始包含正确处理本国革命与国际革命、正确处理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关系的基本策略内容。

二、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形成

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体系,是对其全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发展历史的逻辑概括,不通观其整个发展过程就不能科学地概括这一理论体系,更无法科学的评价列宁的历史功绩。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根据其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关注点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列宁关注的重点问题是民族自决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辩证关系问题;(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关注的重点问题是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问题;(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列宁逝世,列宁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借助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巩固苏维埃政权,以及如何既支援世界革命又防止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泛起的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列宁在国际上批判的重点对象是第二国际内泛滥的修正主义思想,在国内斗争的重心则主要放在俄国取消派分子和部分左派社会党人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上。在激烈的争论中,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概念,以根本区别于修正主义者们的狭隘民族主义论调,并具体阐述了无产阶级在对待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国际主义基本立场。

关于民族问题的争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但列宁本人真正从理论上全面深入地阐述这一问题则主要是在1913年,列宁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913年5月起草的《向拉脱维亚边疆区社会民主党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纲领草案》和1913年10月起草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首先,1913年5月,列宁从论述民族文化与民族政策的关系出发,找到了当时“现代民族”中民族政策对立的根源。列宁指出,在“现代民族”中同时具有两种民族文化:一种是地主、神甫、资产阶级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其核心主张是坚持把自己的民族要求提到第一位并当作绝对的东西,实质是一种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是服务于本民族统治阶级利益的文化。另一种是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文化,这种文化目前只存在于少数社会民主党人中,他们拥护的不是狭隘的“民族文化”,而是“国际文化”。所谓“国际文化”,“只包含每个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即每个民族文化中具有彻底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内容的那一部分。”[4](P215)其核心主张是坚持民族要求应当服从阶级斗争的利益,主张从无产阶级斗争角度来看待一切民族的联合和分离。列宁认为,正是这两种文化在民族问题上造成了截然对立的两种政策,这两种政策在列宁其后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被概括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在此基础上,列宁把“承认民族自决权”和“推动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确立为无产阶级对待民族问题的两个基本国际主义立场。一方面,列宁主张一切民族有分离出去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他既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兼并政策,同时也“反对任何用暴力或任何非正义手段从外部影响民族自决的企图。”[5](P459)他认为,“民族自决”反映的是民族平等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尊重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前提。另一方面,列宁积极号召各民族无产阶级在民族自决基础上进行自觉联合。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主张通过民族自决消灭强制的“联合”和兼并,主张各民族实现“分离”的自由,不是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根本立场,是在民族自决基础上,实现一切民族内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自觉地日益接近并自愿联合。列宁明确指出:“社会民主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其真正的主要的任务不是促进各民族的自决,而是促进每个民族中的无产阶级的自决。我们应当永远无条件地努力使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最紧密地联合起来。”[5](P459)

第二个时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列宁的视线重点转移到战争与革命问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上。他客观地分析了世界范围内“两类民族”的对立结构,辩证地阐释了无产阶级利益与被压迫民族利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辩证关系问题,继而倡议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促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进一步升华和完善。

首先,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双重性和广泛性成为新的世界历史特征,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要以民族平等为前提的思想,阐释了无产阶级利益与被压迫民族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列宁指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民族解放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但帝国主义时代少数大国强国对其它各民族的广泛压迫,已经使民族问题变成了世界范围的普遍问题,现在它变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只有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尤其是各先进国的无产阶级支持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平等要求,才能真正使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消除隔阂与对立,才能使无产阶级的联合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进而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自身解放以至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目的。简而言之,无产阶级利益与被压迫民族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为:“社会革命只能在各先进国无产阶级为反对资产阶级而进行的国内战争已经同不发达的、落后的和被压迫的民族掀起的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其中包括民族解放运动)联合起来的时代中进行。”[4](P54)正是在这样的客观认识基础上,列宁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

其次,在帝国主义时代,不仅整个世界被分裂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而且“两类民族”中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使命也发生了变化。列宁适时地把握住这一特征,向无产阶级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行动策略、表现形式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列宁首先客观分析了世界范围内“两类民族”的对立结构,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世界各民族已经划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两类民族”中工人阶级所处的实际地位不同,“国际实际上是由分属于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工人组成的”[1](P762),这决定了整个无产阶级在对待民族问题上的态度和处理策略应有所不同。列宁说:“为了使国际的行动统一,就必须对两种不同的工人进行不同的宣传。”[1](P762)压迫民族的工人阶级极易在民族问题上受到本国资产阶级护国主义的蛊惑而忘却自己的国际义务,盲目地为资产阶级的侵略战争充当马前卒,因此有必要用支持民族自决权的国际主义立场武装他们。被压迫民族的工人阶级则首先要认识到争取民主和民族自决权的重要性,应教育他们正确认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列宁又对应这两种不同的国际主义策略,向无产阶级阐明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在“两类民族”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他指出,被压迫民族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表现,是为推翻民族压迫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斗争;压迫民族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一般表现,是坚决反对本国统治阶级对别国人民的侵略和欺侮,揭穿本国统治阶级“爱国主义”的欺骗性,支持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解放斗争,除此之外,压迫民族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还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就是当帝国主义为了争夺霸权而相互开战时,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应积极地“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总之,列宁认为,无论是压迫民族还是被压迫民族,“双方都应当通过形式上不同的(实质上是相同的)途径达到同一个目的:按国际主义精神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6](P430)

第三个时期是从一战结束到列宁逝世,列宁从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支援世界革命的双重使命出发,重点强调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必须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俄国的沙皇制度长期腐蚀大俄罗斯民族,使其形成沙文主义传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中心逐渐向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转移,俄罗斯共产党内部充斥着骄傲的情绪,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思想再次抬头。列宁深知沙文主义的危害,明确向俄罗斯共产党提出:“我们既然是国际主义者,第一,就应该特别坚决地反对‘俄罗斯’共产党人的大俄罗斯帝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残余。”[7](P20)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后,列宁还把这一思想引伸并运用到处理苏联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上。苏维埃政府明确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俄国各族人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的平等联盟,联盟内部也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主张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各自的独立自由和民主平等。在列宁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理论中还有一种辩证而独特的思想,即大小民族之间事实平等的思想。列宁认为,大小民族之间形式上或理论上的平等是建立在前提不平等基础上的,原压迫民族或大民族坚持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就应当使自已“处于不平等地位,以抵偿在生活中事实上形成的不平等。”[3](P758)遗憾的是,斯大林及其以后的历任苏联领导人,都没有真正继承和坚持这一思想,导致国际主义反而成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工具。

三、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

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有符合历史和逻辑要求的独特性创见,有清晰的发展图谱和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包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纲领原则、实践策略和辩证方法论的内在完整体系结构,为无产阶级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只有科学地把握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我们才能真正领会这一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

(一)国际联合和民族自决是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原则

就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来说,列宁的最伟大历史贡献之一就在于,列宁既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联合原则,又发展了民族自决原则。他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制定了工人阶级政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科学纲领和政策。他把民族自决和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看作是历史的两个并行的客观趋向。无产阶级要始终坚持的国际主义基本原则就是:所有民族既有在国家分立的基础上取得独立民族国家自决权的自由,也有各民族基于自愿重新联合的自由。

(二)实事求是、机动灵活是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实践策略

列宁在平衡矛盾方面的机动灵活性和实事求是精神,使得他能够在面对新生苏维埃内部民族矛盾,苏俄国家与世界其它国家或民族外部矛盾的困境中,求得自身生存与国际联合目标的统一。在《列宁的经历》一书中曾有一段对列宁国际主义策略灵活性极为贴切的评价:“列宁的理论阵地是这样的一座桥梁,它的一端架在国际主义和世界国家的左岸上,另一端架在民族主义、民族自决和分离自由的右岸上。”[8](P112)这种平衡艺术体现在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许多策略中。例如,列宁主张社会主义革命仍然是方法的时候不宜“取消国界”,他说:“在‘取消国界’的口号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主张必须有国家,而有国家就得有国界……我们说,国界是根据居民的意志确定的。俄国,不许为争夺库尔兰而打仗!德国,把军队撤出库尔兰!我们就是这样来解决分离问题的。无产阶级不能采取暴力,因为它不应当妨碍各民族自由。当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成为现实而不只是一种方法的时候,‘取消国界’的口号才是正确的。”[6](P427-428)再如,他强调要根据客观条件、需要和可能来执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如果不尊重各国的革命实际采取本本主义的态度,就很可能造成损害革命运动整体利益的后果,这在列宁逝世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列宁曾经把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后俄共党内一些人提出的“即使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失败,也要援助国际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称作“奇谈怪论”。列宁指出,即使俄国作好可能丧失苏维埃政权的准备,也不能帮助德国革命的成熟,反而会妨碍它,“因为革命是随着产生革命的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而发展起来的。”[2](P423)在苏联度过安全和经济的最困难时期,进入相对和平发展阶段后,列宁还在总结苏俄战时共产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对内推行“新经济政策”,对外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总之,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策略方面,列宁从不拘泥于经验和教条,机动灵活和实事求是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精髓。

(三)具体的、历史的观点是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国际主义问题上的科学方法论也是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解释和论述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他始终反对以绝对化、凝固化的观点对待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理论和实践。列宁要求各国共产党在运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基本原则时,都必须适应于各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差别,把相关原则在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并正确地加以运用。他指出:“在每个国家通过具体的途径来完成统一的国际任务,战胜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和左倾学理主义,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都必须查明、弄清、找到、揣摩出和把握住民族的特点和特征,这就是一切先进国家(而且不仅是先进国家)在目前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3](P200)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理论原则、实践策略和辩证方法论,构成了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进而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国际主义思想跃升至一个崭新的平台。列宁正是在辩证运用这一内在有机联系的思想体系指导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创建了共产国际,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转引自郭树勇.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发展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杨 敏]

On the Formation of Lenin Thought in the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m and Its System Structure

LI Aimin

(School of Marxism,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The internationalism thought founded by Marx and Engels was systematized by Lenin. In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imperialist war and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 Lenin explicitly puts forward the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m” concept for the first time, and he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m to further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and during the decade of 1913-1923 h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Marx and Engels’ internationalist idea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founded the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t ideology. Studying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is ideological system is conducive to a complet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Lenin’s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m. Lenin’s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t thought is the unity of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m’s scientific principles, flexible tactics and dialectical methodology.

Lenin;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m; system structure

2016-12-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资助“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经典作家国际主义思想发展研究”(15JD710036);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经典作家国际主义思想发展研究”(2015Z003);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方式与认同心理研究”(y201533724)。

李爱敏,讲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069

A

1009-1734(2017)03-0036-05

猜你喜欢
国际主义列宁革命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新国际主义想象:实现中国软实力升级换代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国际主义战士
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