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辰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考
刘 辰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时,强调实践性、应用性,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识教育有利于完善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升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立通识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能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培养基础知识丰厚、专业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处于转型期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借鉴了苏联经验,实行“专业教育”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培养专业化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专业教育模式在其发展历程中,弊端也日益暴露。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蓬勃发展,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改革,掀起了一股通识教育“热潮”,而在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却遭遇“冷遇”。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作为转型发展的主体,地方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实践性、应用性,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性转型过程中,是否有必要实施通识教育,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通识教育理念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在西方,通识教育理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和中世纪的“七艺”教育。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源头可以溯源到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学教育、书院教育。有人将“通识教育”称为“通才教育”、“全人教育”或“博雅教育”、“自由教育”等。尽管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见解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全人”,即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外大学中发展通识教育起步较早、成果较多、影响较大。1828年耶鲁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耶鲁报告》,系统地阐述了耶鲁大学博雅教育理念,强调古典科目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以此实现对学生的人格教化与思想塑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美情感与高尚精神的人。1829年,美国学者帕卡德正式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指出通识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1]。1945 年,哈佛大学发布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俗称“红皮书”,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1978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H.Rosovsky)出版了《核心课程报告》,把通识课程的领域确定为五大类。2006年,哈佛大学出台了《通识教育工作小组初步报告》,将国际化作为改革的核心。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历经几个阶段的演进和改革,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呈现多元格局,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各有其经验模式与特色,在不断革新、优化中对世界各国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强势干预下引入通识教育, 设置“教养部”、开设“一般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借鉴美国通识教育改革思路,形成了通识性课程、专业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模式,构建了日本大学本土化通识教育体系[2]。英国大学虽然没有专门设立通识教育课程,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通识教育的思想,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贯穿了通识教育的精神,体现了自由教育的理念[3]。
近二十年来,通识教育理念逐渐被我国高等教育界所认同。在研究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国内高校也先后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通识教育实践。诸多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吸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理念,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人教育理念和实践。1994年,复旦大学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将全校专业划分为13个学科大类,实施“通才教育、按类教学”。2005年成立了复旦学院,学校专门设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复旦学院所有学生统一接受一至两年的通识教育。北京大学于2000年正式建立了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要求所有学生要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选修不低于16学分的通选课程,2001年,北京大学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2006年南京大学成立匡亚明学院,大一学年与大二学年接受通识教育和大理科基础教育,大三学年再确定方向学习专业课。2008年浙江大学成立“求是学院”, 在主修专业确认之前实行通识教育大类培养。2009年中山大学成立博雅学院,“试水”通识教育改革,学生入学就接受“无专业”通识教育。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识教育经过推广和完善日益成熟。2015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联合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进一步推动通识教育的深入发展,2016年该同盟又扩大到十校联盟,2017年又有国内30多所高校加入联盟,表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形成了高度共识。推行通识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中第三节“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中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对于推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4]。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对而言,致力于理论研究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将科学原理运用于客观实践中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也不同于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按职业、岗位要求培养的,熟练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技术以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擅长实际操作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并不过于强调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岗位对应性的操作能力。换而言之,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人才,是基础性与应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结合,既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走理论与实践结合之路。
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可划分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一般应用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主要指应用型硕士和博士,在进行知识应用的同时侧重于应用型科学研究,在应用理论的创新方面发挥作用。一般应用型人才更多地偏向知识和理论的基本应用。当前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应用”,即学以致用,“应用”的基础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即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统一体。首先,从知识层面看,不仅要求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或跨专业、跨学科的基本知识,如管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等专业知识。即要求本学科专业知识与跨学科专业知识兼备,形成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其次,从能力层面看,要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我学习等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一定的适应社会能力包括身心调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能力还要有多种能力,形成一专多能的多层次的能力结构。再次,从素质层面看,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要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简而言之,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既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发展能力,还应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和良好的素养,即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在本科专业学科的基本规范的基础之上注重人才的岗位性和职业性要求的本科人才,要求具有本科底蕴,实践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5]。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过于强调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弱化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色彩,它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基础较弱、综合素质较差,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其根本原因在于对通识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两者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通识教育只适应于学术型研究型高校,对通识教育普遍持排斥态度。
通识教育从人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出发,确立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构建人的发展潜能的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综合发展、终身发展。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好地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广博知识、多种能力,能够自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国教育实行分科、分专业模式,在中学打基础阶段就分文科、理科,造成人才知识结构“先天不足”。长期以来,大学教育又强化专业教育。学科知识日趋分化,专业设置划分过细,学生面对的是各个学科专业知识,专业隔阂阻碍了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通识教育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养成触类旁通的通用智慧。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知识观,弥补应试教育造成的知识结构缺陷和能力缺陷。通识教育是开放、包容的教育,贯通中西,融汇古今,拓宽知识面,力图博学多识,融会贯通。在教育内容上,涵盖人文、社会和自然、艺术等领域广泛的知识,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知识结构的整合。它打破了学科专业壁垒,帮助克服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帮助学生以跨学科的、文理综合的广阔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一般性知识的教育。它贯通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经络,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机关联,避免知识碎片化的现象,避免偏执于某一学科而导致的学术视角狭隘;注重合理知识结构的架构,实现整体把握,综合全面地了解知识的总体状况,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融会不同知识的能力,形成知识的整体观。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知识的建构上要有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对相关领域基本理论的认识,就谈不上知识和成果的实际应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既要注重知识的深层次性,又要注重知识的广阔性。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扎实的通识教育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通识教育基础,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基础上,还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发展动向,思维开阔,知识迁移和融通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通识教育,可以克服单纯专业教育的局限,让学生突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把相互分割的知识综合融汇在一起,从而弥补了专业教育在知识结构上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求具有必要的能力。传统的专业教育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技能会日益淘汰,只有具备多元化的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需求,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既要具备专业的、适用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且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这些多层次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通识教育的拓展。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着重能力培养。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灌输各个学科庞杂琐碎的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在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方法和特有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社会科学可以激发人的形象思维,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启迪;自然科学可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艺术能启迪和促进创新思维。通识教育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判断、鉴别、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识教育着眼于长远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的教育特征。通识教育是为终身学习做准备、打基础的,它是开放式的、适应性较强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其影响可延伸到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过程,帮助学生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岗位更动和职业转变的要求。通识教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弥补应试教育造成的知识结构缺陷和能力缺陷,使学生学会学习,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础。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将全方面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学不仅仅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工具化的职业人员,而且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非常注重人格教育:“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之虑焉。”[6]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各种文化思想、观念错综复杂,相互交融又相互碰撞。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在不良思潮冲击下,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观模糊、理想信念迷茫、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道德意识等状况。尽管拥有专业知识,却缺乏良好道德修养。
应用型人才绝不是只有单一化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的人才,还必须是富有健全、独立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的素养以外,而且还需要培育某些基本的素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高尚的道德意识,在工作当中还应具备团队意识、协作精神,身心健康、充满自信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非仅仅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工具化的职业技术人才,而是要从道德情操、审美怡情等方面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与其他类型的人才一样,最终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美好的心灵、正确的价值观、独立的思想人格。
通识教育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感教育、独立人格教育等,其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是人性、人格教育,它深入人的心灵,发展全方位的人格,培养完整的人,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接触到人类几千年来积淀的优秀文化,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反观自省内心,促使内心境界的升华,从而追求自身的人格完善。通识教育注重人文关怀、人格养成与价值观陶冶,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造就道德高尚、身心健康的公民。通识教育重视内在的精神品格陶冶,能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帮助大学生建立高层次精神需要,完善道德情操,建立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识教育的宗旨是塑造培育人文精神,通过培养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素养,可以促进应用型人才自我完善,可以开阔视野和格局,促进“学以成人”,培养富有独立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推进通识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要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使大学教育回归本然的价值追求,关注学生的良好人格,培养其成为具有美好心灵、身心和谐、情操高尚的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对于当下大学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功利性,通识教育更加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合理性,强调培养人才知识的全面性、能力的创新性、人格的健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需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有助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升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立通识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能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培养基础知识丰厚、专业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处于转型期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Harvard Committee.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5:28.
[2]王碧琴.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10-12.
[3]易红郡.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4]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67.
[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LIU Chen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local colleges emphasize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but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when they turn to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General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perfection of applied tal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rain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enhancing quality.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tu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ith broad basic knowledge, professional technical ability, and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general education, actively implement general education and pass the concept of general education through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local colleges; applied talents; general education
2017-09-16
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点项目 (湘教通〔2016〕34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6〕400号第565号)
刘 辰(1978-),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文学。
G640
A
1674-344X(2017)11-0103-05
郑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