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维,吴振华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会计系,安徽 合肥231131;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论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传统文化精神
周 维,吴振华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会计系,安徽 合肥231131;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国学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精神的双重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格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传统文化精神的途径,并结合具体案例剖析如何通过讨论、吟诵、写作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躬行实践的人格操守。
大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国学、人文精神在当下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掀起一轮又一轮的“传统文化热潮”。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切向钱看造成了道德沦丧、传统文化精神缺失,形势十分严峻,如果不及时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近年来,国学班如雨后春笋般开设,国学热潮遍及城市与乡村,甚至很多大学教授舍弃曾经钟爱的专业转入弘扬国学的行列。这种现象表明了一种社会趋向和民族意志,是值得肯定的。但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若过分强调国学,恰好走向了反面。试想如果彻底回到古代的教育模式,甚至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重新建构一代人的精神人格,那将会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覆盖整个地球,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良性关系,如何在追求和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拥有更加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并建构君子人格,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而作为社会教育最高形态的高等教育,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广泛开设国学班或专题讲授传统文化课程,固然不可或缺,但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如大学语文)中,时时处处渗透传统文化精神,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当前,高校仍主要采用1977年引进的西方高等教育模式。一方面,分成文、理两科,从每年的招生可以看出理科占明显优势,高校生源重理科趋势明显,大多数重点中学的理科生与文科生的比例为2:1,而理科生人文知识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当下优秀人才大规模云集985、211名牌大学,而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学生则流向一般本科和高职专科院校。这种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国家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主体导向以及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某种缺陷带来的必然结果。针对现实困境,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要求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必修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操守就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每一位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新编大学语文》教材①分“通古今之变”“乡土中国”“文明:冲突与对话”“人间世”“盗火者”“道法自然”“我的信仰”“天工开物”“美的历程”“文心诗品”“为学之道”等11个单元,其中课文《大同》(第1单元)、《七月》(第2单元)、《老子五章》(第6单元)、《西铭》(第7单元)、《世说新语六则》(第9单元)、《论语十二章》(第11单元),是纯粹的传统儒家文化的经典篇章,第10单元的诗词歌赋也可纳入传统文化范畴。充分发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同》一文中,除了分析《礼记·礼运》中记录的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之外,还要区分“大同”与“小康”社会在所有制形式、社会管理体制、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大同思想与墨家“尚同”、道家“无为而治”的相通之处,理解“大同”本质上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崩离析、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普遍渴望的一种社会理想。后代社会只要遇到动乱危机,这一思想就会得到回应,如魏晋时期陶渊明虚拟的“桃源仙境”、晚清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清末康有为设想《大同书》、孙中山先生主张“天下为公”而建立“中华民国”,都源于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还要阐释无产阶级革命伟大导师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设想和人类遥远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愿景,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与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差异。孔子是文化复古主义者,持社会蜕变的观念,认为今不如昔,所以无限缅怀、向往上古时代“大道之行”的大同时代。尽管孔子理想的图景鼓舞人心,但其思考方法是不值得仿效的。而马克思则以更加恢宏的气象,将思维指向遥远的未来。那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城乡差别、没有贫富差别,社会物质极大丰富,能够按需分配,人们以劳动作为第一需要的美好社会。由于马克思持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观念,所以更能鼓舞人类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美好生活。这样就通过对一篇传统文化课文的讲解,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让学生学习到古人与今人思考方法的差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让学生能够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中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和自已应该扮演的角色。这才算真正发掘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又如在讲授《老子五章》时,除了讲解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及孔子的“仁”等概念的内涵与差异外,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上善若水”这个比喻的文化意味,理解为什么水处于众人所恶的地方却接近道的原因。更要让学生理解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孔子所说的水“滋润万物”为仁,其内在精神是相通的。让学生知晓在孔子的理论中,水有明澈包容的胸襟、跳下悬崖不怕粉身碎骨的勇敢胆略、所行于所当行所止于不可不止的道义。这与道家讲究的谦让、隐退、不争、守柔处弱等不同,老子欲以清静无为来修心养性,而孔子则要以拼搏进取的精神泽惠天下,二者相比高下自明。这样的比较可以让学生不拘泥偏狭,将传统文化与现实人生对接,发挥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再如讲授《世说新语》一文,就要重点发掘“身无长物”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多做减法,追求一种简洁雅致的生活。对“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耳目近玩”进行发挥,强调珍惜自己的高贵人格,不迁就他人,不随俗俯仰,引导学生自我沉淀。在《论语》讲授中,既注重孔子强调的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也注重孔子对儿子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的胸襟,更赞赏孔子不耻下问、不臆断偏执、不拘泥、不为我的人生态度。这也正是融入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从孔子的教诲中能够体会到现实生活所需的生存智慧。因此,从课本中努力发掘传统文化精神意蕴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和影响。
大学语文的内容主要突出一个“大”字,因为“大”,所以古今中外、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戏剧无所不包,显示出其既庞大又杂糅的特点,因此对精讲篇目的选择需要有一定的判断。一般情况下,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都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30课时,2个学分,是学生在初高中所学语文基础上的一种自然延伸。对部分理科生来说,是大学阶段唯一的语文课,因而在传授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加强现代人文精神的教育,合理利用非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显得相当重要。例如鲁迅小说《伤逝》(第4单元)主要描写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观念。主人公子君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人性觉醒,勇敢地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别人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惊雷似的声音,坦然地与自己的意中人同居并建立了家庭。她和涓生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的行为挑战了封建礼教的权威,给压抑苦闷的青年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社会现实严酷无情,得到甜蜜爱情之后,应该怎样继续生活下去,年轻人则没有过多考虑。鲁迅以思想家的深度让男主人公涓生在痛苦的回忆中说出了令人深省的话:“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揭示出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且得到爱情之后还需要细心呵护,不断发展爱情生存的空间。这篇以悲剧结尾的小说正好可以作为培养现代青年人树立正确婚恋观的绝佳材料,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爱情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和地位,正确处理事业与婚姻的关系。
再以同一单元中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精彩选段“惊梦”与《伤逝》进行比较。明代中后期,程朱理学阴云笼罩,汤显祖以伟大先知先觉者的勇气塑造了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复生”的形象。她勇敢追求人性与爱情的自由,以人世间纯洁高贵的“至情”来对抗冷酷无情的程朱理学,弘扬了人性的光辉。让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再与沈从文《萧萧》另类畸形的悲剧爱情进行对照,结合晚唐李商隐的《无题诗》,宋代晏几道、秦观的爱情词,甚至还可以延伸到明末的《金瓶梅》和清代的《红楼梦》,让学生深刻理解恋爱婚姻中“性”与“爱”的关系,体味恩格斯“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句话的含义。这样就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对爱情有深入独到的理解,懂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情感的尊严与高贵,而追求“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情则可以作为人生的理想之一,从而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实现了对学生未来人生的向导作用。
诸如此类的文章在《新编大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如在讲授《大自然在反抗》一文时,应让学生明白真正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站在维护人类自身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这篇课文是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科普作品选段,主要讲述运用杀虫剂给人类生存带来的不良影响。作者主张不用或少用化学药物控制自然界某种昆虫对人类的伤害,认为人类过分干预大自然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进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通过分析并观看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图片和新闻报道,让学生理解所谓的“终极关怀”就体现在课文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宣传并积极保护环境。这样学生就懂得为了经济发展恣意毁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实就是对自身最大的伤害,明确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科学活动,在当今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听泉》可以让现代社会中疲惫压抑的人们稍作休憩;《游黄山记》可以引导学生品鉴祖国河山的壮丽;《1998廿四节气》可以让学生感知时间节奏的韵律;《乐园鸟》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精神家园;《回答》可以让学生体会文革后的那一代人对时代和自身命运的思考。总之,充分挖掘非传统文化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是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既包括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也有语言文法方面的知识,还有朗读吟诵和写作表达方面的训练。因此,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格精神。例如通过朗诵古典诗词《春江花月夜》品味唐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通过吟诵《回答》体会一代人对时代命运的担当精神;通过朗诵李白、杜甫、李商隐的诗歌感受诗仙的飘逸、诗圣的深沉和义山的缠绵;通过集体吟诵比赛或举办朗诵会品鉴文境诗心,展开一次次审美文化之旅。
写作能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思考结合,是进行自由表达的最佳途径。例如,在《大自然在反抗》课文学习之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问卷题目:
(1)你能做到不向垃圾桶以外的地方扔一只塑料袋吗?
(2)不管是不是自己付费的,你能做到不浪费水资源吗?
(3)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你感到痛心吗?在合适的时候是否敢于提出批评?
(4)将来你有了孩子,你会把保护环境作为重要行为准则对他进行教育吗?
(5)如果你将来当了领导甚至是国家总理,你会以牺牲环境来创造你的政绩吗?
然后要求学生以“环保就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作文。这样就以课本上讲授的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使书本知识成为人格精神的组成部分。大学语文课程中不乏此类写作素材,如《美文的沙漠》可以使人思考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渠道;《敬畏生命》可以使人思索生命的意义;《西西弗神话》可以使人探讨人类何以存在重复劳动却不能成功的宿命;《晋公子重耳之亡》可以使人深刻认识逆境对成才的重要价值;《西铭》可以使人思考生命的境界。
注释:
①《新编大学语文》教材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2版,2011年第3版。
责任编辑:吴 夜
How to Carry out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Zhou Wei Wu Zhenhua
(School of Accounting,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Hefei231131 China; School of Liberal Art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2,China)
The course of College Chinese possesses the connotation of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modern spirit of humanism,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personality.The paper discusses ways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and analyzes how to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shape the personality of practicing what they preach by the means of discussion,reciting and writing.
College Chinese;teaching;traditional culture;spirit of humanism
G642.3
A
1672-447X(2017)01-0129-04
2016-09-16
安徽省振兴计划项目(szzgjhl-2-2017-28);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校级思政课题(DS2015-9)
周 维(1982—),安徽宿松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学;
吴振华(1964—),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