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职业教育结构适应性调整

2017-03-09 03:04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职业院校人才

徐 明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江苏 南通 226007)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职业教育结构适应性调整

徐 明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江苏 南通 226007)

高职学校在开设专业时要考虑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方面以及经济方面的发展水平,需与这两方面相适应,与此同时,应有助于调整其产业结构、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大力发展,两者之间互为影响、相互关联;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职教改革过程中的产业背景,并以此为视角,结合现今社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目前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认真审视,对职教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及进行相关思考。

产业结构; 职业教育结构; 适应性调整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实现产业转型就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服务型人才做为支撑。在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时,职业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将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为现代产业发展输送大量具有高素质的技能服务型人才,职业教育也必然随之进行转型升级,要不断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指的是在社会进行再生产中,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产业构成、发展水平和相互之间在技术经济方面的联系,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及对其进行升级过程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在知识以及技术方面的含量正不断的得到显著提升,产业之间也逐渐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的这些转变也必然引起产业内部的资本要素、原料要素、劳动力要素三者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而产业中这些内部劳动要素的变化,又对职业教育在层次方面、专业方面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应对产业结构的这些调整给予配合,着重培养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鉴于现今对产业结构进行的调整,我国产业在生产模式上正大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进行转移。伴随生产的大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不断升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不断减少,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则日益增多,包括许多传统工业也因为技术的不断改造,其技术含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在进行专业结构设置时要跟随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的进行调整以及升级,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突出体现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性特点、实用性特点、应用性特点。据调查,目前用人单位也越来越注重农民工在文化素质方面的修养。超过90 %的岗位对文化水平的最低要求为初中学历,其中超过20 %的岗位则要求高中学历;80 %的岗位对技能水平的最低要求为初级工,其中13 %要求中级工;81 %的岗位则要求为熟练工。

二、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目标不相适应

伴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产业逐渐从原来的以劳动为主转向以技术为主、以知识信息为主,因此对具有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劳动者的需求量必然会加大,而职业教育正是以培养生产领域、管理领域、服务领域等企业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现代企业提供所需人才作为主要任务。但是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并没有很好的把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区分开,没有真正把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

(二) 教育资源发挥不充分

其一,职业技术院校的设备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对其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对教育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其二,来自于职业教育自身的一些问题,在专业领域方面、培训周期方面、培训效果方面都差强人意。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标准,将导致大量人才进入社会后学非所用。

(三) 缺乏教育投入

尽管投入到职业教育中的总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和投入到全国教育中的总经费相比,其所占比例却是不断的下降。现今,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大都远远不足,对职业院校而言,除了国家以普通中学的标准进行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缺少经费使得无法购买一些教学相关的仪器设备,实训基地得不到开发,实验活动也不得开展。缺乏经费保障,不但在建设专业体系方面受到了制约,在职业教育进行自我调节相关机制的建设及其完善方面也受到了制约。

(四) 缺乏合理的办学模式

大部分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没有与教育培训相统一,导致在人才定位方面不够明确。此外如今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还未完全被纳入教育系统,使其仍处在边缘化,只有少数以职业中学形式存在,职业技术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都非常少。

(五) 学生和家长在选专业时比较盲目、比较被动

就业是职业教育进行专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其学生而言,专业则有可能是其终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专业的概念十分模糊,对于专业选择的原因更是大同小异:要么父母亲朋帮其挑选的;要么随便乱选的;要么随大流,什么专业热门选什么;要么认为此专业比较容易学;要么被学校进行调剂安排的等等。家长则基本不从孩子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考虑,一味选择当下热门专业,使得学生以应付的心态进行专业学习完全应付,自然导致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质量不高。

(六) 对口专业的就业率不高

目前每年职业院校的学生直接就业的还不到20 %,大部分选择继续升学。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学生都在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例如房产中介、理财顾问、营业员等等,也有许多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如果学生不去对口专业就业,那么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专业建设等都只是空谈。

三、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 以产业以及择业作为导向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

所谓职业教育就是为适应个人就业的要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地方上的各个行业,专业的设立就是关键的所在。那么怎样科学、务实的设置各个专业,是职业教育目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责任。职业教育在对各个专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时应仔细思考下面一些问题:(1)与主导产业有关的专业必须得到保证。首先应对地方在最近五到十年以来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考虑,明确其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趋势,并及时掌握在以后几年内年产值超过千亿的主要行业如纺织服装、石油化工、轻工业等的发展状况,并跟随其发展变化对各个专业的设立进行调整,以此保证为其稳固发展输送所需的专业人才。(2)对于新兴产业开设的专业需要进行论证。今后将重点对新能源产业、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服务外包产业等进行培养,面对众多由新兴产业衍生出的相关专业,不可盲目进行开设,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并进行相关论证,例如,需及时掌握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要对本校实际情况进行论证,不可将迎合目前新兴产业的流行形势以及获得政府相关补助作为目的,而盲目设立新专业,使得企业权益以及学生权益都无法得到保障。(3)对与特色产业有关的专业要进行考虑。职业院校大部分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而各区域产业在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职业院校在对专业进行设置时,在对产业调整状况进行考虑的同时,更需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有关特色产业进行考虑。(4)合理对专业进行布局。设置专业需从本地区以及学校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设立所谓的当下热门专业。(5)专业设置需做到以学生为根本。在开设专业时,不但要对产业以及企业还要对家长及学生做好调研论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意向开设专业。(6)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其可以对口就业。通过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各方面待遇,树立通过技能走向成功的远大理想,使学生可以安心的步入通过技能成就人生的职业生涯。所以,职业教育在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既要考虑地方产业在结构发展方面的趋势,也要考虑学生在进行择业时的倾向,促使专业结构符合地方产业结构,为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优秀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 通过产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

学校开展产学合作,进行校企合作已是最常见的办学模式,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是培养产业技术人才公认的最佳形式。因此,以产学合作作为导向是达成共识的,调节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关键在于怎样科学而且有效的进行推进,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实践。 (1)建立以企业为导师的相关制度。要将宽泛的面面合作落实为人人合作。经过职业院校进行认真甄选出具有企业资源以及相关技能的企业人员,政府出面聘请、颁发相关证书、发放津贴,为每一个班级安排一位企业导师,由其负责对学生在职业指导方面、企业实习方面甚至就业推荐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既有助于校企之间的互动,又有助于提高企业导师在责任方面的意识,真正落实校企合作。(2)对“双元制”培养模式进行试行。由于我国引入大量外资企业,每年在人才招聘上都会花费许多人力以及物力,职业院校无法培养出如此多的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这使得中外学校与企业进行“双元制”形式的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成为可能。对“双元制”合作的教学模式进行试行,建设相关教学平台,需要政府方面、学校方面、以及企业方面三方共同参与。①由企业甄选出可以进行“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学生,实行“双元制”形式的教学,加大学生进入企业中接受相关技能培训的时间;②以企业作为主导建设“双元制”相关平台,培训场地、培训设备以及培训材料均由企业提供;但是学校依然是办学的主体,肩负严格遵照国家教育政策方针、遵守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职责,主要担负规范作用以及监督作用、以及理论课方面和德育课方面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校企共同建立师资团队,主要负责“双元制”教学平台的具体管理以及相关运营;以企业标准要求学生;组织学生进行技能鉴定、等级考证等相关工作;④学生进行“双元制”培训前,应由公证部门进行主持,校方以及学生监护人共同见证下,和企业签订相关协议,明确指出各自需负的责任及义务。

(三) 将服务作为导向对人才及时培养

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仅靠职业技术院校开展的学历教育在质量方面和数量方面都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1)建立集群形式的培养体系。由于产业是通过政府以及相关产业部门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所以每一个经济区域都是通过不一样的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结构。依据该经济区域中产业集群进行发展的方向,将部分行业以及企业当做对专业群进行建设极其发展的依托,与此同时,依据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办学实际状况,提高对专业群方面的建设,不断对专业方向进行调整,加强专业进行迁移的能力,为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及时输送专业技能人才。(2)不断加大职业院校在企业以及再就业教育培训中的优势。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非常短,但是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周期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培养新兴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而培训则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而快捷的途径,因此,职业院校可携手企业,建设对紧缺人才进行培养的相关基地,及时培训出企业所需要的相关技能人才,为学生方面的职业发展以及企业方面的人力支撑建立平台并提供服务。

(四) 将人才素养作为导向提升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应坚持将职业素养作为导向,对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以及终身学习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并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而且人格健全。通常采取两种形式对职业素养进行培养。(1)通过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职业院校应该积极组织科技主题、文化主题、艺术主题、体育主题、社会服务主题等社会实践以及德育社团相关活动,使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以及终身发展的相关能力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高。(2)通过举办职业教育比赛提升学生素质。职业教育应该次序开展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继续大赛活动,让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参与各类比赛中重塑自我,重拾自信,指引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步入社会。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主要纽带便是前者为后者提供技术方面、技能方面、服务方面的人才培养,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产业的发展趋势引领职业教育调整所设专业以及人才培养形式的改革,职业教育以不断提高其培养质量来为产业发展提供协助。所以,职业教育必须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全体民情以及国家体制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及其家长的现实需求以及他们的情感期待,结合职业教育的现状,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体现职业教育价值,才能更好的为产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服务型人才,与此同时,可以使每一位高职学生都拥有精彩的人生,使每一个高职院校与家庭都可以为之感到自豪与骄傲。

[1] 贺祖斌,谢明明.广西高校专业设置与北部湾产业集群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1):54-57.

[2] 任志乾.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发展历史[J].华章,2013(8):91-93.

[3] 张传年,代祺,黄甜,刘家保.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关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52-56.

[4] 李东航.广西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9-42.

[5] 羊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继续教育研究,2015(8):50-51.

[6] 李建国.社会需求视角下高职专业设置的相关问题[J].职教论坛,2013(2):67-70.

G719

A

1671-4733(2017)06-0068-03

2017-05-05

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系列研究课题“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研究”(项目编号:苏教办高(2016)13)

徐明(1977-),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电话:13962915746。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职业院校人才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人才云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