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萍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感知·领悟·觉醒
——论《地球之眼》的当头棒喝
汪 萍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道德小说《地球之眼》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折射了社会道德的三种典型人物的代表,即道德伦理的捍卫者、摇摆者和堕落者。通过观察和定性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人生启示:对于被统治者应该觉醒伦理意识和清除主奴意识;对于掌权者要捍卫本心和远离欲望;对于人生信仰的构建应立足自我、尊重他人,但不可过分屈从于信仰的权威而伤己害人。无论身份如何转换、时间如何推移,我们都必须坚定立场,做道德伦理的捍卫者。
修身;本心;欲望;信仰;《地球之眼》
如果说要给《地球之眼》中三个主人翁贴上一个人生标签的话,李牧光就是“辉煌的阴影”,自以为人生光辉灿烂,实则黑暗幽晦;庄博益就是“摇摆的墙头草”,可以向着阳光,也可以随风摇摆,他的人生充满挣扎和痛苦,表面的辉煌掩盖不住内心的失落;而安小男就是“乌云遮蔽下的太阳”,虽然被现实遮住了光芒,但是其精神的魅力却足以让世人敬佩,让光芒普照大地。这三个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人生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到其缩影,给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敲了一记警钟,让我们在人生追求的迷途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以李牧光的经历为教训,以庄博益的摇摆为警示,以安小男的坚定为榜样,在追求人生的旅途中,拨开欲望的迷雾,找出正确的人生方向,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一)正其身——坚定底线、觉醒伦理意识和清除主奴意识[1]92
在这个物欲横流、一切与功名利禄挂钩的现代社会,人们在追求人生目标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人格尊严和金钱利益的抉择,如果没有坚定的底线,生活将会堕入无法自主的怪圈,人生信仰将会发生扭曲与变异,最终沦为自己曾经最为不耻甚至憎恨的对象。小说中的各个角色在面临这个人生抉择的时候,采取了三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李牧光选择追逐名利、放纵自我,最终获得应有的惩罚,一切繁华成为过眼云烟;安小男选择放弃名利,坚定底线,最终归于平静的生活,虽然生活普通,但却对得起天地良心;庄博益选择摇摆底线,既没有堕落成李牧光,也没有坚定成安小男,他在良心的谴责和名利的追求中摇摆、挣扎求生,表面看来,他的结局最为幸福,但其实最为煎熬。由此看来,三个人当中,安小男是精神上最幸福的人。
安小男经历了让人唏嘘和敬佩的求学和职业生涯。从大学时期叩问道德、恳请转专业到放弃转专业,他所追求的只是历史真相和道德真理,不是像商教授那样借教授身份谋求名利,将学问和学者蒙上了金钱的色彩。他从事银行工作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和孝顺母亲,不是为了飞黄腾达和谋求财富。他与其他职业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始终保持清醒地头脑和纯洁的良知,虽身处勾心斗角、道德沦陷的污浊环境,仍然保持本心,不愿同流合污,最终放弃名利,回归本心。
安小男的感恩、告发与辞职,显然是为了捍卫人格尊严与坚定自主独立而做出的抉择,这不仅仅是道德的觉醒,更是主奴意识的清除。虽然阿谀奉承可以为自己带来名利,但是却也必须以牺牲自尊和本性为代价。权衡之下,与其看人嘴脸、埋没尊严来换取物质利益,倒不如回归平凡宁静的生活。物质财富再诱惑,又如何比得上自主、自尊、自乐的自由生活,最起码心灵是没有束缚、惬意快然的。虽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必须以抛弃底线和良知为代价,相较之下,安小男还是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暗中调查,假装放弃告发,既报答了庄博益的恩情,也捍卫了良知。
反观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在快节奏、高冷漠的压迫下,在欲望膨胀、人格堕落的迷途中越走越远。其中的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向上爬,往往会异化成工具,为了物质上的目的,逐渐牺牲精神上的财富,直至泯灭。现实生活中,狡诈的生意人为了金钱而抬高价钱、垄断市场,精明的老师们利用权力要求学生去光顾哪家书店的生意,购买哪本学习课本,高级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学识堕落成枪手,为他人做嫁衣,既欺骗了世界,更侮辱了自己。他们的确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是在午夜梦回之时,却不可避免地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胆战心惊。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你做过违背良知的事情,便难逃良心的谴责,精神上的折磨要远远胜过肉体上的痛苦。与其终日寝食难安,倒不如坦坦荡荡、明明白白。
(二)诚其意——端正人生态度
安小男感恩庄博益、告发李牧光、辞职归隐,这不仅仅是个人高尚行为的诠释,更是高尚人生态度的表现。我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安小男的父亲因世人道德的沦陷而牺牲,安小男受父亲影响,一直在追寻探索道德的真谛,也一直为世人不遵守道德而困惑和挣扎。在他心中道德就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行为准则,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他无法容忍别人置道德底线于不顾,更不会允许自己因为一时私利或情谊的束缚而抛弃道德,而他也的确是这样践行的。小说中安小男纯洁善良的人生态度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启示可以表现在下面两种为人处事的方式上。
1.处理事情的态度——爱己及人、知行合一
在看待事情的态度上,首先,安小男的视野着眼点就不同,他不仅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还会关心与大众有关的事情。当安小男发现航空警示灯不合格时,庄博益却说:“就是真有一架飞机晕头转向地撞上了我们学校的电脑城,那儿离我睡觉的宿舍也还远着呢。”当安小男发现李牧光洗钱的黑幕时,庄博益却劝说安小男:“人生下来不是为了当斗士的……反正他们黑的是全国人民的钱,平摊到咱们头上顶多相当于俩钢镚儿掉下水道里了,不值得心疼。”世人多是像庄博益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态度,只要没有伤害自己的切身利益,别人如何都与自己不相关,更不会为了别人的事情而烦神劳力。但是安小男却不是这样想的,他看事情是从宏观的角度看的,是从大众的利益着手的,他不会为了金钱而替银行行长做监视他人、偷窥隐私的事情,不会为了生存而帮助李牧光这样违法犯罪的人。反观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为了不得罪领导,阿谀奉承、溜须拍马,领导赞同的事情双手赞成,领导犯了错,不但不指正,反而帮着隐瞒,甚至同流合污,在迷途中越走越远,直至堕落。
其次,安小男对待事情的方式不同,他对待事情不是走马观花似的看看,而是真心实意的看待,并付出实践。他发现李牧光利用企业洗黑钱的事情,并没有装聋作哑,而是在暗中调查并收集证据,以为社会拔掉这个蛀虫做准备。而现实社会中的大部人即使没有道德沦陷,也会迫于个人的生存或金钱利益而将所见所闻的不公平黑幕视若无睹,知行难以合一,即使有发现的眼睛,也在黑暗中被自我蒙蔽了。知而不行,不如不知,只有知而行之,知才有价值可言。
2.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知恩不忘报、理性高于情感
在为人处事上,安小男对我们同样有着极大的启迪。安小男曾在高考前从楼梯上滚下来摔折了腿,是邻居给他们母子提供了帮助。当李牧光要拆毁安小男及邻居的住宅时,他没有只顾自己,而是愤怒道:“但我们家的那些邻居呢?我能管我妈,谁来管他们呀?”虽然安小男如今的工作收入可以维持一个较为不错的生活,但是这却要以牺牲曾经帮助过他们的邻居为代价,这是他不能接受的,更是不会接受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面临利益的抉择时,顾及的只会是自己,怎么可能为了他人而作反抗,即使是自己的恩人,恐怕也不一定会有勇气拿自己的人生做赌注向权威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被现实磨去了棱角,主人意识日趋淡薄,主奴意识反而日趋明显,只要能带来利益,服从又有何不可?面对现实中的行径,安小男的所作所为不禁让人钦佩,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他也不像李牧光那样一切向钱看齐,他注重情谊,在庄博益苦心为他祈求工作时,他感激他,他为庄博益的孩子设计监控系统,与庄博益的表妹林琳暂时虚与委蛇,以报答庄博益的相助之情等等。反观现代社会的许多人,都像小说中的大多数人一样,一切向“钱”和“权”看齐,在安小男是无业游民时,大家对之避之唯恐不及,而当安小男获得工作时,众人又对他称兄道弟。人与人之间仅仅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是安小男最珍贵的地方不是知恩图报,而是他并没有让个人情感凌驾于理智之上,在理性与情感的决战中,他坚决的选择了理智。庄博益虽然于安小男有相助之恩,但是安小男不会因为个人得失而无视大众利益和社会道德,无视李牧光利用企业洗钱的黑幕。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会在理性与情感的岔路口迷失自我,被主观感情左右,为了成全所谓的亲情、友情,抛弃了自己的原则,久而久之,原则早就名存实亡,在迷途中越走越远。
(三)致其知——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
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和后期的人文教养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安小男之所以时时揪着道德问题不放手,其实这与他的父亲紧密相关,他的父亲为了道德,不与人同流合污而被害死,道德问题从此成了安小男的心结,他在他的余生中探索和践行道德。而李牧光却与安小男截然相反,他的父亲利用金钱换取了他读大学和出国的资格,利用权力获得了大量非法的财富,李牧光从小耳濡目染,道德观怎么可能不受其影响,加之金钱的致命诱惑,道德观自然被抛之脑后。从中我们不得不反思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当然,这里的家庭环境不是指物质环境,而是精神教育。
我们虽然不能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多阅读一些名人名著,用高尚的人文知识来熏陶感染自己的精神素养,摆正我们的价值观,在自己无法在名利与原则的漩涡中走出来的时候,放空一切,平心静气的阅读一些正能量的书籍,在内心足够平静的情况下作出理性的选择;同样地,我们不能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但是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后代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是后代学习的榜样,我们只有自己不断提高人文素养,端正态度、坚定底线、秉持原则,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反观现实生活,许多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往往就是因为父母不正当的教育而引起的。许多孩子因为父母过于在乎面子,喜爱攀比,从而给孩子灌输了许多金钱和名利方面的不正确思想,使得孩子过于在乎金钱和名利,从而在追求金钱和名利的过程中,不择手段、迷失自我。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正确有效的引导,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做好后代学习的榜样。
(一)捍卫本心——真善美的坚持
在一个人还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保持纯洁的内心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在一个人掌权之后,要捍卫本心和远离欲望却是十分艰难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贪官奸商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社会的蛀虫,而是在追求人生的过程中没有坚定的人生信仰,因一时的利益放弃了原则,作出了错误的选择,从此在浪潮中逐渐随波逐流,日渐堕落。所以在掌权之后捍卫本心和远离欲望显得尤为重要。小说中的李牧光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个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的人,他在大学时期也有那种纯善与友好,可是他没有坚定的信仰,在欲望的浊流中迷失自我,在权力的支配下失去本心,沦为世人唾弃的对象。掌权者在获得权力之后,只有坚定本心,合理运用权力,才能造福大众,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所谓“真”,就是保持本心,许多人在掌权之前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在心底留下了报复的种子,当他们掌权之后,心里想的不是当初掌权的本意,而是在奴性的驱使下,“由原先的权力,又增加了金钱甚至内心的欲望”[2]117,模仿那些曾经压榨过他们的掌权者,加倍的压榨如今在他们掌权下的人,如此恶性循坏,失去了本心。现实生活中许多官员选举之前信誓旦旦的说为百姓谋福祉,可是上任后贪污腐败却接踵而来,这都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本心。所谓“善”,就是权力的合理运用,即既不荒废自己合理的权力,让自己及大众的利益受损,也不滥用权力,损人利己。反观小说中的李牧光和庄博益就是违背“善”的代表,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压榨自己手下的工人来为自己牟取超额的利益。所谓“美”,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有相互利用的丑恶关系,如李牧光利用自己的权力压榨安小男等人,威胁庄博益、林琳;也有互助与感恩的美好关系,安小男的邻居在其受伤之时给予帮助,安小男在邻居面临拆迁、无家可居之时收集罪证,发挥才智,将李牧光这条蛀虫送进监狱,为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邻居尽了一点心力。掌权者只有捍卫本心,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力。
(二)审慎对待欲望——坚持适度原则
欲望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人前进的动力,也可以成为人堕落的毒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只有具有上进的欲望,才能产生奋斗的动力,逐渐进步,相反,如果无欲无求,反而为世界所埋没,这就是现代社会生存的法则。但是欲望必须以合理的方式来谋求,不可以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成全自己的欲望。李牧光作为生意人,求财本是合情合理的行为,可是他却是通过非法的方式获得非法的利益,这种非法的欲望,不仅是对法律的亵渎,更是对人格的践踏,是不该走入的堕落。而在对待欲望这一点上,安小男的处理方式让人钦佩,他不会为了自己利益,帮助银行行长监控他人的隐私,不会为了自己的工作,与李牧光同流合污,金钱与名利是世人最难以放弃的追求与牵挂,但是安小男却坦坦荡荡、不带一丝牵挂的放弃了名利,回归了自己的“隐士”生活,让人赞叹与钦佩。反观现在社会上的许多掌权者,面对名利他们纠结的不是为大众谋福利,而是如何谋求更多的利益,即使是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也在所不惜。他们在欲望的迷雾中失去本心,越过底线,从而堕落“地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追求欲望无可厚非,但是必须把握适度原则,审慎对待欲望,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长、更坦荡。
(一)信仰并非权威
人活在世上,需要一个精神支柱来引导他的行为和思想,这就是信仰。而小说中评价各人好坏的标准除了法律,最重要的就是道德了。安小男穷尽前半生都在探索道德的真谛,履行道德的职责,捍卫本心的纯真,是小说中道德的完美诠释者。但是这并不代表只有做到像安小男那样才算是符合道德,因为那不现实,更是一种苛求。信仰并非权威,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屈从于你个人的信仰,就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像安小男那样无法忍受不道德的人都做社会的“隐士”,这样不仅不现实,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面对社会的不道德,我们可以做安小男那样的隐士,也可以做社会的监控者——记者,披露社会的种种弊端,还可以努力向上做社会的掌权者,惩处和清除社会的污浊,“隐世”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二)尊重并非操控
每个人的信仰都不一样,只要符合道德底线,都不应被否认。“从根本上说,道德体现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的自觉反思与自主把握。”[4]92我们不能凭借个人主观的判断就来界定某一个人是符合道德还是违背道德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操控别人的意志和选择。反观现实生活,道德虽是维护公道的武器,更是伤人的利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有公交车上逼人让座的丑闻,让座本是一种美德,现在却在道德的高压下堕落成一种无形的束缚,许多年轻人历经一天的工作,已经身心疲劳,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只想坐下好好休息,但是一些人却利用道德强迫别人让座,这不禁让人心寒,更不得不让人反思道德的力量到底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其实,道德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人们运用道德的方式出现了问题,道德需要主观自愿去遵守,而不是强迫别人去遵守,威压下的道德就像变质的食物,丧失了道德的力量,反而成为束缚人的枷锁。真正的道德应该是尊重他人,而非操控他人,让他人自己在选择中获得感悟。在小说的结尾处,庄博益就是如此。“我盯着它,如同在与苍穹上的一双眼睛对视”,这是庄博益内心的独白,更是道德的感悟,安小男最后虽然回归平凡,但是他却捍卫了本心,坚守了道德,保证了内心的宁静,而自己却为了生存,在道德的边线中摇摆不定,自己内心十分惭愧,面对安小男,自己就好像一个小丑无地自容,这一幕恰恰说明庄博益内心已经有道德的种子在发芽,他并不是一个没有道德的堕落者,而这一醒悟正是安小男这一道德的践行者给他带来的冲击,这是主观的感悟而非强迫,这样的觉醒才是道德应有的力量。
“提高整个人类道德风尚是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整个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且也是学者在社会中全部工作的最终目标。学者的职责就是永远树立这个最终目标,当他在社会上做一切事情时都要首先想到这个目标。我们不仅要用言教,我们也要用身教,身教的说服力大得多。”[5]44所以,作为当代社会的知识分子,社会话语权的代表,我们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捍卫伦理道德。若是尚未掌权的知识分子,虽不能影响他人,却能修身责己,做到正其身、诚其意、致其知;若是有幸成为社会的掌权者,就应履行掌权者的职责,为大众谋福祉,做到坚持真善美、捍卫本心,面对欲望,能够适度把握,拿捏准确。针对他人,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志,不要操控他人的信仰。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伦理道德。
[1]李永建.陶渊明启示录[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33(3):92.
[2]李永建.鲁迅元素及其当代意义[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32(1):117.
[3]王文哲.伦理选择与道德启示——《麦克白》的伦理意蕴[J].世界文学评论,2016,7(1):73.
[4]郑根成.“最美妈妈“事件的伦理启示与反思——兼议道德的本质[J].赤峰学院学报,2012,33(1):92.
[5]费希特著.梁志学,沈真译.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4.
责任编辑:彭雷生
Perception, Comprehension and Awakening— A Lesson Learnt fromTheEyeoftheEarth
WANG P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China)
Three main characters in moral novelTheEyeofTheEarthreflect three types of people representing different social ethics, namely moral defenders, waverer and the falle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we can get enlightenment of life. For the ruled, ethical consciousness shall be awakened and the master slave consciousness shall be removed; for the ruler, they shall defend their conscience and keep away from lus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belief, one should start from oneself and respect others, but never submit to the authority of faith which does no good to anyone. Whatever identity may transform or time may go by, we all have to stand firm, to do the defenders of the moral ethics.
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 one’s conscience; lust; belief;TheEyeoftheEarth
2017-07-05
汪 萍(1992- ),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I206.7
A
1674-344X(2017)9-0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