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农历新年的脚步就慢慢近了。
过年,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抹杀的一个期待。每一年的春花开了,又谢了;夏云聚起,又飘过;秋雨落过,又被秋风覆盖;寒气带来飞雪,再又融化成檐水;当腊梅绽开浓香的蜡蕊,水仙花在窗台上葱绿一片,鸽哨声荡回懒洋洋的暖风时,就又要过年了。
年,是一种殷殷亲情累积凝注的仪式,因其累积的凝注,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年货就是这殷殷情意最具体的寄托。
从古至今,办年货都被叫做赶年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型商品交易会。逢年集的乡镇街道,人声嘈杂,各种小吃弥漫,香气怡人。人们鼓着腰包上街,给小孩大人添买新衣服后,又开始置办齐全的过年礼单。鸡、鸭、鱼、虾、瓜子、花生、水果及各樣时鲜蔬菜,各种香味调料,缺一不可。当然,挂历、台历、年画是必不可少的。
在过去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年,是难得吃上的一桌好菜肴,是试穿很久终于买到的新衣;是穿着过年的新衣,兜里还揣着鼓鼓的压岁钱。年,是劳累的驻足,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团聚的欢乐。
充满文化担当的年货,一年年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然而,从什么时候,你开始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呢?你开始发现,身边许多人家未必比平日多准备些什么,有的甚至举家出境游,根本不在家乡过年。即便需要准备,一般也不会事先囤积大量食品,反正从古早味的老字号到洋派风格的大卖场,你准备或不准备,他们总开在那里,不增不减,随时可以买到新鲜的食品食材,随时可以有各种统一流水线制成的标准品。
一年一年过来,年味儿却正在慢慢消散。
但我仍想念我们家记忆中的那些年货。那些年货,折射出千家万户在过年中美好的情愫,道出中国人内心的真情:对家的归依,对亲人的思念,对情感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