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风向标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提出了“两步走”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初步形成互联互通的技术市场;到2025年,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方方面面。从原则上,提出了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基本原则。今后国家的科研资金更多地向基础科学和高新科技进行侧重,充分体现国家投资优势。而为企业需要而研发的成果,让企业有更多话语权,避免无效投入。此外针对军民融合、各行业联动、国际国内交流等也提出了“纵横联动,强化协同”的原则。过去由于不同行业的封闭性,当某种技术在某个行业得到突破时无法及时地转入其他行业,军用设备也往往不会直接从民用型号进行研发。这次方案首次提出可以通过“揭榜比拼”“技术难题招标”等形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牵头组织的在轨国产陆地观测卫星绝对辐射定标试验顺利完成。
此次定标试验是一次国际联合定标试验,来自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8个国家以及相关单位参加了此次试验。本次试验成功获取了在轨10颗卫星的星地同步测量数据,试验结果将对在轨陆地观测卫星的辐射特性进行监测及修正,并发布卫星绝对辐射定标系数,进一步推动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定量化应用。
自10月1日起,全面试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和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两证合一”改革。
改革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调整承制单位分类。将装备承制单位类别由三类简化为A、B两类:A类为军队专用装备承制单位(涵盖原来的一类和二类),B类为军选民用装备承制单位(涵盖原来的三类)。
二是统一申请受理。依托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申请受理点,统一受理“两证合一”后的资格审查申请。对首次申请A类装备承制资格的单位,增加预审查环节。
三是合并审查内容。审查内容以资格审查要求为基础,全要素、全条款融入GJB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内容,统一规范评判标准,全面评定承制单位综合能力。
四是规范审查组织。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员、武器装备质量体系审核员实行融合管理。审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和工作评价制,审查组专业配置覆盖申请承制的装备类别。
五是换发资格证书。统一发放新版《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书》,有效期5年。A类装备承制单位的新版证书增加“通过GJB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识,兼具原“两证”功能。
六是强化资格监管。加大装备承制单位资格监管力度,健全日常监督、年度监督审查、重大事项专项审查等管理制度。
日前,中国卫通携卫星互联网亮相阿里巴巴主办的云栖大会,在众多的互联网产品展示中,以独家的展览内容备受关注。据了解,以Ka频段为代表的中国卫通高通量卫星,频率资源更加丰富,点波束的复用设计可以使频率资源多次利用,能够数十倍地提升卫星容量。Ka卫星终端体积更小,类型更多,可以灵活快速部署,尤其适合那些地面网络不便于铺设的地方,如旅游景区、户外赛事或大型活动现场、城市郊区的家庭和企业办公场所。
中国卫通相关人士表示,卫星互联网可实现偏远地区的移动通信基站接入及其他行业应用,主要应用于企业专网、远程教育、医疗、互联网接入、广电新闻采集、机载船舶通信和应急通信等领域。中国卫通后续还将部署更大容量的Ka高通量卫星。到2020年,形成覆盖中国全疆域以及亚太地区的卫星通信能力,满足“宽带中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宽带通信需求。
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快速提升。根据数据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每年保持将近25%以上增速。2015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下仍保持了持续增长,2015年总产值预计将达到360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约22%。
随着国家政策规划的出台以及北斗导航系统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必将进一步优化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发展的新跨越。有媒体分析,未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产业整体呈现“强者愈强,扩散发展”的演进趋势。地理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较强的科研、人才、产业实力是支撑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武汉、西安等产业发展强势地区凭借其产业集群、科研等优势,仍将是未来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领先地区。其次,以北斗导航系统为契机重构导航产业格局。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实现区域服务能力,到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全国各城市将抓住国家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机遇,着手建立以推动北斗导航系统产业化为主题的产业基地。最后,产业区域分工进一步明晰。在地理信息产业具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将凭借既有基础不断强化其在产业链环节的优势地位,使得各区域分工进一步明确。
近日,由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牵头,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主笔编制的《黑龙江省推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以下简称“《计划》”)经黑龙江省政府同意正式颁布。这是黑龙江省制定的首个面向卫星应用领域的专项行动计划,其有效实施将以夯实产业基础为前提、培育市场主体为手段、促进应用服务为抓手,全面指导黑龙江省卫星“通、导、遥”应用与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助力全省经济转型。
《计划》站位高远,内容全面,用于指导产业的作用明显。此次发布的专项行动计划以构建“创新驱动、需求拉动、基础支撑、服务保障”生态圈体系为总体目标,以“企业/团队+项目+用户”为产业发展模式,以打造卫星应用企业、培育创业团队、建设行业应用示范与重点项目等手段,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省卫星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带动100亿元产业链规模。《计划》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培育做强产业发展主体、推动在重点行业领域推广应用、建设标准化及规范化体系等四项基本内容,合理划分政府、市场、技术创新团队责权,明晰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应用三方面总计18个创新团队的支持重点,逐年设定产业发展目标。并将通过组织领导及责任落实、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保障、人才培养与人才集聚等方面保障措施,确保全省卫星应用基础夯实、产业核心强化、产业规模扩大,以及项目成果的市场全面推广。
日前,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及应用示范活动现场,“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表示,目前中国量子通信技术领先国际相关技术水平5年,并将在未来10到15年持续保持领先。潘建伟表示,目前日本、欧洲都已启动量子通信研究计划,但在数量级、时间、空间等层面,中国量子通信技术均领先国际相关研究四五年,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领先。 虽然国内量子通信技术发展迅猛,但潘建伟也强调,量子通信技术实现广泛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我们希望在国家支持下,由中科院牵头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多横多纵量子网络。”潘建伟表示,通过技术发展大幅降低成本,量子通信技术有望“再过10到15年,进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