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云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贵州毕节 551700)
特色文化产业语境下的彝族刺绣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研究
刘 云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贵州毕节 551700)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彝族刺绣文化走出深山,步入商品市场轨道,但与此同时,受功利主义驱使,彝族刺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经暴露出风格特征被“弱化”,内容形式被“异化”的开发乱象。在国家特色文化产业语境下,传统文化究竟如何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当下彝族刺绣文化开发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彝族;刺绣文化;传承;创新
在国家大力扶持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背景下,彝族传统刺绣文化(以下简称“彝绣文化”)产业又一次迎来繁荣发展的良好时机,但是正如各类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处境一样,在市场化过程中将不可避免要面临技艺流失与发展变异等各种现实问题。如果说技艺流失是现代化与工业化客观环境造成,那么发展变异则是业界打着创新与时尚化旗号的人为因素所致。目前在国家实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文化究竟如何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时下彝绣文化产业开发必须回答和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在现代化语境下,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彝绣文化已经丧失其美化服饰的传统功能,虽然旅游文化市场为其开启了另一扇生存之门,但作为市场化了的一个产业,传统彝绣文化已无法把握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传统彝绣一方面由于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机,另一方面由于随意抄袭、拼贴、张冠李戴等所谓创新设计,已经危及彝绣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传统彝绣文化的传承,首先要从调查整理开始,否则传统彝绣文化的发展将会成为无缘之水,无本之木。
(一)彝绣的调查
开展调查是彝绣文化保护传承的基础和前提,但自2011年国家颁布《非遗法》至今,各地对当地非遗的调查登记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造成一些彝族地区的刺绣文化未及时得到普查登记而失传。按照《非遗法》规定,县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并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责任追究制,同时为保证调查质量和调查范围全覆盖,彝绣调查工作务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彝绣文化调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调查工作能有效开展;二是务必组建专业调查队伍,尽可能保证数据采集的专业水平;三是要给予调查组充足的调查时间,以保证数据采集的全面和完整性;四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采集的技术手段,建立详实完善的彝绣文化档案数据库。
(二)彝绣的整理
在调查建档的基础上对彝绣文化开展系统整理是彝绣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工作,保护什么、传承什么都有赖于对调查资料的认真梳理和分析,否则彝绣文化的传承不但会失去方向,而且会走向“邪路”。鉴于彝绣文化的地域差异,对其素材的整理分析必须遵循这几条原则:一是忠实于传统的原则,即整理的素材必须是传统绣品或是按照传统工艺生产的绣品,不可以市面上出售的现代彝绣文化作整理的素材;二是坚持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原则,厘清彝绣文化与其他民族刺绣的异同,挖掘提炼彝绣文化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整理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工具材料
彝绣文化属手工制作,不同材料会生产出不同质感的刺绣文化产品,要尽可能深入细致地挖掘民间曾经使用过的各种刺绣材料。刺绣材料的整理范围主要有这几方面:一是诸如麻布、土布、棉布、绸缎等面料;二是丝线、开司米线、毛线等各种线材;三是花针、剪刀等各种工具;四是草纸、白纸、牛皮纸、包装纸等剪纸材料;五是花边、线带、盘扣、银泡等装饰材料。
2.图案纹样
平心而论,“苛人宽己”是多数平凡人在生活中的常态。然而,遇到问题时,“修身自省”才是处理好事情的关键所在。
图案纹样是刺绣文化的形象标志和符号元素,不同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纹样图案。总体来看彝绣纹样的类型与彝族传统服饰的“六型十六式”基本成对应关系。比如凉山型刺绣纹样因受外界影响较少而完整地保持着传统古朴的风格,其流行纹样蕨芨纹、太阳花纹、羊角纹、牛角纹、马牙纹、窗格纹、石阶纹、日月纹、波浪纹、漩涡纹等,均取材于自然界和凉山彝族居住的生活环境。[1]而滇黔桂等彝区刺绣因深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其内容与形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其中尤以图案和色彩的变化较大。比如乌蒙山型彝绣除了涡纹、火镰纹、铁链纹、太阳花等纹样外,还有桃纹、杜鹃花纹、山茶花纹、虎纹、蜘蛛纹、灯笼纹等不同的纹样;[2]112-191红河型彝绣纹样除了涡纹、云纹外还有龙、凤、蝶、鱼、鸟、藤、马缨花、火纹及大量的几何纹样花边图案;[3]滇东南型刺绣以十字绣几何图案为主,常见的图案有三弦花、太阳花、八角花、羊角花、蝴蝶花、树纹等,而采用平绣针法的刺绣则以写实性花卉为主,其中山茶花、杜鹃花、石榴花、荷花等较为常见。[4]滇西彝绣纹样有虎头纹、狮头纹、龙纹、蝴蝶纹、蜘蛛纹等动物纹样,而花卉图案主要有山茶花、杜鹃花、石榴花、八角花、吊子花、喇叭花等;[5]楚雄型刺绣纹样以写实性的马缨花为主,其次是山茶花、刀石花、蝴蝶花、云纹等,而采用挑花针法的刺绣图案则有八角纹、四瓣纹、谷穗纹、人纹、灯笼纹、铁链纹、三角纹、菱形纹等各种抽象图案。[6]
总体来看,凉山型彝绣纹样以线条构图,古朴典雅,乌蒙型、楚雄型、滇西型彝绣以平绣针法为主体的写实性花卉图案为主,色彩比较鲜艳,而红河型、滇东南型彝绣则以十字绣挑花类几何图案为主,图案精致美观。六型之下还有十六式甚至更多类型之分,对彝绣纹样的整理要尽可能细化,从写实、抽象到针法的运用,尽可能穷尽整理各地的彝绣图案纹样,避免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的流失。
3.工艺技术
针法和工艺流程是刺绣文化的主要工艺技术,虽然各地彝绣文化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有明显差异,但其工艺技术却大同小异。从工艺技术来说,彝绣文化主要有挑花、彩线绣、贴布绣、钉线绣等四种基本绣法,每一种绣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值得认真梳理。从工艺流程来看,一件彝绣文化产品一般要经过裁布、剪纸、刺绣、加工几道程序,不过绣法不同,其工艺流程也有一定的差异。如挑花绣工艺流程为:“裁布—刺绣—加工”三个环节;彩线绣工艺流程为“剪纸—裁布—固定花样—刺绣—加工”五个环节;贴布绣工艺流程为“剪纸—裁布—固定花样—补绣—加工”五个环节;钉线绣流程为“裁布—盘线—钉线—加工”四个环节。由于各地刺绣所用材料不同,其刺绣技法和程序也会有所不同。另外,就针法来说,还有十字针、一字针、平针、挑针、锁针以及滚、锁、镶、嵌等不同的针法和技术,因此对彝绣工艺的整理要尽可能的细化,哪怕一个细小的针法也不能忽略掉。
4.花色搭配
对于色彩的使用,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组合习惯,这种约定俗成的色彩搭配习惯,时间久了就固化成一个民族色彩审美的传统。在诸多色彩中,由彝族漆器髹饰工艺衍生出的黑、红、黄三色组合格调是彝族色彩审美的标志和代表,由此三色组合产生的庄重、高贵而富丽堂皇的视角效果,正是彝族色彩审美与众不同的风格所在。虽然以此三色为主调的用色习惯目前主要流传于大小凉山,但作为全体族群共有的代表色,不管从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角度,还是色彩组合的外在表现都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而滇川黔桂彝区五彩斑斓而各具特色的彝绣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接触而形成的区域配色传统。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彝绣文化在色彩搭配方面始终遵循色彩对比与调和这一基本规律。比如凉山型刺绣配色主要通过黑红黄三个色相的对比与无彩色黑与有彩色红与黄的调和,达到色彩的统一;而滇黔桂等地的彝族刺绣用色则以对比色及互补色调和为主要方法,产生一种对比强烈、色彩艳丽的视角效果。因此对彝绣色彩的整理重点是要梳理和总结出各地彝绣文化的配色传统,避免彝绣文化创新设计时“走调”。
5.文化精神
刺绣工艺品文化传承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些图案和色彩的元素上面。比如彝绣文化普遍使用的涡纹,就蕴含阴阳、八卦、虎眼、月亮、吉祥等多重寓意。又如在常见的图案中,杜鹃花象征美丽纯洁,羊角纹象征吉祥安康,太阳花代表太阳崇拜,虎纹代表虎图腾,桃心象征长寿,石榴花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历史上有些图案还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如鹤、鹃、鹰分别是君、臣、师的化身,有些图案的使用还有男女之别,而一些特殊符号,如蜘蛛纹等还有历史典故等等。在色彩运用上,彝族有尚黑、爱红、喜黄的传统,比如在审美上以黑为贵,所以各地彝族服饰、刺绣喜欢以黑、蓝等深色布料为底;爱红,以杜鹃、山茶等红花为美,所以各地彝绣几乎以红色为主调;喜黄,黄代表土地,土地滋生万物,色彩搭配喜欢用黄色来调和;其它色彩则作为点缀。当然滇黔桂等地彝绣文化在纹样和色彩组合上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在搜集整理刺绣时要认真加以梳理和总结。
根据唯物辩证法,传承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传承就是保护,创新就是纳新,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反之亦然。因此在彝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必须把握一个原则,既不可因循守旧,也不可标新立异,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可不变,也不可乱变。那么彝绣文化究竟该传承什么?又该如何创新呢?
(一)彝绣文化的传承
彝绣工艺包含材料、工具、图案纹样、色彩运用、工艺技术、产品设计等各个方面,因此在传承上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不能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1.代表性文化符号的传承
刺绣的主要功能虽是审美,但不是所有图案纹样都是随意采撷而来,有些图案源于民族的宗教与精神文化信仰,有的虽然来自日常生活,但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已经约定俗成为民族的审美符号。这些符号不但是彝族传统服饰的标志特征,而且也是彝绣文化的核心。比如羊角纹与虎眼纹源于彝族早期的图腾崇拜,涡纹、四方八角纹则蕴含着宇宙、八卦等文化信息,而最具代表性的马缨花,即杜鹃花,不仅是美丽、纯洁的代表,而且还涉及彝族的礼俗文化,火纹则是彝族火塘文化和火崇拜的象征,而常见的火镰纹、铁链纹、盘绳纹、窗格纹则与彝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们已由最初的纯装饰符号演变成了广大彝族喜闻乐见的吉祥符号。而各地流行的图案纹样,同样承载着当地的传统文化信息,虽然不是整个彝族通用的符号,但仍然要加以保护和传承。比如凉山的石阶纹、蕨芨纹、牛角纹、螃蟹纹,乌蒙山的桃纹、宫笼纹等。另外,由不同纹样巧妙组合成的一些代表性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适合纹样等,也要作为一组符号加以保护和传承。要尽可能挖掘一些不为外界知晓的符号元素,没有这些民族性元素符号的支持,彝绣工艺的创新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标志性色彩文化的传承
彝绣文化类型较多,色彩搭配风格各异,但是各型刺绣都有其标志性的色彩组合形式,比如凉山以黑、红、黄组合为主调,滇、黔、桂彝族则普遍以红色为主调,搭配青、蓝、黄、白、绿等,配色相对灵活,不过不同地区的彝绣在色彩搭配上还是有一定的习惯和规律,比如乌蒙型刺绣就根据刺绣类型来定色彩组合,贴布绣惯用白底、红花、黑茎、蓝叶组合形式,彩绣则喜用黑底、红花、蓝叶+黄白勾边的组合形式,挑花(十字绣)则以白底、红花+蓝、绿等组合形式,裤脚花一般只用黑白两色组合。[2]112-191虽然刺绣色彩较之刺绣符号在运用上有较大自由,但是作为一些带有民族和地方标志性的色彩及其组合习惯,也是彝绣文化的特征所在,在传承创新上也是不能忽视的。
3.工艺技术的传承
传统彝绣文化是全手工技术,其工艺从剪纸、裁布、刺绣到加工产品有一系列的流程,每一个流程都是复杂的技术活,光针法就有挑、滚、镶、绣、嵌、锁、钉、盘等各种缝绣技术。虽然规模化的刺绣产业主要要靠机器生产,但是有些加工技术是机器做不到的,仍然要靠手工来完成。况且手工刺绣也是必须继续传承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彝绣文化的创新
1.市场创新
传统彝绣文化的主要功能是美化服饰,但在现代化语境下,传统彝绣文化的生存已举步维艰,要让彝绣文化长久传承下去,就必须另辟蹊径,将这门古老的刺绣技艺通过创新设计引入现代工艺市场,通过转型升级和市场拓展来谋求生机。一是进一步拓展服饰、餐具、茶具、坐具、床上用品、灯具、玩具、扇子等日用品市场;二是开发诸如政务、商务、节庆、礼俗等方面的礼品;三是扩大刺绣产品在旅游文化产品中的市场份额;四是开发诸如刺绣画、挂毯、挂件、屏风、住宅、酒店、办公室、公共场所等环境装饰产品市场;五是创新设计高端刺绣艺术品、收藏品等等。通过市场创新,拓展彝绣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空间。[7-8]
2.图案色彩文化的创新
纹样图案是彝绣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也是彝绣文化的遗传因子,彝绣文化传承的核心任务就是对遗传有彝族文化基因的元素符号进行保护。那种随意篡改彝绣文化符号,导致彝绣文化特征尽失,连绣品的民族属性都无法识别的所谓创新是十分有害的。但是如果一味墨守成规,不准对传统符号作任何改动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彝绣文化符号的创新问题,要始终遵循不可不变,也不可乱变的改良原则,改良后的彝绣文化符号依然要具备彝绣文化风格,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就是彝绣文化。
至于彝绣文化的创新,一是要以平面构成理论为指导,“遵循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协调,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的法则”,“以各种基本形和骨骼为基础,不断变化图案的组合方式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9]174二是在保留各地彝绣色彩文化风格的基础上,创新色彩的组合搭配方式,尤其要适时吸收流行色以提升刺绣的时代感;三是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增加时尚性,以扩大彝绣文化的受众群体;四是根据不同消费群体需要,分层设计彝绣文化产品,即原生态、大众化、时尚前卫等不同层次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甚至可满足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刺绣产品。
3.工艺技术的创新
在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背景下,彝绣文化的传承除了要保留传统工艺外,为提高刺绣品质和培育刺绣品牌,还要在工艺技术的创新上下功夫,首先是产品设计技术的创新,即从产品的设计、制图、刺绣到加工提升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其次是创新工艺制作技术,将刺绣与不同的材质相结合,如刺绣与皮革、草编、金属、玻璃、塑料、木料等的组合工艺;三是进一步挖掘传统刺绣工艺技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创造出既有传统工艺特质,又有现代工艺韵味的刺绣产品。[9]173
开发是把双刃剑,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在给彝绣文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彝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新的挑战。作为市场化了的彝绣文化产业,传统自给自足、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已难以为继,受功利主义驱使,加上很多人对创新与时尚化认识的不足,彝绣文化有可能在“他者化”、“异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正确认识彝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认真梳理、提炼其文化内涵和形式,弄明白传什么、如何传的问题,才能维系彝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苏小燕.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12.
[2]陈长友,王继超.彝族美术[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3]石嵩山.中国彝族服饰[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82-109.
[4]肖青.石林阿着底村彝族刺绣工艺调查报告[J].民族艺术研究,2005(3).
[5]罗之芳.大理彝族服饰[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09:120-121
[6]申琳.关于彝族服饰刺绣纹样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7]张中波.文化产业语境中民间工艺产业的细分市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2).
[8]杨柳.云南石林(撒尼人)传统刺绣图案的研究与应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3).
[9]杨瑞婷.浅谈彝绣的传承和时尚化设计[J].名作欣赏,2015(11)
[责任编辑龙倮贵]
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Yi Embroidery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LIU Yun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ijie Guizhou 551700,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makes Yi embroidery out of the mountains, into the commodity market track but at the same time, driven by utilitarianism,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Yi embroidery culture have been exposed development chaos of which style features are "weakened", the content form is " alienated ".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ies, how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that the Yi embroidery culture development must answer and solve.
Yi; embroidery cultur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C953
A
1008-9128(2017)02-0024-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2.006
2016-07-05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特色文化产业政策背景下的彝族刺绣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YXJDY1602)
刘云(1967-),男(彝族),贵州赫章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彝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