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17-03-09 08:14彭海滨张丽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彭海滨,张丽玉

(集美大学,厦门 361021)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彭海滨,张丽玉

(集美大学,厦门 361021)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面和效果。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及特征,并就高校如何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提出几点建议。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积极心理学

由于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不断加大,因此而产生各类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社会各界已对此现象高度关注。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统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问题主要由人际交往、学习压力、恋爱情感、就业竞争、经济贫困和虚拟网络几个方面的不良适应造成的。调查显示,交际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最关键的是帮助这类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开发其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融入适应大学生活。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也是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而目前国内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主要停留在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中,还未真正转换为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模式[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一般采取开办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相关活动以及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由于当前学校心理咨询的师生比例失调,个别心理咨询的覆盖面不广,而且很多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并没有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因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无法兼顾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受众面,操作方便,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的问题,是转变高校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它以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用一种更加包容的、赞赏的角度去对待人的潜力和动机,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这一理念一经提出便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当前,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这对探索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以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设定或模拟各种典型的情景环境,设计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游戏活动,在培训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让参与者经历考验,克服困难,磨炼意志,激发心理中的积极成分,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3]。因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心理教育观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正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研究者认为,高校应以积极心理学等理念重新整合各种要素,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4, 5]。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及特征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一词,源于英文“outward bound”,意指:一叶扁舟,离开港湾,驶向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由二战期间英国的库尔特·哈恩所创,二战结束后,这种训练创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逐渐推广开来。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做中学”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具有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支撑。它重视学员主体地位,能够通过小游戏反映大道理,快速帮助团队建立情感联系,是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体力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能够激发和提高人的创新创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不同于以身体锻炼和竞技为核心目的的体育活动,它强调学员心理素质的提升;不同于解决心理上某种满足的娱乐活动,它以克服心理障碍,完成心理挑战为目标[6, 7]。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象为大学生,是通过一系列包含心理、趣味、运动等元素的活动,让学生投身其中,运用个人和团队的力量,打破心理极限,迎接困难,挑战自我,解决实际问题,亲身体验活动蕴含的道理,通过思考获得知识改变行为,从而增强谋略意识和目标意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塑造健康全面的人格。其主要作用和相应项目如下:

1.学会沟通和交流

只有认识自我和他人,才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而沟通和交流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以认识自我和他人为基础,在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信赖关系,并以此作为团队合作的前提。

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以“沟通和交流”为目标的项目一般安排在其他项目的前头,比如,相互陌生的个体组成的团队,首先要让团队成员介绍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他人的名字、兴趣爱好和特长,学会如何与对方交流。如果是已经相互熟悉的团队,可以设置情境让成员之间再次互相认识,增进了解。这类项目主要有“破冰相知”、“奇人旗事”、“张冠李戴”、“答非所问”、“名字接龙”等。

2.激发潜能,增强自信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根据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人的显性能力仅仅是冰山露出的一角,而更多的隐性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因此,一个人的成就更多地表现在潜能的发挥程度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就是“挖掘冰山下的潜能”,通过设置一些情境,让大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动机和探索的欲望,进而积极尝试提升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也会给予个人前进的力量,因此,通过激发、鼓励,参训大学生往往能够完成平常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更有信心去努力追求自我实现。这类项目主要有“空中断桥”、“空中单杠”、“独木桥”、“双人钢索”、“攀天梯”、“缓冲墙”、“鸡蛋碰地球”等等。

3.磨练意志,学会坚持

一般而言,大学生是属于智商比较高的群体,个体之间的智商差异可能并不大,但对待挫折的态度和今后的成就却可能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意志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恒心和毅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此,磨练大学生的意志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许多项目对意志有相当的考验,比如,有些项目需要克服恶劣的环境、体能极限、心志极限等等,来提高意志力。正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因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往往会设置一些比较恶劣的环境场地,有些是在水上进行的,有些是在地势比较险要的山岭地带进行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与大学军事训练相比,更侧重于技巧性和任务性。大学生经过如此体能考验,能够培养出坚定的意志,在做其他事情上也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8]。这类活动主要有“徒步行军”、“沧海一舟”、“野外露营”、“穿越电网”、“生存训练”等等。

4.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所倡导的一种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是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属于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溺爱较多,又缺乏兄弟姐妹,所以在性格特征上自我意识较强,分享意识和服务他人的意识较差,可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较差等现象。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有很多项目是以团队为单位来完成的,通过团队内各成员之间意见的沟通、创意的融合和力量的整合等等,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作用通过团队发挥出来,同时,团队意识强的团队,其成效往往大于个人力量之和。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学会如何把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相统一,学会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在与团队成员体验成功喜悦和总结失败经验的同时,领悟团队与个人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道理。这类活动主要有“风火轮”、“逃离泰坦尼克号”、“穿越电网”、“法柜奇兵”、“逃离岩石岛”、“垫球”、“电波”、“走进神圈”、“捆绑行动”、“携手奋起”等。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基本特征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具有系统综合性、带动融合性、趣味愉悦性、体验感悟性、简易灵活性五大特征。

1.系统综合性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由众多项目有机组成,包括自我探究、潜力激发、意志力增强、团队精神铸造等项目。另外,每个项目又可能兼容多方面的训练目的,例如“背摔”,目的在于实现情感的沟通信任和建立换位思考的意识;“穿越电网”,既激发潜力,又锻炼意志力,还增强团体协作能力等等诸如此类。

2.带动融合性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象一般人数10-60左右,也可组织人数达几百人的大型训练。虽然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重视团体情况,但并没有忽略个体的表现。每个人在活动中,都有相同的参与机会。有些学员因为心存芥蒂,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表现自己的行动,这时候,就可借助参与机会均等的原则,通过团体的带动作用,激励和帮助学员积极参与融入。

3.趣味愉悦性

相比较于强调认知性学习的传统教育,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注重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多幽默趣味的项目都由幼儿游戏演变而来,使得学员能够像天真无邪的幼童一样愉快地游戏[8],从而排解心里压力并在快乐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9]。

4.体验感悟性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显著特点是在“体验”中教育,是通过体验反思式的培训,采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来自改变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10]。每次活动完结后,总结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培训老师并不向学生说教或灌输知识或技巧,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反思体验,使得学生能够自我教育,自我领悟。

5.简易灵活性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需要的器材可以是绳子、旧报纸、气球等简单物品,不少项目甚至可以不用器材。场地要求也不复杂,平整干净的几平米地即可[10]。训练时间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不过一周左右。活动规则通俗易懂,便于组织;同一项目,可针对不同对象,使之获得不同反思体验;既定的项目,只要略微修改就可以有新的变化以训练不同的目的。

三、高校如何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一)组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团队训练、提供基本的文本支撑和培养学生教官。

在机构设置上,以点带面,校、院、学生组织、班级,层层铺开。可以由各级的心理健康协会来承担,也可以由团委学生会或社团来负责,组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聘请有经验的校外心理教育专家或教官给学员进行培训。在这些学员中遴选合适的人选作为学生教官候选人进行培养,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基层的铺开提供人力资源。

在文本支撑上,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和参训的学生进行文本的汇编,根据学校学院的实际情况改编,为基层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提供更易实施的范例。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所设的各类练习项目主要针对参与者的心理问题而定,可以分为以建立信任关系、开发潜能、增强意志力、熔铸团队精神等为主要目标的活动项目。

组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开展一些便于操作、难度较低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比如,”解开心结”、“生日线”、“校园寻宝”、“风火轮”、“逃离泰坦尼克号”、“一圈到底”、“物有所值”等等。在此基础上,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开发一定的场地,购买相关器材,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进一步发展准备硬件支持。

(二)在团委学生会和班级活动中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团委学生会组织的不少活动的目的与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相近,有些活动可以与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活动的形式,还可以增强活动的影响力。比如,团委开展“激扬青春”等主题活动,可以结合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班级心理素质拓展训练PK赛,不仅展示青年学生的风采,还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学生班级活动如开展班会、外出春游、秋游等,也可以借鉴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形式,提高班级活动效果。比如,在新生班委组建后的第一次班会,就可以采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以“沟通和交流”为目的的一些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新生们互相认识和了解;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来临之际,可以组织一些简单趣味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缓解考试压力;在班级遇到一些不团结的问题时,通过一些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活动,可以增进沟通,化解矛盾。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还可以用于对新任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每年学生组织换届后,新一届学生组织干部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了解和认识,急需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这方面,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具有先天的优势。

(三)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的训练

相对来说,一些校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基地设施条件比较完善。在厦门,已经有不少这样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基地。这些基地拥有相对比较完善的设施条件,比较专业的教官以及安全措施,尽管是属于营业性的企业,但收费并不昂贵,一般场地费人均每天在20-50元之间,大学生一般都能接受。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五一”、双休日等节假日,由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心理协会等团体组织学生参加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机构组织的训练。

(四)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列入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在高校得到认同和应用。目前,世界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国家,在体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育实践中,都设置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8],而我国在这方面正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有一些高校已经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大学体育的基本内容,也有个别高校正尝试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学校的基本课程。例如,西北师范大学已经把“野外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教育方式搬进了校园。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门课程的条件基本成熟。它有其专门的活动目标、内容和基本特征。高校可以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门课程,列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范畴。也可以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部分,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效果。

总之,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各部门加深对其内涵和作用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普及和发展。

[1]张文娟, 浦伟. 素质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大理学院为例[J]. 大理学院学报, 2013,(5):88-92.

[2]龚继峰. 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 南昌: 南昌大学, 2008.

[3]张小青, 张学生. 矿业类高校拓展训练课开展现状研究——以华北科技学院为例[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30).

[4]郑丽.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14):61-62.

[5]孟凡锐. 应将心理素质拓展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24,(10):74-77.

[6]舒曼. 大学生团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M].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

[7]国家税务总局教材编写组. 拓展训练[M]. 北京: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

[8]卞小华. 素质拓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 平原大学学报, 2008,25(3):115-117.

[9]常建宝, 郭德华, 于玲玲, 等. 一种有效的心理素质教学模式:素质拓展训练[J]. 理论导报, 2007,(7).

[10]黄凌峰. 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思考[J]. 科教文汇, 2014,(21):203-204.

On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mental Train of Mental Quality— A Psychological Healthy Education Mode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ENG Hai-bin, ZHANG Li-yu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China)

The developmental train of mental quality is a model advocated by positive psychology. This train can increase the appeal of students and the effective of psychology education. The content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al train of mental quality are analyze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carry out the developmental train of mental quality.

developmental train of mental quality; positive psychology

2017-09-27

厦门市社会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项目“构建高校辅导员实践育人机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以厦门地区高校为例”(XMSKLLYB16-03)

彭海滨(1981-),男,福建厦门人,讲师,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丽玉(1982-),女,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

G444

A

1674-344X(2017)11-0078-05

彭雷生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