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翔,黄思琦,潘建红
(1.武汉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发展院, 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3.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探析
万 翔1,黄思琦2,潘建红3
(1.武汉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发展院, 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3.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在当今世界工程教育发展和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综合背景下,对理工科学生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理工科院校还未充分重视工程伦理教育的情况下,及时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对于理工科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照我国目前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着重探讨了理工科高校应如何改进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问题。
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责任
工程和伦理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理工科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工程事业的栋梁之才,对其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与进行工程专业知识教育应该同样重要。
(一)工程伦理教育是当今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需要两个标准:一是区别于技工或技师的工程创造等能力及业绩水平,二是职业道德水平。纵观当今世界的工程教育发展趋势,接受工程伦理的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我国尚处于工程伦理教育的起步阶段,但在发达国家中,工程伦理教育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美国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发源地,早在1947年就起草了第一个工程伦理准则,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便已将工程伦理教育引入大学生的课程目录中,从1996年以后,美国的注册工程师考试中已将工程伦理问题列入其中[1]。随后,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紧随美国脚步,纷纷制定出本国工程专业组织的伦理规范要求,并在本国的高校中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由此可见,对我国的理工科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正是顺应了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同时工程伦理教育本质上也属于素质教育,这也体现了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拓展。
(二)工程伦理教育是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
工程建设项目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已日趋复杂化、高科技化。但是,现代的工程建设绝非简单的材料堆砌,而应该是一项有组织、有技术、有管理的可持续性的综合生产活动。其一,工程活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涉及到了多学科交叉和技术的运用,也涉及到不同组织部门的协同管理和利益分配;其二,工程活动不仅要创造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服务百姓、维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社会持久效应。所以,一个好的工程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工程技术外,还需要具备对工程项目分析和道德价值判断的能力,工程师需要担负起对社会、自然、百姓、雇主等多方面的伦理义务和责任[2]。工程伦理的教育的意义便在于此,它能帮助理工科学生认识和培养其在今后工程活动中的社会责任意识,能让其从工程专业和工程伦理的双重视角去审视工程活动。
(三)工程伦理教育是优化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推行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司马光曾经说过,“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德才全尽谓之圣人”。 所以,对理工科学生的教育不仅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灌输,同时还必须注重对其专业道德素养的培育。但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来看,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普遍将重心放在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培养上,而忽略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人文社科方面的培育。再加上社会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 ,使得学生们认为只要有专业技术和人脉就能立足于社会,而工程活动是否会对社会有副作用、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是否会威胁人体健康和安全等众多伦理问题不在他们的考量之中。一项工程中的工程师,能够掌握和运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这个工程成功实施的基础,而决定该工程真正成功的导向则在于工程师的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即为培养大学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工程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3]。所以如果我国高校继续忽视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话,那学生将难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工程技术也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四)工程伦理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概念,旨在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相互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政策施行至今,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确实显著提升,但同时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顺应时代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那么工程活动作为中国发展的一个分支,也必然要起到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工程是一种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为人类服务的实践活动,其所产生的影响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执行者,必须要审度工程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工程师将不再只是单纯的技术人员,而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之一。因此,理工科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师的后备军,对其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工程伦理教育意识淡漠
朱高峰院士曾表示,“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应该能综合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三个方面。”[4]我国培养工程师水平的重心一直置于知识和能力的素质提高,但是对于工程师的伦理道德教育欠缺不曾重视。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工程技术水平能达到同等水平,而工程伦理教育却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对于工程伦理教育本身的认识还不足,概念和定位都仍比较模糊;另一方面,长期受“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我国没有认识到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认为技术水平才是工程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并不在考量范围之内。所以,我国目前的局面就是高校没有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的意识,老师没有传授工程伦理知识的意识,学生也没有接受工程伦理教育的意识。
(二)工程伦理教育体制缺失
体制的缺失则是目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问题的深层次问题。从宏观来看,受我国长期的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并未真正重视过道德教育,一直将道德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附属品,且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多采用泛道德化教育,即强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而非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正义的尊重和追求。我国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缺乏一个长效的机制,目前我国并没有为工程伦理教育建立明确的标准和教学大纲,也没有组织编写和出版统一的教材,使得工程伦理教育的体系不健全。站在微观的角度来看,理工高校作为理工科学生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没有积极去推动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建立。即便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有关工程伦理学的课程,例如清华大学的《生态伦理学》、《工业生态学》,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导论》等,但是这些课程基本都是特殊的工程伦理学课程,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工程伦理学”[5]。所以,工程伦理学在高校仍然没有其学科般的地位,也仍未得到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重视。
(三)工程伦理教育师资不足
工程伦理教育有别于职业道德教育,它是一种特殊的、更高层次的、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所以也需要特殊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由于未重视对理工科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所以该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也未得到重视。在从事这项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中,大部分都是哲学、伦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学者,这些学者基本没有工程方面的实践经验,其掌握的知识基本来源于书本理论知识。而工程学科的教师,虽然对工程学科知识熟练掌握,却没有意识到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甚至由于教师的水平和经历不同,部分教师从上学到工作一直在校园中,缺乏社会工程的实践经验,自己都不知道工程伦理是什么,要为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便成为了无稽之谈。所以我国高校极其缺少兼具工程知识与伦理知识的教师资源。
(四)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单一
受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影响,师生均已习惯于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老师无法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也无法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工程学科本身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综合学科,需要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理工科学生在校时期所受的教育过于注重专业化,只能被迫接受工程理论知识的灌输,社会、人文、环保等其他领域的知识鲜少涉及,使得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知识综合能力和整体思维方式,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6]。并且在工程伦理教育的过程中,理论教育过多而实践机会较少,只重视以专业知识为主的纵向教育,而不重视跨学科的广度教育,在教学中无法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程活动中仍无法有效分析和处理工程伦理的实际问题。
根据目前对理工科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较多且短期内解决的难度极大。若想改变此现状,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就需要开展以“责任”为核心的工程伦理教育内容,并加强和创新工程伦理的教育方法。
(一)开展以“责任”为核心的工程伦理教育内容
1.加强工程的技术伦理教育。根据麦克莱恩的理论,工程的技术伦理包括技术的决策和判断,主要考虑制造方法、安全因素等问题,即如何产出一个工程产品。近些年工程质量问题的频发,归根结底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设计部门的缺乏前瞻性、工程技术的不过关、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监管部门的玩忽职守等问题是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几个主要原因。作为未来工程活动主体的理工科学生,首先要扎实地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能够将知识学以致用是学生的首要责任;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严格按照工程的质量标准,借用直观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等有损工程安全的行为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他们在工作中有责任指出、制止和整改这些不良行为;最后,要让理工科学生树立质量道德意识,工程质量问题是技术问题也是道德问题,要让学生做到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履行操作规则,并在从工程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质量都层层把关,不能因满足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
2.加强工程的职业伦理教育。工程的职业伦理要求工程师考虑合作或竞争间的关系及作用,比如资金问题、经济收入、供商关系等。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问题之前,应该首先要学习从事此职业的社会责任。工程实施中的社会化、整体化和综合化导致工程伦理教育与其他的职业伦理教育有所区别,作为工程技术人员,首先应该明确了解和学习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出现问题后将会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次,工程师不同于其他工种,学生要明白自己不仅要对当前的行为负责,更重要的是具有前瞻性的能对未来负责,这需要工程师“做好的工程”而非仅仅“把工程做好”。再次,由于工程活动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多职能部门的复杂活动,这就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处理好合作关系,明确自己及他人在工程项目中的角色和职责,与他人在合作过程中保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有合作就一定有竞争,工程师的同行竞争也是刺激工程行业的长远发展,是工程师进步以及工程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所以要正视竞争,且要公平、公开地竞争。最后,工程技术人员同其他职业人员一样,都需要获得物质、荣誉等现实利益,但其必须明确个人正当利益的范围以及获得报酬的方法,工程师需要克服自身的私利、自我中心倾向、无知等负责行为的障碍,只有致力于为服务社会和人民而工作,其所得到的利益才具有合理性,要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因贪图眼前利益而采取不正当手段。
3.加强工程的社会伦理教育
工程的社会伦理为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工程师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工程活动,尤其是对社会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工程活动。工程由人所创造,最终也为人服务的,那么工程活动应同其他活动一样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理工科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在工程的各个环节秉持“工程人性化”的原则,要以人作为工程决策和实施的价值前提,担负起人道主义伦理责任,即尊重他人的健康、生命以及人格,平等对待每个人。当出现工程问题时,工程师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坚持尊重生命、维护全体利益的伦理原则,将对社会、对公民的危害和损失尽可能降至最低[6]。另一方面,理工科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担负起平衡工程与自然的责任,工程是在自然给予的物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作为未来的工程师,还需要担负生态环境伦理责任和可持续消费的伦理责任,从现在开始就要多思考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工程活动,如何合理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如何创建“绿色工程”,如何采取措施以应对工程对自然的负效应。工业革命时期,工程技术人员是在征服和破坏自然的基础上发展工程事业,而作为当代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有对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意识,且要以这种意识为前提去发展新世纪的工程事业。
(二)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
1.改进教育体制,支持课程开设。若想改变我国目前对于理工科学生的教学现状,就需要从根源着手,对教育体制和课程安排进行改进。当前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处于一个学科边缘的状态,既有思政、伦理的教育特性,又有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的特性,如何改变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需要一个学科规范式的建构。首先,上到教育部下到各个高校,应该意识到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将工程伦理相关课程硬性纳入学生培养目标中,且改变目前的从属模式,确立工程伦理学科的独立地位,并组织专业人员制定教学大纲、编写相关课程教材;其次,可以通过“试点—推广”的模式,先在条件成熟的重点理工科院校进行尝试,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再逐步向其余高校进行推广,针对不同高校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课程[2]。并且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注意将工程伦理与工程技术课程相整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类别的工程伦理课程,针对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级别的工程伦理课程,使得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
2.增强教师培训,提升师资队伍。开设课程只是第一步,若想有效落实和实现工程伦理教育的推广,还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支持。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知识且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学校培养出一支既有工程专业知识,又有伦理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增强对工程伦理学教师的工程专业知识的培训,工程伦理学教师不能将这类课程等同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能只是将“不能做”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结合工程专业知识教育学生“为什么不能做”以及“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其次,要增强对工程专业教师的工程伦理学知识的培训,工程专业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工程伦理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要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工程伦理教育的途径[7]。最后,工程伦理学教师要经常与工程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以同时提升两类学科教师的素质,综合理工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全方面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聘请国内外优秀的工程伦理学教授或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客座教授,从而形成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师资队伍。
3.加强理论教育,增加实践研究。对理工科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要讲求方式方法,理工科学生普遍对人文类课程缺乏兴趣,并且理工科课程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应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由于学生学业负担繁重,对于没有兴趣的学科缺乏关注和耐心,所以高校除了开设工程伦理的课程外,还应该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提高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关注度,比如通过广播、校报、网络宣传、讲座等形式,营造出工程伦理意识的积极文化氛围[8];另一方面,教学内容需要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变革,要能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学校可以增加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立,要多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将伦理问题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工程实践等学习课程中,逐步从理论灌输转向案例教学方式,从而通过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试验模拟案例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工程伦理的思考,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探讨和研究。这样才能培养出技术、思维均比较成熟的工程师。
4.推动学科交叉,创新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工程伦理教育方法的创新,学科交叉就是工程伦理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顺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大背景,已经成为当代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前文已多次提到工程伦理是融合了多学科的应用性学科,显然工程伦理教育就需要工程学科与非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工程师在一项工程的各个阶段中,需要掌握多门学科知识,包括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学科知识,工程结构设计、结构力学、工程造价等工程学科知识,以及历史文化、民俗风俗、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人文学科知识。实际上,这三类学科知识密不可分,人文学科知识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原理和方法,可以为自然和工程学科提供正确有效的思想方法。[6]所以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就必须在工程伦理教育中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工程伦理教育的创新还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精髓,并将其有效运用到现代工程伦理教育活动中,同时,借鉴和吸收国外的资源和经验,将国外的教育方式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融合,以寻求一条最适宜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道路[9]。
[1]董小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3):73-77.
[2]张 莉.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与措施[J].河南教育(高教),2013(2):52-53.
[3]王 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5.
[4]朱高峰.面向21世纪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3-8.
[5]钟 旭.我国工程师伦理素质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15-16.
[6]李丽英.论工程伦理教育[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8:30-32,45.
[7]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9-41.
[8]伍接朝,谈传生.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及其实践体系建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0-142.
[9]张 勇,吕慈仙.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的创新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121-126.
(责任编辑 文 格)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China
WAN Xiang1, HUANG Si-qi2, PAN Jian-hong3
(1.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ResearchManagement,WUT,Wuhan430070,Hubei,China; 2.SchoolofMarxism,WUT,Wuhan430070,Hubei,China; 3.School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WUT,Wuhan430070,Hubei,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strengthening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for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s necessary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link for shaping high-quality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Owing to the fact tha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in our country has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i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for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Referring to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to improve the content and pattern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2017-12-23
万 翔(1982-),男,湖北省广水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管理研究; 黄思琦(1991-),女,河北省邯郸市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应用伦理学研究; 潘建红(1972-),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科技伦理与科技文化及教育学等研究。
G641;G642.3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4.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