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霞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密切联系群众思想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是列宁领导俄共(布)执政期间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经验总结,也是贯穿列宁党建理论重要内容之一。列宁在多篇著作、文章和报告中强调能否密切联系群众关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强调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力量的储备库,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都必须从这个储备库中吸取力量,从而使党能够在面临危机和最困难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列宁密切联系群众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时代光芒,重温列宁密切联系群众思想,有助于解答当代语境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俄(共)一样是通过革命方式取得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政权,也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前中国面临的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要克坚攻难、永葆生机和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继续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从人民群众这个储备库中吸取力量。人民是历史和时代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同时也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不脱离群众并引导他们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历史重任。在重温列宁留给我们历史遗产的进程中,把列宁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情相结合,赋予列宁密切联系群众思想以当代价值。
列宁密切联系群众思想贯穿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十月革命前在同沙皇专制制度斗争的过程中,列宁坚信人民群众是俄国革命的希望和源泉,列宁指出“组织无产阶级群众,组织劳动人民却始终是这个革命无比深刻的、久恒的特点,始终是革命胜利的条件。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①《列宁全集》(3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69 页。作为战斗的无产阶级政党,要认识到战争伟力之深厚根源在于群众。群众是革命的主体,革命的胜利不能仅仅依靠先锋队的单打独斗,而要重视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正是对依靠群众这份信念的坚持,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对外面临着国际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企图把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对内面临着白匪叛乱和一切反革命势力妄图推翻它的进攻。在这样的危机时刻,列宁认识到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巩固新生政权。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府号召全国人民投入战争,无产阶级群众中间成千上万的人挺身而出,支援布尔什维克,苏维埃政权能够顶住国内和国际反动势力颠覆的巨大危险,向整个世界证明了人民群众是苏维埃政权强大的稳固器。列宁在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中强调,苏维埃能够战胜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群众是苏维埃的后备力量源泉,使苏维埃能够从中汲取力量,而反动派正是失去了人民群众这一力量源泉,使其失去了汲取力量的可能。“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的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①《列宁全集》(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372 页。列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先锋队的执政党必须密切保持与群众的联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内出现脱离群众的现象引起列宁的高度重视,列宁对执政党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一个通过联系群众而得到巩固以进行坚持不懈的工作的党,……是一定会取得胜利的”②《列宁全集》(1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339 页。,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够战胜一切敌对力量。列宁精辟阐述了无论在夺取政权时还是在巩固政权时,都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紧紧依靠群众。
列宁关于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和政权力量储备库理论,对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指导作用,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认识到战争伟力之深厚的根源在于群众,并认识群众、了解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取得革命胜利。在现代化建设时期,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进程中各种矛盾、问题更加凸显,任务十分繁重艰巨,能否打好这场攻坚战关键在于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及能否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世界上一些执政党衰败落伍、丢权垮台的教训表明,无论是政权还是政党,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否则必然会垮台。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有把每个人的理想融入中国梦之中,才能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共产党内存在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有些人一旦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便经不起权力的诱惑,以权谋私,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列宁指出:“在我看来,不管在哪个机关里,每个人面前现在都有三大敌人。”“就是:(一)共产党员的骄傲自大;(二)文盲;(三)贪污受贿”③同①,第 199 页。。列宁敏锐地观察到官僚主义已经在政权之外开始复活,并认为官僚主义开始在全国有蔓延的趋势,其形式具有多样化,如作风拖拉、因循守旧、阻碍变革、胡乱指挥、贪污受贿、腐败变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根本错误在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这种趋势如果放任不治疗,就会毁掉整个苏维埃政权。“我们所有经济机构的一切工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义。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④《列宁全集》(5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300 页。官僚主义危害之大,党必须彻底清除之。官僚主义作为历史遗留物,并不会随着旧社会的消失而消失,“旧社会依据的原则是:……可见,凡是在这个社会里教养出来的人,可以说从吃母亲奶的时候就接受了这种心理、习惯和观点。”⑤《列宁全集》(4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162 页。可见,反对官僚主义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用急躁冒进的群众运动来清除,而是一项需要较长时间的艰巨性任务。列宁指出:“我理解官僚主义的严重性,但是我们没有在党纲中提出要消灭它。这不是一次代表大会的问题,这是整整一个时代的问题。”⑥《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中指出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并试验各种新的办法反对官僚主义。
为同一切脱离群众的现象作斗争,列宁从多个层面探讨约束机制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首先,列宁非常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以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受人民群众的制约。在如何消除官僚主义的恶习方面列宁提出:“要有多种多样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苏维埃政权可能发生的弊病,反复地不倦地铲除官僚主义的莠草”①《列宁全集》(3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506-507 页。,要建立自下而上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时效性和实效性,帮助党认清自身存在的弊端。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必须打碎旧官僚机构,建立新机构,而新机构中缺乏有特殊本领实施管理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需接受一定的科学教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就必须从旧机构中聘用管理人员使他们为苏维埃政权服务。但是,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管理人员不可避免地会将旧社会官僚主义毒瘤带进新政权中;同时,政权建立初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国家机关多采用高度集中的领导方式,使一些工作人员或多或少存在官僚主义恶习。为了避免脱离群众的现象,列宁指出“(1)不但选举产生,而且可以随时撤换;(2)薪金不得高于工人的工资;(3)立刻转到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②《列宁全集》(3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105 页。一方面通过让人民群众行使选举权和罢免权,切实参与到国家管理之中以遏制官僚主义习气;另一方面个人酬金不得高于工人以消除他们内心高高在上的旧恶习避免经济上的优越性而滋生官僚主义思想。其次,通过建立个人负责制和监察制度,克服脱离群众的现象,“建立个人对所做工作负责的制度,检查实际工作。不这样做,就无法克服窒息着我们的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③《列宁全集》(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394 页。列宁就建立完善监察制度的必要性做了阐述,监察制度是群众实施有效监督的保证,并于1918年成立了国家监察部,次年5月决定在国家监察部下设立中央控告监察局,接受和审理群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民的控告和检举。1920年在原国家监察部的基础上成立工农检察院,吸收大批工农群众对国家机关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调动了广大人民监督的积极性。第三、由“夺取俄国”转变为“管理俄国”时期,列宁意识到还必须保持同群众“活”的联系,而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就是“活”的联系途径之一。列宁在《关于“活的联系”的一封信》中写道:“从任委员会接待室处理申诉和控告的实践中看的很清除,在特别重大而紧急的情况下,采用‘活的联系’即亲自同一些在地方上有相当地位的党内同志联系很有好处。”④同③,第 300 页。最后,列宁认为文盲是滋生官僚主义的社会土壤,列宁提出“需要消灭文盲,消灭文盲这块土壤滋养的贪污受贿行为”⑤同③,第 201 页。,列宁认为文盲是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通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让人民群众有自觉参与国家管理的意识,能够主动实施监督权并同一切脱离群众的现象抗争,使官僚主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可寻,达到净化政治空气的效果。
列宁在晚年更加意识到一个政党脱离群众是最可怕的危险之一。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整个机器就要散架”⑥《列宁全集》(4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109 页。。列宁从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随着国内战争的爆发和外国武装力量的干涉,为了保卫和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列宁实时提出推行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可能多地集中全国人财物支持战争,巩固政权。这一政策是在战争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条件下不得不实行的一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广大农民群众中所发生的情况,我们把很重的负担加在他们身上,理由是战争不容许我们在这方面有丝毫犹豫。从整体上说,这个理由农民是接受了的,”⑦同⑥,第 73-74 页。这项政策虽然同农民的利益有矛盾,但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发动武装斗争时,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对争取战争胜利起到巨大作用。随着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随之暴露出来,经济上工业产值低于战前,谷物总产量比战前减少,并在1921年出现了全国性的饥荒,导致工人不满、农民暴动,及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反对布尔什维克党,震撼了列宁。鉴于此,列宁及时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顺应民意,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让人民群众在新经济政策中能共享实惠。允许商品交换形式,由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可以由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进行交换。从而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求,调动起生产积极性。“不作这样的退却,我们就不能恢复同农民应有的联系;不作这样的退却,我们就有革命的先头部队向前跑的太远而脱离农民群众的危险。革命的先头部队就不会同农民群众结合,那样就会葬送革命”①《列宁全集》(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337 页。。新经济政策符合人民切身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赢得了人民的拥护,通过复苏社会经济帮助苏维埃政权化解了政治上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工农联盟。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阐释了执政党政策制定若忽略人民群众利益,群众对执政党的支持就会发生偏向,由支持者转变为抗议者。
列宁逝世后,苏共领导人并没有将密切联系群众思想坚决贯彻下去,背离了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奋斗目标,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人民群众作为政党的力量之源,政党一旦与之相脱节,就会丧失执政根基,面临消失和退位危机。
“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绝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②《列宁全集》(3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88 页。列宁在《关于土地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想要的土地,已经作为资本被抵押出去了,农民只有向资本挑战才能实现土地愿望,这一点虽然与社会革命党道路不一样,但是走向具有一致性,都是走向社会革命。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保证农民无偿获得土地。为了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必须使农民和工人阶级结成巩固的联盟,并且在这个联盟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列宁在此文献中表达了“依靠民意”,即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并带领人民群众取得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党领导人民不断前进,在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文化领域也是如此。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在文化领域,在反宗教宣传方面,“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③《列宁全集》(4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23 页。,党要吸收并与一切拥护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结成联盟来反对任何形式的非唯物主义者,从而树立科学唯物主义。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密切联系群众思想是相辅相成,正是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前进,苏维埃政权在建立初期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保持政权稳定。
马克思指出人没有带着镜子来到世间,人要认识自己不能把自身作为参照物,而必须通过别人来实现对自身的认识。相对于党来说,群众就是党的一面镜子,党要发挥好群众这面镜子的作用,查找自身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要发挥群众这面镜子的作用,就需镜子本身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是凸透镜或凹透镜,不放大或缩小事物本身,就需要群众自身具备优良素质。这一素质的获得需要群众具备一定的文化教育水平,才能使镜子中的人物与原型达到一致,党才能真正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扣扣子达到自然和谐。
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脱离群众思想的社会根源,但是脱离群众的现象并没有随着旧社会的消失而消失。当前,党群关系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与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相违背的现象。有少数人思想中还残留着封建主义痕迹,想高踞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作威作福,专横跋扈;有的人在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产生各种腐败现象。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党群关系,要有效制止这些现象,提升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是一种持久的、广泛的深层原因,正像列宁所说文盲是被排斥在政治之外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要实行民主制,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条是有民主的途径,另一条是有民主的意识。目前,我国实现民主途径较为完备,而民主意识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略有欠缺。虽然我国已经消除了文盲现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率在不断攀升,但是放眼全国,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受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加大对中西部教育投资力度,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距,人民群众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能够将抵制官僚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仅有自觉同脱离群众现象作斗争的意识,还要在实践中自觉同一切脱离群众现象进行斗争,把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列宁指出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也要发挥人民群众这面镜子的作用。党员干部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与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考核、选拔干部时要倾听群众愿不愿,允许不允许,这样才能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岗位中,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做到想人民所想所愿,真正解决人民切实所需问题,而不是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党员干部的考核选拔让群众真正参与其中,发挥党和政府赋予人民的政治权利,才能杜绝政府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
提升群众监督力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否则权力的天平就会倾斜。人民群众在接受一定文化教育水平基础上,有了自觉监督的意识,就需要提升监督力度。对于非党群众,要监督所有党内人员,包括普通党员和党员干部。对于党内而言,普通党员相较于党员干部是群众,加强普通党员对党员干部的党内监督,形成群众、党员、党员干部的环形监督模式,通过提升监督力度从而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在当代,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的认同,人民群众要自愿并衷心支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要考虑 “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如果对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不及时彻底解决,就会失去民心,最终失去执政地位。党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所想所愿,同时,还要引领群众不断前进、向前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只有每个个体不断发展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道德和法律正如车之两轮或鸟之两翼,相辅相成,在根除脱离群众现象时,既要发挥道德自我约束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刻的。道德作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及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能够使人认识到自己对社会、他人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群众对党员干部群体而言,不仅仅是一项政治要求,也是职业道德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项内容是服务群众,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个体,为人民服务都是一项道德要求。强化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建设,培养他们道德责任意识,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践行能力。党员干部无论个人从事什么工作,能力如何,都应该自觉遵守服务群众的要求,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通过不同形式为群众服务,只有把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要求内化于心,从内心自觉接受和认同为人民服务宗旨,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觉践行。
当然,道德约束只是一种自律,并不具有强制性,为了有效遏制脱离群众现象还需要法律相配合。要健全法制,使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监督权。完善监督体系,形成党内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党内要以铁的纪律作保证,铁的纪律是反腐防变的重要机制。列宁指出如果党没有极严格、铁的纪律,政权连两个半月也保不住。对于违反党纪党规的党员要严惩不贷。创新党员退出机制,废除党员终身制,定期对党员重新登记,对于不符合党员标准的要坚决清退。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必须把欺骗分子、官僚化分子、不忠诚分子和不坚定的共产党员清除出去。这就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全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实行党的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列宁曾指出人民运动形式千变万化,要不断创造人民运动的新形式,列宁根据国情制定密切联系群众的系列措施对于巩固执政党和苏维埃政权起到了有效作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前我国面临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中国共产党除了要坚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同意关于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外,还要开拓创新以新兴媒体为主的平台渠道。
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平台已经成为了解舆情的一个主要途径,近年来,公众通过互联网直接和深入地参加到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广度和深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是前所未有的。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亿,手机网民占6.95亿,互联网已已渗入到人民日常生活中。互联网作为一种发展趋势,需要党与时俱进,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路径。面对执政环境的变化,党应该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中国在推动互联网事业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让人民群众共享互联网事业惠果,另一方面也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贴近群众的优势,开拓互联网渠道,让政府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群众、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办群众之所需,使互联网成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平台。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在软件和硬件设施方面投入更多人、财、物,普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互联网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鸿沟,能够让包括偏远山区的人民群众利用互联网表达民意。新兴媒体的发展能够改变党群关系的单向度模式,为党密切联系群众开创了更好的空间,使党和政府工作能够在话语体系上更加贴近群众,把工作融入群众生活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主体地位思想贯穿在理论和实践中,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思想上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理念,还在治国理政中践行这一思想理念,并将其落实在方方面面。经济层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13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相吻合,同时,这一目标的实现,还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目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要破解改革进程中的难题,活力来自哪里,就是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以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步伐,必须要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怎样调动群众的创造性,需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政治层面,不断完善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不能动摇,要坚持基本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人民在依法治国中主体地位,在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中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愿望,保障人民利益作为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层面,创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必须始终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坚持二为方针才能保持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辉煌篇章的续写需要人民来完成,只有心系人民,才能同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只有始终把人民作为党执政源泉,才能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只有将人民幸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