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模型论的英汉语言被动态标记性对比分析*

2017-03-09 03:15河南工业大学成汹涌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2期
关键词:被动介词汉语

河南工业大学 成汹涌

一、引言

被动态作为被动关系在语言上的体现在英汉语言中均普遍存在,英语被动态一般通过动词屈折变化来表达,汉语被动关系则主要借助虚词和特殊词序来体现。标记现象作为人类语言固有的符号特征存在于各个语言之中,又是社会生活和文化因素孕育而生的必然产物(王立非,1991)。利用语言标记性特征研究英汉被动态之异同是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语言类型学范畴所涉及的重点内容之一(沈家煊,1999)。既然客观世界是原型,语言是对其临摹的模型,原型-模型论视角为追本溯源探究英汉语言被动态标记性原型和模型样本的形成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张今,1997)。因此,本文希望基于原型-模型论视角在揭示英汉语言被动态标记原型、共轭相生模型以及模拟主体在英汉被动标记模拟生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已有研究框架和设计基础上对英汉语言被动态标记性特征实施深入的理论剖析,尝试在思维中达成对英汉被动态标记性问题的理性认识,并对理论成果转化应用进行展望。

二、理论基础

原型-模型论源于东方辩证法这一新兴哲学体系,其根本原理是原模共轭相生,即原、模型之间既要有共同基础还要有所不同,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更小的共轭原理。该理论视“型”为事物本体特征,任何事物均按各自模型规范反复不断演替原型,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品、性、形、貌等(张今,1997)。原型-模型论提出了人类从思想到语言的研究视角,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人类语言生成之原型,语言是摹拟和刻画它们的共轭相生之模型。模拟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选择不同规范对同一原型进行模拟而产生不同模型,人类因此在面临同一客观世界原型时会创造出不同语言模型。标记理论最早源于Trubetzkoy(1931)的音素对立学说,即两个对立音素中的一音素拥有另一音素不具备特性,拥有这种特性的音素是有标记的,另一音素则是无标记的。Jakobson(1971)随后将其拓展到语言范畴各个层面,将形式相对复杂、出现频率较低、使用受限的语言特征界定为有标记项,反之则为无标记项。这种语言范畴内在的不对称将对立的一项与另一项区分开来(Martin,2006),如:(a)[t]/[d];(b)book/books;(c)pig/boar;(d)tall/short等,它们分别在语音、形态、语义和语用方面体现英语不同范畴中的标记性差异:(a)是否发浊音决定[t]为非标记,[d]为有标记,即有标记的[d]比非标记的[t]多一个浊音特征;(b)形态后缀“s”区分 book无标记,books有标记;(c)pig语义上泛指各种猪,无标记,boar只指公猪,有标记;(d)tall无标记,short有标记,人们在交流时肯定用前者询问身高,若问后者必有特殊目的。

英语被动态可按有无被动形式标记分为结构被动和意念被动,前者形式标记为“be+v-ed”,是英语中表达被动意义的主要手段,后者仅限于100多个能用主动式表被动义的意念动词(Martin,2006)。人类语言原型共性特征注定现代汉语被动态亦有与英语相似的以形式标记“被”为典型代表的结构被动式和无形式标记的意念被动式(李宗江,2004)。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主要聚焦在英汉语言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上,并且更多地集中在英汉互译层面,针对英汉语言无形式标记的意念被动对比研究以及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偏误研究凸显浅层性。可见,囿于学科壁垒,前期已有成果多属英汉被动态标记性本体研究,借用其他理论视角全方位剖析英汉被动态标记性成因及规律应景性十足。

三、英汉语态不对称性对比

人类语言原型共性使得英汉语言主动结构简单,被动结构复杂,及物动词具有主、被动态,不及物动词只有主动式而没有被动态(王立非,1991)。但语言模型趋异性又表明英汉语言中并非所有主动态都有相应被动结构,也并非所有被动意义均由被动态表达,也即,英语主动态和被动态在结构、意义、结构和意义之间等方面存在不对称关系,汉语 SVO主动句与“被”字句不对称,“把”字句与“被”字句不对称等(沈家煊,1999)。

(一)英语主、被动态不对称

1.结构不对称

英语SVO主动句结构简单、无标记,受事如果提至句首便可形成相对复杂、有标记的“be+vted”被动句,vi因无动作受事而不存在被动。因此,vt通常既有主动又有被动,但vi只有主动而没被动,二者在结构上呈不对称状。而且,并非所有SVO句都有被动态,即便施动行为动词相同也未必有相同的被动效果,依然呈不对称性。如:

① We reached an agreement after heated discussion.激烈讨论之后我们最终达成一致。

② They reached the village prior to sunset.天黑前他们到达村庄。

SVO句①、②均有受事对象,但受事必须在施动行为结束后发生明显状态变化的主动句才可转换成“被”字句,如果施受动作不对受事产生影响,“被”字句就不宜使用。句①、②中用了“reach”(达)这一相同施动行为,对于受事事件“agreement”产生了影响,但对受事事件“village”并没有丝毫影响,“village”没有因“reach”这一行为发生任何变化。所以,句①可有其被动态“A conclusion was reached by us after heated discussion.”,但句②就不可能有“The village was reached by them prior to sunset.”这样的被动句。显然,影响被动态的不只是动词及物性,还需考虑与施动行为搭配使用的受事名词的语义特征。

2.意义不对称

英语SVO主动句与其相对应的被动句在意义上通常应该对等,但也有例外,即主动句与其相对应的被动结构意义不同。如:

③He cannot teach Mary.

④Mary cannot be taught.

⑤We just made the airplane.

⑥The airplane was just made by us.

⑦Robots breed cattle.

⑧Cattle are bred by robots.

句③意为:他教不了玛丽。句④:玛丽不可教。前者指能力,后者指可能性。句⑤是说:我们刚好赶上飞机。句⑥则为:飞机刚刚被我们造出来。可见,“made”在主动句⑤中意为“赶上”(=caught),因没有“飞机被赶上”之类的说辞,所以,“made”在被动句⑥中只能取义“制造”。主动句⑦陈述“机器人饲养牲畜”这一事实,属真命题,但被动句⑧表意“牲畜是由机器人饲养的”显然是假命题,因为饲养牲畜不可能全“由机器人饲养”。例句③-⑧体现的主、被动态之间的语义不对称现象极为普遍,只是语义区别度不同而已。英语词义灵活,一词多义频繁引发投射效应,纵然在结构相同或相近主、被动句中,不同相关词语也会赋予同一个动词不一样含义,并决定其主、被动态在表意上不一致。有时,更替主、宾语转换出来的句子虽符合语法,却违背常理,在实际语言中并不存在。在 Chomsky(1965)看来,句子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分,深层结构决定句意,表层结构决定句法和语音,上述每对主、被动句虽有相近表层结构,但深层结构各不相同致使其表意差别甚大。

3.结构和意义不对称

英语主、被动句不仅有结构不对称和意义不对称,而且有些英语主动句可表示被动含义,出现结构主动而意义被动的不对称关系。不过,英语被动句几乎不可表示主动义。

1)vi作谓语

从理论上讲,vi动词因无承受者不会有被动态,但有些vi作谓语的句子却能表达被动意义,亦称“假主动语态”。这些vi常与否定副词not和程度副词well等连用,且主语多为无生命名词,属动作承受者(易焱,2009)。这种用法的vi通常分三类:(a)感官动词 feel,sound,taste等。如:⑨ The music sounds perfect.音乐听上去悦耳。⑩Cotton feels soft.棉花摸起来软和。(b)开启类 动 词 begin,open,end 等。如:⑪ The conference ended at 6 p.m.today.大会于今天下午六点就结束了。(c)度量义动词measure,seat,weigh 等。如:⑫ This luggage weighs 20 jin.此包裹重 20 斤。⑬ The reading-room seats 4,000 readers.阅览室可坐4 000位读者。虽然假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皆有被动义,但前者强调其与主语的内在联系,其动作旨在表明主语自身性质和特征,不强调动作执行者;后者则强调外在动作执行者。试比较:⑭ The door does not open.门打不开。⑮ The door was not opened.门没有打开。

2)动词不定式

主动态不定式时常表被动义。如:

⑯ This maths problem is easy to figure out.这道数学题很容易就做得出来。

⑰ The manager has numerous emails to reply to daily.经理每天有许多电子信件要回复。

⑱ Much still remains to finish.仍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完成。

3)特殊动词短语或进行体

⑲ This company consists of more than 10,000 workers.这家公司有10 000多员工。

⑳ The flowers are blooming.花正开着呢。

㉑ The beef is cooking.牛肉正煮着呢。

(二)汉语主、被动态不对称

1.SVO主动句与“被”字句不对称

人类语言原型共性决定了汉语跟英语一样并非所有主动态都有相应被动结构,主动态和被动句呈现不对称关系。SV句因没有动作受事而只存在主动式没有被动式,SVO主动句中受事同样必须在施动行为结束后经历明显状态变化方可转换成“被”字句。如:

㉒难民吃完了所有食物。

㉓所有食物被难民吃完了。

施事动作“吃”对受事“食物”产生影响,使其状态发生改变,主、被动关系转换条件成立,否则,若施事行为发生后对受事事件不产生影响,SVO句与“被”字句就不可转换:

㉔游客看见蓝天了。

㉕(x)蓝天被游客看见了。

㉖侦查员们看见嫌疑人了。

㉗嫌疑人被侦查员们看见了。

施事动作“看见”因遇到不同的受事对象导致截然不同的被动效果,句㉔中“看见”对受事事件“蓝天”并没有影响,但对“嫌疑人”影响颇为明显,所以,句㉗被动关系客观存在,句㉕被动关系显然不能成立。

另外,在SVO主动句和“被”字句可否转换这一问题上,除了要慎重考虑主、被动句“质”性的表意逻辑外,它们各自语义“量”的不对称也应在考虑之列。如:

㉘ 司机喝酒了。

㉙ 酒被司机喝了。

句㉘只陈述了“喝酒”这一事实,并未表明是否将酒喝完,“喝”对“酒”产生影响,“被”字句㉙转换成立。不仅如此,句㉙还暗含“司机喝完了一定量酒”之意,“喝”对“酒”产生的影响被赋予了完全彻底之意。可见,较一般SVO主动句而言,此时的“被”字句含有“完全影响”语义特征。所以,汉语SVO主动句和“被”字句之间的不对称性不只是主、宾语位置上的简单调整,施事动词对受事还要造成影响,有时转换后的“被”字句在语义上较SVO主动句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所以,汉语SVO主动句更显常规、简单、自然,属非标记项,“被”字句非常规、复杂、做作,属标记项。

2.“把”字句与“被”字句不对称

汉语“把”字句是仅次于SVO句的又一主动句式,即“S把OV”句。由于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宾语做出“处置”,这种句式又称“处置式”,基本结构为:施事+把+受事+动作。“把”字句衍生之原理:SVO主动句中的施事(S)通常应是极具施事性的自主性成分,弱施事性非自主性成分逻辑上难以胜任对受事强行施动,此时“把”字句就填补了这种语用空缺(张凤,1999)。

四、英汉被动态标记性比较

以上英汉语态不对称性对比分析表明,英汉主动态结构简单、使用范围广、习得容易而呈非标记性,被动态使用受限、结构复杂、习得难度较大,标记性较强。所以,英语被动句在形态、语义及认知方面与主动句相比属于有标记项。与英语被动句相比,汉语带形式标记结构被动句和不带形式标记意念被动句因受形式和意义限制出现频率都较低,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语意内涵上均体现出较强标记性特征。

(一)英语被动态标记性

1.句法标记性

主、被动态选择不仅受上下文语境及说话人意图影响,而且在其使用上亦各有侧重。主动态比被动态更具普遍性,语义表达更直接,更易于理解。单就结构而言,vt和vi均有主动态,vi因没有施事宾语无法形成被动句式,vt虽具被动条件,并不是所有SVO主动句都可变成被动态。多数情况下,英语被动态通过动词曲折变化以“be+vted”形式得以呈现,汉语被动关系则需借助介词来完成。在为数不多情况下,英汉被动意义均可通过主动式表达,并符合各自语言表意习惯。英语是形合性语言,注重语言形式结合,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更能体现英语语言形式逻辑的严密性,英语被动态使用频率因此远高于汉语“被”字句。

2.语用标记性

从结构和表意对应关系来看,被动义既可通过被动式表达,还可借用特殊主动式表示。因此,主动态结构简单,使用范围广,更易习得,属非标记项;被动态使用范围受限,结构较复杂,有时主动式还可表被动义,用法亦相对特殊,属有标记项。为了体现人类交际语用礼貌原则这一原型性特点,英汉语言通常使用不带或省略动作施事者的被动句将行为施动者隐含起来,避免因提及施事而引起尴尬,听众或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受事者及行为本身上,可得到积极交际效果(唐燕玲,2003)。英语中含被动关系句子均可用被动态表述,汉语中能用主动态一般就尽量不用被动态,更何况如果相同语义在英语中使用被动态,再用汉语进行直译有时可能违背汉语使用者的表达习惯。所以,相对于汉语被动句,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更广泛。

3.语体标记性

一种语体通过借用其它语体表达方式而形成语体变异即是语体标记性。从理论上讲,绝大多数vt均有被动态,但句子一旦进入真实交际层面,其语态选择及出现频次必定受语体限制,与所处文体关联密切。文体学依照被动态从高至低的出现频率依次将英语书面语分成八种类型:科技、新闻、艺术、运动、演讲、小说、广告、戏剧等(徐捷,2009)。被动态把所描述事物放在突出位置,忽视施动者,旨在让句意更加简明、突出、客观,故意淡化个人情感,这些特征致使重客观事实、非人称语体的科技文体使用被动态的频次最高,以求论述公正性和客观性,呈非标记性;主观性较浓的文学语体多用主动态,被动态因少用而更显标记性。汉语语态与语体关联不大,“被”字句用得少而呈标记性,SVO主动句和“把”字主动句使用频繁突显非标记性。因此,从宏观上讲,主动态趋向自然、符合事件发生顺序彰显非标记性,被动态强调结果,忽略施动,与事件发生顺序相背而显标记性;从微观上讲,英语被动句用途广体现其弱标记性,汉语被动句分布较狭窄而显示强标记性。

(二)汉语被动态标记性

1.结构被动句

汉语属意合语言,没有形态变化,语法化被动关系主要借用介词和变换语序,这便为其大量引入“被、叫、让、给”等最常用被动式介词以及“遭”、“受”、“遭受”、“挨”、“为……所”、“被……所”等变体形式创造必要句法条件。此类被动结构近似于英语“be+v-ed”被动式或变体结构“get+v-ed”。

1)“被”字式

“被”字句在汉语中属最典型结构被动句,介词“被”引出施动者,主语是受动者,其基本结构形式为“受动者+被+(施动者)+(给)+动词”,其中动词大多是可用于“把”字句的处置类动词;“给”字没有实际意义,属结构虚助词,常在口语中使用;结构中的施动者有时可省略。如主动句“我们把她给说服了/我们说服了她”就可转换成以下“被”字句:

㉚她被我们给说服了。

㉛她被我们说服了。

㉜她被说服了。

“被”字与口语中的“叫、让、给”字一样,有时用以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期望的事情,如“被捕”、“被杀”、“被压迫”、“被剥削”等,“被字式”因此曾被称为“不幸语态”(熊学亮、王志军,2002)。古汉语“被”字意为“遭遇、遭受”,属及物动词范畴,后来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才逐渐衍生成当今不受词汇意义限制的介词用法,出现“被+动词+为+名词”表示中性意义的构式,如“被选为劳动模范”、“被任命为工会主席”、“被提拔为部门经理”等。但“被”字表达的“受损”之意义依然强势,现代汉语中表不同意义的“被”字句按数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受损→中性→受益,“受损”义仍属“被”字句核心语义范畴,非标记性最强,“受益”义趋于边缘化,非标性最弱,所以,“被”字句非标记性特征也是按表意“受损→中性→受益”顺序依次递减。英语是形合类语言,其被动式在表意方面就不受此类限制,可表达如意和不如意之事,亦可表中性意义(申文安,2003)。此外,英语被动式由系表结构演变而来,可表动作,亦可表状态,而汉语被动式与系表结构无关,一般只表动作,无状态特征。

2)“叫、让、给”字句

被动式介词“被”字在口语中常由介词“叫、让、给”代替,不过,“叫”、“让”后面的施动者宾语一般不省略,“给”字句则与“被”字句相同,其后施动者宾语可省略。如:

㉝鱼叫猫给偷吃了。

㉞鱼叫猫偷吃了。

㉟ (X)鱼叫偷吃了。

㊱活让我给做完了。

㊲活让我做完了。

㊳ (X)活让做完了。

㊴ 房子给她卖掉了。

㊵ 房子给卖掉了。

因此,“被”字句与“叫、让、给”字句用法大同小异,也即,“被”字句可用于口语及书面语,“叫、让、给”字句多用于口语体,其中介词“叫”和“让”必须带施动宾语,“被”和“给”的施动宾语可省略。

2.意念被动句

1)受事为无生命名词

汉语有一类占主体地位的被动句叫意念被动句。此类被动句在表达被动义时省去被动介词“被、叫、让、给”等,主要借用特殊句式手段来表现,即,“非人称无生命受事+动词+其它”(李宗江,2004)。在意念被动句中,动作受事者通常是非人称无生命名词,在逻辑关系上只能是动作接受者,不可能成为施动者,所以,在不使用被动介词“被、叫、让、给”情况下也不会产生误解。如:

㊶废旧报纸卖了。(=废旧报纸被卖了。)

㊷ 老板的名声毁了。(=老板的名声被毁了。)

意念被动句在英语中也存在,如:“This kind of novel sells well.(这种小说很畅销。)”,但此类被动句远不如结构被动句普遍,只用于少量主动态表被动义的特殊动词抑或感官类动词等。不过,在这里有两种情况需要特殊提及,其一,有些无生命体不仅用作受事,在特殊情况下亦可成为施事,此时表述被动意义就离不开被动介词“被”。如:㊸火车被撞了。非人称无生命名词“火车”既可能是受事者又可能是施动者,若省略句㊸中的“被”字致使“火车撞了”表意模糊,更无法表达被动概念。其二,并非所有无生命体作受事的被动句被动介词“被”字都可省略。如:

㊹ (X)飞机劫持了。

㊺ 飞机被劫持了。

句㊹中的“飞机”只能是受事,不可能为施事,省略“被”字虽不会产生歧义,但在现实语言交际中并没有句㊹这种不加“被”字的被动式,这或许是人们长期积累的语言表述习惯使然。尤其是,汉语属话题优先型语言,虽然有些句子表面上酷似意念被动句,且符合“非人称无生命受事+动词+其它”结构句,但不是真正省略了“被”字的意念被动句,不存在任何被动义。如:

㊻新学期何时开学?

㊼ (X)新学期何时被开学?

㊽ 作业写了没?

㊾ (X)作业被写了没?

句㊻和 ㊽ 属典型“话题 说明”句,作为话题的非人称无生命名词处在句首,并且可与施事主语同现,它们表达真实意义分别为:

㊿新学期我们何时开学?

[51]作业你写了没?

句㊿及[51]中的受事实际为引出的不同话题,不可能通过句子结构改变手段来获取主语地位,功能相当于句中独立成分。话题一旦确定之后陈述内容就可自由发挥,不再受一致关系之类的形式规则约束。相对而言,汉语话题语法化程度明显比英语高,致使汉语中貌似意念被动句的话题句比英语话题句丰富得多,这也是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感到棘手头痛的地方之一。

2)受事为有生命体

除上述非人称性受事与动词搭配被动介词省略而体现的非正常被动意义关系外,某些有生命体受事有时亦可用于以上句式形成特殊的“(有生命体受事)名词+动词”结构。如:[52]杀人凶手抓住了。句[52]中人称性受事“杀人凶手”受语义限制不具备施动属性,只能是动词“抓”的受事,其被动义只有通过“被”字式转换施事和受事角色。但句[52]由于受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被”字完全可以省略也能明确表达被动意义,意即:杀人凶手被抓住了。相反,如果受事并未受到动词语义本身的制约,有可能成为施动者,被动介词则不可省略。如:

[53] 她们被劫持了。

[54] 她们劫持了。

句[53]中“她们”既可做“劫持”的施动者,也可做受动者,使用形式标记“被”字方可明确被动意义。句[54]可能是对“是谁劫持的?”这一问题的答语,“她们”自然成了“劫持”的施动者,表达主动含义。因此,如果汉语被动句中的受事与动词之间语义关系可能造成歧义时,形式标记“被”字就一定不能或缺。但是,英语语言强势的形合性决定其形式标记“be+v-ed”在构成被动态时一般都是不可省略的。

五、结论及启示

总之,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主语是施动者,动词就用主动态,主语是受动者,动词就用被动态。英汉均存在非标记的主动态和有标记的被动态,体现人类语言原型共性之特点。从模型论视角看,英汉语言又同时具有共轭相生被动态模型,即有形式标记的被动态和无形式标记的意念被动态。首先,从结构形式上看,英语被动态形式单一,其主体是形式和意义均为被动的有标记被动句,施事由形式标记“be+v-ed”之后的介词by引出。汉语被动态结构丰富,没有时态和体的变化,在动词前加上形式标记“被”字便可引出施事者,“被”字标记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由“叫、让、给”代替。英汉语言中有标记被动态相对复杂、习得困难、使用受限,非标记主动态相对简单、习得容易、使用不受限。不同类型被动态在英汉语言中使用频率也不尽一样,英语结构被动态使用频率远比意念被动态高得多,而汉语恰恰相反。其次,英语被动态较汉语被动态在使用上受到的限制少得多,一般说来,汉语被动态主语通常是物,缩小了汉语被动句的使用范围。所以,英语被动态较汉语被动态使用更广。再者,英语语态使用与文体相关,科技、新闻等文体常用被动态显示客观性,文学体裁多用主动态呈现主观性。汉语语态与文体关联不大,少用的“被”字式结构也主要与表达“遭受不幸”意义相关,而且还有一个选择性问题,时而用,时而不用,汉语被动态因此成了一种隐性语法范畴,多用意念被动代替。

英语被动句在形式上标记性较强,有固定被动标记“be+v-ed”,只要是被动关系就需使用被动标记,否则就违背英语形合规则。汉语被动义不仅有慎用的“被”字式而且有使用频繁的“叫、让、给”字结构。从这一角度来看,英汉被动态标记性差异对比对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会产生负迁移,明知道是被动意义却不使用英语被动句式或使用不足。以汉语“主语+动词+其它”为例,中国学生很容易将“我的手机掉到地上了”说成“My handphone fell to the ground”,但“我的手机丢了”很可能被误说成“My handphone lost”。第一个汉语句与英语SV句式相同,主语“我的手机”属施事者,可“我的手机”在第二个汉语句中已不再是施事者,而是受事者,即“我的手机被我弄丢了”,即“My handphone was lost by me”,主语因此多了一个可做受事“我的手机”的标记,也正是这一标记,加大了学习者习得英语被动句的难度。同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不带形式标记的意念被动态时遇到的困难要比习得带形式标记的“被”字句大得多,因为汉语意念被动句在结构形式上相当于英语SVO主动句,英语主语S几乎都是施事者,而汉语“主语+动词+其它”结构中的主语,若表示主动,主语就是施事者,若表示被动,主语便是受事者。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外国学生遵循先易后难的习得原则,先学汉语“被”字句再学意念被动句,习得效果会更佳。

Chomsky,N.1965.AspectsoftheTheory ofSyntax.Cambridge,MA:MIT Press.

Jakobson,R.1971.Word and Language.The Hague:Mouton.

Martin,H.2006.“Againstmarkedness”.Journalof Linguistics 1.pp25-70.

Trubetzkoy,N.S.1931.“Die phonologischen systeme”.Travauz du 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 4.pp96-116.

李宗江,2004,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及其认知解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6期。

沈家煊,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申文安,2003,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长安大学学报》第3期。

唐燕玲,2003,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实质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第5期。

王立非,1991,关于标记理论,《外国语》第4期。

熊学亮、王志军,2002,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外语研究》第1期。

徐捷,2009,中国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you know习得实证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3期。

易焱,2009,英汉语被动化的概念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张凤,1999,标记理论的再评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6期。

张今,1997,《思想模块假说——我的语言生成观》,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被动介词汉语
学汉语
介词和介词短语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蔓延
第五课 拒绝被动
介词不能这样用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