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 花儿更美
——浅谈解决问题教学心得

2017-03-09 07:34:56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小学韦样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0期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小学 韦样新

解决问题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教学内容,又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以“难教,难学,费时,费力,效率低”为普遍现象。针对该现象,我的对策是教会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审题、解题能力是应用题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安排了“注重感知——鼓励自学——初步尝试——细心讲解”四步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一、注重感知,初步感知数量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然后要求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集中而又有系统的表述。以此为手段,促进了学生对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

例如,小学低年级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教师节,男同学做21朵花,女同学做了24朵花,平均送给5位老师,每位老师送几朵?教学这道应用题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棒,一堆摆4根,另一堆摆5根。然后提问:要把这两堆木块分成3份,而且每份同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分分看?学生对这类操作活动兴趣盎然,当学生把这两堆小棒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时,教师温馨提示:这些小棒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堆小棒合并在一起呢?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觉得求平均数的算理浅而易见,而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主动探索,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知道“总数÷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促使了学生对“先求三个(多个)数的和,再求平均数”新知识的理解。例如,高年级的相遇问题,通过学生参与 “两地(同地)、同时、相向(相背)而行,相遇” 表演,学生不但对“相遇”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甲行路程+乙行路程=总路程”迎刃而解,而且对“超过中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甲行路程+乙行路程+超过中点部分=总路程”和“距离中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甲行路程+乙行路程—相距中点部分=总路程”。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解决也不再是难题了。

二、鼓励自学,学会抓住关键词句

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是让学生“会学”。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中差生的自学能力,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吃力,成绩低下,一是基础差,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思考问题,不知道怎么去自学。因此,教学中要特别鼓励学生独立的进行分析理解,这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过程。要求他们做题前要求学生先读一到两遍题目,不够理解的再读后,指导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动笔划出重点、难以理解或容易忽略的词句,例如,“某小学新建一幢教学楼,实际造价45万元,比原计划节约了4.5万元,是多少万元?”当同学 弄清了“已知实际造价,要求原计划造价”, 划出重点词句“比原计划节约了4.5万元”,我提示一下“谁比原计划节约了,大家异口同声“实际造价”,要求同学把该句补充完整“实际造价比原计划节约了4.5万元”,数量关系:一是“原计划造价 -4.5万元=实际造价” 二是“原计划造价-实际造价=4.5万元”在学生理解之后,才能动笔列出算式进行具体的计算解答,同学们都急于收获自己自学的“劳动成果”。此时,及时组织学生解答题目,把题目算完后再让学生优生板演解题答案,进行自我对照和校正。通过自学,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独立”的解答问题时,成功的喜悦便油然而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步尝试,多层次学生反馈

尝试练习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新知识独立的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此时教师加强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可挑选好、中、差三类学生在黑板上板演,例如,“某小学新建一幢综合楼,实际造价150万元,比原计划节约了10%,是多少万元?”当同学 弄清了“已知实际造价,要求原计划造价”, 划出重点词句“比原计划节约了10%”,我提示一下“谁比原计划节约了10%”,大家异口同声“实际造价”,要求同学把该句补充完整“实际造价比原计划节约了10%”, 在黑板上板演数量关系有:一是“ 原计划造价 -10%=实际造价”;二是“ 原计划造价 -原计划造价的10%=实际造价”;三是“ 原计划造价 -实际造价= 10%”;四是“ 原计划造价 -实际造价=原计划造价的10%”练习之后,要先以表扬为主,尽量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再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讲解方法要启发学生展开讨论,辩析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四、细心讲解

通过学生在练习中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教师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给以点拨、辅导或纠正。首先,要对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一定成效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给予辅导和纠正。对易错、易混、易漏的问题加以指点或强调,引起警觉,防患于未然。例如针对以上例题自学中,出现的数量关系 “ 原计划造价 -10%=实际造价”和数量关系 “ 原计划造价 -实际造价= 10%”还要着重强调10%是以谁作单位”1”?,强调大家认真找准这个单位“1”——“ 原计划造价”,从而拨乱反正。第三,要对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和整理。解决关于分数、百分数问题要做到:一是找对“分率句”,不完整的要补充完整;找准单位“1”;二是划出“关键词句”;三是弄清所要求的问题;四是根据“分率句”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总之,通过本人平时的“注重感知——鼓励自学——初步尝试——细心讲解”四步教学法,善于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相互迁移融合在一起,加速新旧知识的“同化”“迁移”和“内化”,构建新的认知网络系统,有利更快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