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园装饰的设计理念及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7-03-09 06:13杨克石贾金柱
关键词:园林装饰建筑

杨克石,贾金柱

(五邑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立园装饰的设计理念及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杨克石,贾金柱

(五邑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开平立园的建筑装饰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立园装饰的设计理念归纳为一个“和”字,即既不拘泥于中国传统装饰形式,亦不受制于西方古典装饰方法,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达到中西合璧之化境。这种“和而不同,以和为美”的思想,符合传统哲学“道”和符合现代哲学“对立统一规律”,也符合当代设计推崇的“共生美学观”,是一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当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立园装饰;和而不同;以和为美;多元共生;美美与共

一、立园建造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装饰文化

广东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和鹤山五县市,历史上称做五邑。五邑地区华侨众多,人文昌明,文化景观别具一格,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华侨大多旅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880年始,上述四国相继颁布排华律例,通过国家法律排斥中国人。广大华侨政治上遭排斥,生活上受歧视,社会地位极其卑微。他们终年胼手胝足,含辛茹苦,拼命积财,把回到家乡建造一座阔气、体面的家园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故乡“家”的牵挂与呼唤,是五邑华侨回乡大兴土木的主要“拉力”。[1]民国初期,在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的影响下,“开平华侨纷纷汇款回家买地置田,建屋造宇,起洋楼,建新村”①,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家园的髙潮。侨民们将西方建筑形式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从而揭开了中西建筑文化在五邑侨乡融合的历史篇章。工匠们有在香港等地建房的成熟技术,承建商根据建房人的意愿、喜好和要求,凭借在国外收集到的名信片、风景画、照片以及记忆印象,尽可能多地引入一些西方建筑元素,使其富丽堂皇、洋气十足,来彰显其雄厚财力和华侨身份,以此作为从海外成功归来的一种衣锦荣归的炫耀。在这种心理动因的驱动下,侨民们以模仿西方建筑为风尚,“不仅某些细部和局部的做法,如西洋式的石栏杆、西洋进口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甚至个别园林的规划布局亦能看到欧洲规整式园林的模仿迹象”[2]。开平侨乡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充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整合的历史过程和文化特质,成为五邑地区独有的一大人文景观。立园就是这一景观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立园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是旅美华侨富商谢维立的私人园林。1926年,谢维立受父亲谢圣泮的重托,从美国回到开平故里建造家园。在他的主持下,赤坎的吴燮、四九的泥水潘、永安里的谢维镇等工匠规划建造别墅区。又邀请赤坎镇司徒氏、关氏工匠一同到香港、苏州实地考察,设计建造立园。 前后历时十年,耗资千万,于1936年基本建成。立园占地面积约19600平方米,包括别墅区、大花园区和小花园区。三个区域通过人工河或围墙加以分隔,又巧妙地运用桥亭或回廊将三个区域连成一体,可谓园中有园,景里有景,情景交融,韵味十足,令人叹为观止。有关五邑侨居的建造,当时有“三分主人,七分工匠”的说法,但立园毕竟不是普通的私人住宅,也不是政府出资修建的公共园林,私人园林的建造必须充分反映园主的个人意愿和喜好。所以,园主既是园林建设的主持人,又是园林规划的参与者,其文化意识和审美观点对园林的建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谢维立自幼旅居美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视野开阔,能用一种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既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又不排斥外来文化的接纳,在他身上深深地打下了中西二元文化的烙印。这种特有的文化观念,必然反映到他对立园的规划建造上。园林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印迹,这些印迹除了在建筑中得到保存外,大量的信息凝聚在装饰上。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R.文丘里说:“建筑就是装饰起来的掩遮物。”[3]园林建筑中留下来的每一种装饰,都有确定的历史文化意义。选择一种装饰,就意味选择这种历史文化的主题。立园的设计建造明显受“建筑即装饰,装饰即建筑”思想的影响,讲究历史文脉,注重多样性,倡导装饰主义,主张将建筑、文化和艺术视为一体。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和一个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建筑文化。它集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于一体,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园林装饰风格,堪称岭南华侨文化的一个缩影,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中西合一的历史名园。

二、立园的装饰理念归纳为一个“和”字

所谓“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融合、矛盾诸方面的平衡,亦即事物的多样统一。立园装饰既不拘泥于中国传统装饰形式,也不受制于西方古典装饰方法,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达到中西合璧之化境。这种在对立中求统一、在相异中求和谐、于对立与统一的装饰中珠联璧合,形成了兼融两种文化特质的立园装饰风格。西方园林重视人在视觉上的感觉效果,主张用数学和几何关系的理性思维来决定园林的秩序和比例关系。其总体规划井然有序,强调主轴线,注重对称式布局,人工修饰比较多。这一设计思想在立园的规划和建造中得到借用。大花园在别墅区的西边,坐北向南,采取以立园牌坊和“本立道生”大牌坊为轴心进行布局,形成一条与立园运河垂直的轴线。高大的棕榈树对称地矗立在大牌坊两旁和主干道两边,整齐的几何化草坪开阔大方,气派十足。加上具有西式造型风格的花藤亭、鸟巢等建筑物,整个园林无不散发出浓厚的西洋风味。与此同时,立园也保留了诸多传统装饰元素。中国园林主张人与自然的共生,强调模山范水、象天法地,讲究历史文脉,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立园运河和曲径回廊贯穿园中,亭、台、楼、榭点缀其间,配上与本地相适宜的藤木花卉,使原本带有西式风格的立园增添了几分中国园林的韵味。一对用来震摄邪恶、祈盼平安的风水宝物打虎鞭和一对意为塔镇一方、祈求吉祥的袖珍风火塔,又给立园添加了一笔浓重的传统文化色彩。而布置园中的众多名家书法、绘画、楹联、雕刻,更使立园散发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立园主人以开放和包容的襟怀接纳、吸收西方古典园林装饰元素,并与我国传统园林装饰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不同文化交汇融合、共生共荣的园林景观和审美意境,充分展现了立园装饰“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魅力。

立园采用中西不同建筑装饰“和”的手法,以求形式上的新颖、气派和美观。它真实地记载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五邑侨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是华侨文化的集中体现。泮立楼是六座别墅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谢维立和四位太太生活起居的中心,其楼名是园主取其父谢圣泮与自已的名字珠联而成。就其外部造型而言,楼身立面是带拱形的罗马式柱廊、科林斯柱式的柱头、欧式古典弧形的窗檐口装饰线,整个墙面呈米黄色,充满西洋情调。楼顶却是中式琉璃瓦重檐,那雄奇壮观的龙脊,飘逸洒脱的飞檐,活泼灵动的吻兽,完全是一副地道的传统宫殿式派头。该建筑借鉴了20世纪西方盛行的折衷主义的造型方法,是中囯顶式建筑与西方柱式建筑变调的和弦。其内部装璜,“和”的味道更加浓厚。地面、楼梯是图案精美的意大利彩色水磨石,墙壁装饰有晚清民间艺术家的大型壁画、岭南传统灰塑和潮州涂金樟木雕刻,走廊上饰有西式的拱券,楼梯口有罗马式壁柱,各层北墙均置有西式壁炉,四楼设置有谢氏“祖先神位”,厅堂和卧室摆设着雅致的中式红木酸枝家具。还有从美国进口的文化、生活用品,如留声机、照相机、电风扇、暖水瓶,以及供水设备、卫生用具等。这种不同物质形态、不同文化元素的兼收并存,从审美情趣上共同融和成一种全新的装饰艺术,创造出与华侨生活相适应的艺术氛围来,充分折射出现代工业文明、人类社会进步的诸多时代特征,反映了民国时期五邑侨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它所呈现的中西融合的建筑装饰风格,和所洋溢的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现代意识,在中国园林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三、“和”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蕴

中国与西方建筑装饰迥异,已成为标志中西艺术审美特质和文明精神的显著区别。立园把两种建筑装饰融合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认识基点。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代表“终极真理”。“道”的概念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最早提出来的。他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即“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髙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此乃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观念。他既不认为“道”即是“太一”,也不认为“太一”即为”道”。“道”尊崇“和”,以其无所不包使矛盾得以共存于一个形体之中。有道是“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②。在我国古人心目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最本真的状态。立园建筑吸取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装饰元素,像希腊的柱廊、罗马的拱券、欧美的窗式、意大利的彩色磨石、西葡的明快色调,以及西方建筑经常用到的圣诞花圈、毛茛叶、涡卷等装饰纹样,它们和中国传统黄绿琉璃瓦重檐的屋顶、供奉“祖先神位”的厅堂、摆设传统红木家具的卧室,以及名家楹联壁画、岭南民间灰塑、潮州涂金木雕等艺术作品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形成了华侨建筑独特的装饰风格,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感受。这里的“和”异于“同”:“和”是不同事物的统一融合,即所谓“以他平他”,从而产生新的事物;“同”是相同事物的拼合,即所谓“以同禆同”,结果是“尽乃弃矣”。所以,史伯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③视为宇宙的普遍原则。也正是这种对宇宙的深刻认识,使他的论述包含了“和而不同,以和为美”的思想内涵。立园装饰“和”的设计理念,丰富了立园景观的思维空间、造型样式和装饰语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园林装饰文化。这种中西文化融合的最完美形式,凸显了华侨建筑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包含着中国传统哲学“道”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以和为美”的最高价值观。

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对立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用正确的观念认识事物,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哲学观和方法论。现代主义美学倡言“美即和谐”,是一种狭隘观念。它没有全面概括美的本质,因而大大缩小了美的范围,使美的内容变得单调贫乏。“美即冲突”是后现代主义的美学主张,是对“美即和谐”的公然挑战。它在设计上鄙弃“和谐”与“统一”,主张相互矛盾的事物并存共处,呈现一种“和而不同”的美的形态。立园在这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立园有为数不少的亭、桥、台、榭、塔、廊等建筑物,它们如同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装点着园林,供人游览、休闲、娱乐和交际,有所谓“居益气,养移体”④的功能。这类建筑物同样采用了“和”的手法。以挹翠亭为例,该亭是用现代新型材料钢筋和水泥仿造的中国式六角亭建筑。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它既吸取了西方建筑百叶窗、古典柱式、圣诞花圈、毛茛叶、涡卷等装饰元素,又釆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某些装饰形式,如用水刷石做有“寿”字的栏杆,内顶中央塑有一条口含玉坠的金龙,内顶侧面分别塑有蓬莱仙境、明皇月宫、王母祝寿等六幅民间传说彩绘。这里既没有采用纯粹的西方古典风格,亦没有沿袭完全的中国传统模式,而是把反差极大的中西两种装饰元素毗邻地安排在一起,试图通过二者的矛盾冲突来显现各自的形式特点和文化内涵。由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它们彼此吸取并利用有益于自己的因素而得到提升,从而为扬弃“对立”即形成“统一”创造条件。如同一切事物具有多重性、多向性、多元性一样,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在矛盾中趋向统一,在统一中显现矛盾,以创造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美,即所谓“物相杂,故曰文”⑤。立园装饰虽然来源不一,却不是异质元素的机械拼合,而是进行再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将不同装饰元素统一融合成一种新的园林艺术。这种崭新的建筑装饰之美,体现了华侨二元文化的鲜明特点——折衷性和创造性。

四、“和”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立园装饰“和”的设计理念,符合当代设计推崇的共生美学观。共生美学观是人类摆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文明、跨进信息时代的理论成果,它是一种客观、多元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表现在设计领域,它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科学与艺术共生、传统与创新共生,以及不同文化形态、不同美学观念共生。它使各种不同的存在元素在叠合、交互、并存中,组成一个包容的、多元的、全新的系统。立园装饰的“和”,实际是不同园林文化、设计观念、造型方法和构成元素的“共生”现象。疏培别墅以园主乳名”疏培”命名,是为纪念二夫人谭玉英所建。谭氏是方圆十里八乡的才女,深得谢维立的欢心,婚后次年因难产不幸去世。园主久思成疾,故建此楼以寄托思念之情。该楼造型奇特,工程考究,融合多国装饰风格,堪称立园的“点睛之作”。疏培别墅是一座塔式碉楼建筑,正面看只有两层半,侧面看又有三层半,但其内部构造实际为四层。一层一种架构,一层一种装璜,一层一种文化,分别为仿中国古式、日本寢式、意大利藏式和古罗马宫式,可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建筑上的这种“共生”现象出现在80多年前的五邑地区,不能不说是一种先知先觉之举。“和”是当代设计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当代设计共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把不同艺术、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统一起来,以形成共生共荣的状态。当代设计师只有在共生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深刻地理解自已的文化特质和历史责任,形成一名设计师应有的美学观、理解力和洞察力,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创造性,承担起设计师应有的使命。从这一意义上讲,立园装饰“和”的设计理念称得上是一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当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费孝通说:“中华文化的包容和中国古代先哲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有密切关系。‘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补’。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4]立园装饰是园主在一种自身生活经历的多种文化潜移默化下的形象之作。谢维立身为旅美华人,对待西方文化如此开放和包容,正是“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观在他身上的具体表现。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意识和博大胸怀,值得当代华夏子民传承和弘扬。“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5]117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各国文化相互渗透、空前活跃的时代,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都在努力承受来自国际化现代主义的冲击。是一味学习国际,还是固守传统?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地域性已经成为当代设计的焦点。我们从立园装饰的理念和实践上或许可以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5]64只有吸收和借鉴他国之长,才能走上发展之路。随着信息时代来临,高科技改变了当今社会的面貌和格局,拓展了人类的宏观与微观视野。设计不再限定在非此即彼的界线里,而更多地具有包容性和创造性,呈现出多元共生、千姿百态的时代特征。随着多元性文化氛围的逐渐形成,设计界的这种审美意识变化将会愈加明显。鉴于此,在人类对多元化需求的时代背景下,继承传统精华,保持地域特色,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文化改造、发展成为多元的现代型文化,创作出更多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国际性设计作品,乃是时代赋予当代设计师的使命。

注释:

① 《开平县商业志》。内部发行版,1989年第69页。

② 《淮南子﹒汜论训》。作者从天地阴阳之气的冲和谈到圣人秉受刚柔之性,得其“中和”之气。阴阳之和既是理想的人格,也是审美的最高层次。

③ 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

④ 孟子《尽心篇》。孟子将建筑对人的气质造化与营养对人的体格造就相提并论,明确提出了建筑的精神功能。

⑤ 《周易·系辞下》。《说文解字》云:“文,错画也,象交文”,意即文是由不同的线条交错而成的一种美的视觉形象。古代先哲把杂多事物的合一视为和谐与美的根源。

[1] 谭金花.广东开平侨乡民国建筑装饰的特点与成因及其社会意义(1911—1949)[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3):54.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97.

[3] 吴焕加.西方建筑艺术潮流的转变与后现代主义[J].文艺研究,1982(1):133—134.

[4] 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M]//方克立,等.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文俊]

2017-03-27

本文为2016年度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规划项目“论立园装饰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蕴意”(批准号:JM2016C45)之研究成果。

杨克石(1972—),湖北松滋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设计美学、艺术哲学研究。

TU238

A

1009-1513(2017)04-0011-04

猜你喜欢
园林装饰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鲤鱼旗装饰坠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清代园林初探
建筑的“芯”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