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祈福英语实验小学 赵冬香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寓言、小说节选、人物传记等,这些课文的设置,如果用仅有的课堂时间去学习就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这类课文应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前阅读有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为课堂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吃水不忘挖井人》两篇课文的主人公是雷锋和毛泽东,这两个主人公对于现在的小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所以课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性阅读,可到图书馆、通过网络搜集有关雷锋、毛泽东这些人物的资料及有关故事,包括观看电视连续剧的想法,开展讲故事比赛,孩子们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助人为乐的雷锋、爱护乡亲的毛主席……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这样日积月累的阅读“零存”,临到教学课文时,学生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掌握表达方法就充分尝到了“零存整取”的甜头了。
古诗、寓言的写作年代一般离我们较为久远,含义大都较含蓄、深邃,人物传记也要求我们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平时进行储存式阅读,很有必要。学生阅读的过程,也就是积累的过程,这样的“厚积”有利于表达的“薄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这种储存式的阅读方法学会了怎样去读书。
阅读课的教学,教师应控制讲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要培养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自己体会、自己寻找答案,去解决疑难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不等于让学生无师自通,也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的发现能力是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培养成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产生了四次美好的幻景: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然而当时的现实生活对小女孩来说是寒冷、饥饿和痛苦的,这是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便会发现:幻景越是美好,一旦破灭,现实就显得更凄惨。通过对照比较,“幻景与现实”是矛盾的,反差越大,小女孩的遭遇也就越发显得可怜。这样,找准了一个发现点,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必能有所发现。发现式阅读,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互动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启发,开拓学生思路,通过互相交流,扩大学生信息,通过互相帮助,提高“发现”效果,通过互相竞争,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交互式阅读可分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阅读展示了广阔的空间,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视听材料,学生自主地上网查询,进行人机对话,每上一节课,老师、电脑是学生亲密的学习伙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协作学习。《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神奇的太空世界,学生如临其境,他们可以边观察边讨论,进行生生交互:如果坐上宇宙飞船在广阔无垠的太空里遨游一番,那是怎样的感受呢?在“天上”睡觉、洗澡、走路又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师生交互,充分体现了主体的作用,增强了孩子们强烈的阅读兴趣。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多媒体课件交互时,还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构成对客观事物立体式的认识,以假设想象、寻找众多答案,力求超常为宗旨,在动态处理中训练发散性思维。
在学习《恐龙的灭绝》时,可以让学生排除课文中的假想,运用考古或现代科技知识,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和过程进行大胆地设想,很多同学想象了美丽的童话:远古的恐龙是如何毁灭的,当时的环境又有多恶劣……这些超常的想象,点燃了同学们发散思维的火花。
还有些课文意犹未尽,可以让学生续编文字,如学习《穷人》一课,可以让学生想想桑娜一家又添二个孩子以后,日子该怎么过,写一段《桑娜的一家》;学习《凡卡》一课,想一想凡卡的信寄出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写一段《凡卡的信寄出以后》;学完《掌声》一文后, 让同学们给英子写一封回信,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进行续写。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它更能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统一,但更多的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求异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的不同。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称象》《乌鸦喝水》等,通过阅读,学生都能想出:“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划线的地方,再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的称象方法和“乌鸦可以找一根吸管”的喝水办法等。这种求异式的阅读,提高了同学们独立判断,自我探究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 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即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由理解到想象、由体验到评判”。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读《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秋天的雨》的优美文字,体会祖国的山河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十里长街送总理》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了激情,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感受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由感性到理性地领悟到周总理的人格美。读《少年闰土》《西门豹》,抓住闰土和“我”,西门豹与巫婆,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真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审美式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加强了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会了积累和运用语言。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还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如果将读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生将定会开启智慧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