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总成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
凌总成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
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不仅关系到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必须解决一个原则问题,坚持什么样的培育原则,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培育效果。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与个体性原则的统一、整体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的统一、民族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的统一、理论性原则与实践性原则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培育;原则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不仅关系到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其认同者、宣传者和践行者,是时代赋予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最首要的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树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人”。当前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学者赵果从机制的维度提出要“创新教育解读机制”“创新实践转化机制”“创新制度保障机制”“创新文化渗透机制”[1];学者隋璐璐、王洛忠从以宣传教育为内化起点、实践养成为外化途径、全程贯穿创新管理服务、加强组织领导为制度保证四个方面进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分析[2];学者李净、戴钢书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分层次、分阶段、分场域[3];学者王琰从维度角度认为要从有“理论引领、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五个维度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4]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必须解决一个原则问题。唯有坚持正确的原则,才能营造优良的培育环境、构建合理的培育机制、实施有效的培育方法。从根本上说,坚持什么样的培育原则,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培育效果。没有正确的原则,环境再优、机制再全、方法再好,都可能无法真正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践行。
(一)坚持社会性原则与个体性原则的统一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新认识,是引领我国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体现我国整个社会和人民共同的利益目标和价值追求。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与个体性原则的统一。社会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在要求,个体性原则是大学生将“国家精神”自觉转化为其“内心道德法则”[5]的前提条件。
坚持社会性原则是指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引领、利益协调、行为规范、政策宣传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同样具有意识形态所固有的阶级性,即服务于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6]98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就必须加强思想建设,尤其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上,世界格局整体向好,但竞争更趋激烈,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多样化、复杂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处于进一步变动、调整和变化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社会总体价值目标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成为党和全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概括和凝炼,对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力量、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理直气壮而不是羞羞答答、旗帜鲜明而不是含糊其辞地向他们宣传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摒弃什么,使其全面、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引领他们认同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坚持个体性原则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需求,实现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并以此规范自身的行为。有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主客体的关系,即“把握与主导整个活动”的教育者是主体,“处于承受的地位”“教育的指向对象”是客体[7]。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绝不仅是意识形态单向的教育、普及过程,同时也是其依据自身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个体化,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从这方面看,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要成为主动参与的主体。要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制定一些具体培育机制、体制、方法、途径等时要考虑其个体需要的满足。
坚持社会性原则与个体性原则的统一,就不能以个体需要和满足为由而否定社会性原则,也不能以社会性原则为由忽视个性的需要。坚持社会性原则是为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功能,保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和地位;坚持个体性原则是为了使培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际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两者的结合上,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更加和谐的育人氛围。既要向大学生传导和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沿着社会所需要求发展;又要尊重其个性需求,促进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整体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的统一
坚持整体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要从整体上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同时,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135。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其独特的性格特征、思想状况、个性心理、思维模式、交往方式、发展需求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分析和把握这个群体的整体性特性,这是保证我们工作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从整体上看,一是当今的大学生生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的90年代,成长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见证了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惠者,大部分认同和拥护党的领导,关心关注国家建设和前途命运,理想远大,乐于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展现出担当和责任意识。从有关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政治立场积极、理想信念坚定,有77%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80%的学生认为我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二是当今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对其他思想和价值观念有所接触和认知,呈现出多样化价值观念发展趋势,对一些非主流甚至是非科学的思想观念产生崇拜,日常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理性分析社会问题不足,抱怨的多,自我检讨的少;三是当今的大学生个性独立,渴望被认同,“我的地盘我做主”是很多大学生的人生信条,敢质疑、善思考、不守旧,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对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他们的群体性特征和思想脉搏,将核心价值观与整体特征有机结合作为培育的切入点,与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相结合,积极回应他们的各种困惑和价值迷茫,采取符合大学生“认知特征”和易于“接受习惯”[9]的方式促进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因”来影响大学生内在精神的“动力因”。
层次性原则是指根据大学生各自的不同情况、尊重个性差异、分层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整体性特征,但大学生自身又是一个个体,具有差异和层次,体现了层次性的特征。一方面,我国形成了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大学教育体系,高职高专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和层次。其中高职高专以职业性和技能性人才为目标,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本科及研究性院校以理论性和研究性人才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知识、理论分析与研究的培养。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培养要求不同,自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应不同,需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另一方面,由于成长的环境、接受教育的差异等原因,在同一类型教育下的大学生也存在着先进与落后,一般与优秀等不同层次。对此,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以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要全面分析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遵循其认知特点和价值观形成规律。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其生理、心理、认知和思维存在一定差异,对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一般而言,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价值的自我判断和选择不是非常明确,自身价值系统正处于形成期,应重视价值观认知教育,解决“知”的问题。大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教育后,自我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应重视价值情感教育,解决“信”的问题。大三及大四学生基本形成完整的自我价值体系,应重视价值观践行教育,解决“行”的问题;二是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科学确定培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措施。比如本科院校应重视理论的引导,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要紧密结合学生未来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坚持理论知识解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对于一般学生,可以只要求他们认知和认同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而对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先进分子,就应该对他们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尽量发挥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三是要立足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结合其爱好、特长、才能、专业等开展培育工作,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
(三)坚持民族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的统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人类的精神生活从整体上也愈来愈国际化了,“世界文化与民族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10]。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认识和坚持这一关系。民族性和开放性相互依存,没有民族性就没有开放性。同样,没有开放性,也就没有民族性。
任何一个民族都会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孕育的产物”[11],着眼于社会现实,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一方面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同时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般而言,任何一种价值理念,都有其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价值追求和价值关系上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基因。以科学批判的态度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深入挖掘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增强青年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现实。任何认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了意识”[6]31。不关注现实的价值理念只会是空中楼阁,不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也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以现实为依托,是为了“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凝聚社会力量”[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活力不断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民主、法治意识深入人心。然而,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和改革啃硬骨头期,各种潜在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的社会;思想文化和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难度日益加大。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脉搏,主动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出来的,具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对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纯粹地解决“知”的问题,更需要解决“信”和“行”的问题,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信念和追求,外化为他们基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大学生所接受并认同,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观察社会现实,分析社会问题,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进而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巩固其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正如邓小平所言:教育“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13]。
开放性是当今时代一个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自媒体的广泛运用,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在开放的社会里,我们不可能以强制性手段封闭思想活跃、知识丰富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只能顺应时代,以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并非要求我们否定其他一切价值观,排斥一切社会思潮,而是要以核心价值理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地吸收了被普遍认同的诸如自由、公平、民主、法治等世界文明成果,体现了开放的特性。过分强调对各种思潮的包容、宽容固然是错误的,但全盘否定外来文化和思潮也是不科学的态度,是故步自封的表现。比如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时,就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广阔的视野培育开放的爱国主义。又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民主法治理念,其精神来源于西方,是资产阶级在进行反封建阶级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世界政治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文明成果,理应值得全世界人民共享。用民族性否定包容性,试图把事先预设好的价值理念以灌输的方式强加给大学生的思路和做法,严重背离了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不符合大学生自身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特征和社会心理。通过辩证地借鉴和吸收国外一些优秀的文化、思想、理念等,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会价值认知和选择,有利于澄清学生心中的某些疑惑和模糊的认识,让他们在比较中形成与我国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在日常生活中约束其行为。
(四)坚持理论性原则与实践性原则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理论性原则是指有目的、有系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和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掌握群众”,要想使青年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对他们开展理论性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武装大学生,增强对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认识。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性教育。在我国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必须课程,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各级政府和各高校制定了相关规定和配套政策,课程、课时、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都能得到基本保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代大学生是“实践主义的一代”,对纯粹单纯的、抽象的理论说教方式不太感兴趣。必须创新培育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性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不可低估,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引导大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14],充分认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自我成长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思想认识的形成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的思想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让大学生把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尤其是日常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辨别是非、美丑,善恶,身体力行,验证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实践者。习近平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5]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两手抓,抓“看得见的手”——理论灌输和抓“看不见的手”——实践引导,让核心价值观培育既顶天又立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与自身的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具体方法、举措固然重要,但要依据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大学生不同层次性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有关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宏观角度把握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科学原则,采取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够把大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1]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7-70.
[2]隋璐璐,王洛忠.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67-69.
[3]李净,戴钢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次、分阶段、分场域培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103-106.
[4]王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五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24-127.
[5]侯惠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识? [J].北京:红旗文稿,2012(8):11-1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永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114-117.
[8]陶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调查[J].党建,2008(3):15.
[9]陈根,杨军.试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41-42.
[10]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350.
[11]伍志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原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0-44.
[12]李文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13.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1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4.
[1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责任编辑舒 泳]
The Principles on Cultiva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College Students
LING Zong-cheng
(Huain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Anhui Huainan 232001, China)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tatus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socialism.On cultiva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college students, first we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f a principle,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what kind of cultivation, it determines what kind of nurturing effect. To help students to form the correct core values, must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unity of the unity of the unity of the social principle and individual principle, the overall principle and hierarchical principle, nationality principle and opening principle, theoretical principle and practice principl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Principle
G641
A
1008-9128(2017)02-0105-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2.027
2016-08-23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价值认同视域下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4jyxm482);安徽省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556)
凌总成(1976-),男,湖南岳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