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推动私募基金蓬勃发展,但也面临未来发展走向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私募基金的发展历史,并简明扼要分析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最后浅析了私募基金的发展趋势,以期在基金业协会的正確监管下,实现长期稳健发展,脱虚入实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
【关键词】浅析 私募基金 发展趋势
一、私募基金的发展历史
私募基金是指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体募集投向特定金融领域的基金,包括证券投资私募基金、股权投资私募基金、创业投资私募基金及其他非标类投资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起源于美国,雏形即为19世纪末私人银行家通过律师和会计师的安排将资金投资于石油、钢铁、铁路等风险较大的新兴产业。私募基金在中国则产生于证券市场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有着和国外不同的发展经历。
(一)萌芽阶段
1993~1995年,中国证券市场逐步兴起,证券投资私募基金即处于发展的萌芽状态。期间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也走向承销业务,证券公司开始代理大客户资金的委托交易,并形成与客户之间不规范的信托关系。
(二)形成阶段
1996~1998年,即证券投资私募基金的形成阶段。在此阶段,上市公司会将从股市募集来的闲散资金委托给证券公司进行投资,民间更是以委托理财的名义兴起了很多投资公司、顾问公司、咨询服务公司,他们也积极参与设立和运作私募基金,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并持续发展。
(三)发展阶段
1999~2000年,证券投资私募基金进入发展阶段。证监会批准综合类券商可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大量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投向更高收益的证券市场,私募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则迅速增长。同时,私募基金也出现操纵股价等违规行为。
(四)调整阶段
2001年至今,证券投资私募基金进入分化调整阶段。通过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私募基金经过市场洗礼后逐步走向规范发展之路。随着政策层面对投资的宽松,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子公司、证券资管公司陆续允许有限度的开展私募基金业务。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沉淀,私募基金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为应对证券市场开放后国外基金的冲击,中国证券市场必须依靠市场化手段优化机构投资者,培育更有竞争力的私募基金。积极扶持并正视中国私募积极的发展,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导性制度变迁的相结合,再辅以法律框架加以规范,直接加快了中国私募基金机构投资者的快速成长,也加速了私募基金法制化监管和规范制度出台的步伐。
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法》,首次将非公开募集基金(私募基金)纳入了调整范围,这也意味着证券投资私募基金获得合法地位。
二、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
私募基金行业进入蓬勃发展周期,行业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得到很大提升。截止2016年12月27日,在中国证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18011家,已经备案并正在运行的私募基金有53919只,认缴规模,认缴规模8.85万亿元,实缴规模7.78万亿元,从业人员约36万人。私募基金行业依然面临形势复杂的挑战,也肩负“脱虚入实”振兴实体经济的重任。私募基金行业的整体实力已经显著提升,不管是商业模式、行业监管、业务规则还是自律规则、人才培养、内部管理人等方面都在不断健全,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
(一)自律管理能力逐步加强
随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监管力度的加强,私募基金行业的自律管理也逐步加强,整体行业的隐形门槛不断提高。相较于之前第一步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产品备案手续,私募基金管理人需要在完成登记备案手续后切实履行产品备案、按合同规定向委托方披露信息及向协会更新月度、季度、年度重大事项信息,同时配合基金业协会做好主动自律管理工作。私募基金的门槛也随着运营的规模不断递增,从募集成本、运营成本、合作成本(银行、券商、律师事务所等)到合规成本及规模成本等,都无形加大了私募基金运作的难度,也拉开了私募基金行业内的差距。私募基金自律管理从局部逐步扩大到全局,也更严格考验自身专业管理能力,随着私募基金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自律管理能力也会趋于稳步加强。
(二)持续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
中国证监会指导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致力于搭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以诚实守信为基础,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符合私募基金发展规律”的自律管理规则体系,也指引着私募基金行业从“野蛮生长”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成立以来,已经发布了从内部控制、登记备案、信息披露到基金合同、风险监控、募集行为管理等一系列的自律规则,持续加强制度化建设。同时,基金业协会也需要规范完善外围包括托管、外包、投资顾问等领域的发展,不断加强其从业人员在内的自律风险管理规范。私募基金行业从粗放式“野蛮生长”逐步转入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持续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的规范发展之路。
(三)行业初具规模并发挥独特作用
私募基金行业的管理规模已经超过7万亿元,形成中等金融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也承担起独特的作用,社会地位初步确立。私募基金不同于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已经被投融双方确认为目前最直接有效且灵活的运作形式。从投资者角度来看,私募基金优化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布局,为不同风险偏好层次的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丰富了产品种类。从融资者角度看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中小微公司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也成为众多创新创业中小微公司的主要直接融资渠道,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型中小微公司的发展,更为推动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及供给侧改革等经济战略做出积极贡献。从国家战略看,私募基金已经得到各级政府从产业基金、创业基金、对冲基金等形式的大力支持,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已经产生深远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行业地位逐步稳固。
(四)竞争激烈加剧两级分化
截止2016年12月27日,私募基金管理人有18011家,竞争分化程度非常激烈。从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资金规模集中度来看,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100亿元以上資金管理规模的基金管理人数量由45家增加至148家,增长比率为229%;50~100亿元资金管理规模的基金管理人数量由58家增加至168家,增长比率190%。形成明显对比的是,1亿元以下资金管理规模的基金管理人数量有12608家,占比为70%,而资金管理规模50亿元以上的基金管理人数量只有316家,占比仅仅为1.75%。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步入“L”型走势,资产荒带来的资产压力越来越大,不单单是收益率的持续下滑,基金管理人已经在实力、业绩和品牌等方面面临良性竞争,正式踏入存量淘汰的格局。行业巨头也将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做到强者恒强,更有资质进入信托、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白名单”。
(五)问题暴露正重塑秩序
不管是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数量还是私募基金的总量,都已经处于金融生态的量级,由此也暴露出快速扩充发展后问题。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伴随着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事民间借贷、担保及P2P等非私募基金业务,更有从事非法集资、超额募集、虚构标的等违法违规行为,不但违背其基金管理人的职责且对投资人的利益造成损害,还影响私募基金行业的口碑。相较于亟需整顿的P2P行业,私募基金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认识到良性发展才是整个私募基金行业的根基,基金业协会严格的规范清理也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纵观大资产管理行业,私募基金也才起步不久,整体发展空间还有待拓展,需要从始至终走上合法合规之路,更需要以整体行业的长远利益为重,杜绝短视求快求量的野路子。在整体行业的规范发展中,会面临内部洗牌和存量淘汰,尽管会有阵痛,但重塑秩序之路依然需要坚持不懈。
三、私募基金的发展趋势
中国私募基金从2003年开始起步,2013年才获得合法地位,2016年私募基金的发展势头正盛,从民间代理操盘到上百亿基金,中国私募基金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十个年头,也振兴了证券、股权、创业及非标四大类私募基金。但从全球及国内同类资产板块来看,私募基金依然占比偏小,2016年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为7.8万亿人民币,美国和英国传统对冲基金2016年规模就达到2.96万亿美元,私募占GDP的比例更是达到了16%和12%,中国信托的资产管理总量2016年也达18.2万亿人民币。私募基金的体量也侧面反映金融的灵活度,管理人的专业程度更能看出国家金融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私募基金的发展处于历史转折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待它的发展趋势。
(一)精益专注且规模适中为主
私募基金经过近13年的快速发展,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经登记有近2万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也参差不齐,但主流的规模都适中。私募基金后期将面临行业内外的双重竞争,需要更多倾注于专业和专注。基金业协会也提出“坚守私募原则,不得变相公募;坚持诚信守法,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坚持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三条底线原则,引领行业走专业化道路。对于私募基金管理人而言,应该聚焦投资主业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投资领域上精耕细作而不贪多求全,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充规模后留下隐患。私募基金应该将投研、风控、运营、合规和销售规模进行匹配,没有风控做支撑的规模终将如“过眼烟云”般消散。精益稳健、规模适中的匠人精神应该是私募基金的发展主流。
(二)坚守宽进严管的自律原则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将坚持“扶优限劣”的自律管理主原则,优化私募基金行业生态,促进行业创新发展和自律规范。自2013年基金业协会自开展登记备案工作以来,已经注销了1.1万多家无资产管理规模的空壳私募基金公司,占到登记总量高峰期的40%,可见已经将事前登记备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事中的监测监控和事后的自律管理,真正落实“宽进严管”的自律原则。后期,基金业协会将逐步形成“前端登记备案、中端自律规范运作、后端自律处罚”的全过程自律管理,落实完善的合同指引和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真正执行自律处罚,将登记后未达到展业要求的私募基金公司进行注销。基金业协会后续也会突出工作重点,实行“服务一批、扶持一批、规范一批、打击一批”的分类监管措施,做到培育优质私募基金公司的同时也提升行业水准,切实运转好“扶优限劣”的内部生态机制。
(三)多元化机构资金渐成主力
私募基金从委托交易起步,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整合提升,到2015年依然以散户和自有资金为主,机构资金依然零星可见。但2016年资金的主力已经有所转变,信托、银行、保险等机构资金开始青睐私募基金。自2014年开始的资产荒依然在延续,这也是以银行委外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向外配置意愿强劲的原因,逐步形成机构资金转投私募基金的局面。当然,目前能获得机构资金青睐的依然是常年风格稳健、业绩良好、风控完备的私募基金,他们也是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对于私募基金公司而言,如何吸引机构资金成为业内探讨的焦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稳健投资基因外,还需要投资理念的解放,私募基金需要融合到全产业链中。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已经成就了灵活的投资土壤,机构资金也渐渐多元化成为后期投资的主力。
(四)坚持长期稳健的价值回报
私募基金自2013年合法合规发展到2016年也才三个年头,追求短期的投机回报不是私募基金的发展策略,长期稳健的价值回报才是私募基金行业的生存基础。私募基金公司需要对投资人进行利益保护,深入了解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并进行风险揭示,敢于拒绝高风险利润的诱惑并有理性的担当。对于还不成熟的市场,更不能鼓励客户从事高风险投资,需要培育稳健的投资文化,引领私募基金行业正规有序发展。私募基金公司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业绩的压力考验,是否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业绩是需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的,任何投机性的心态都将损害投资人的利益和断送私募基金公司的前景。长期稳健的价值回报更关键的是长期坚持,投资是马拉松长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才能验证投资价值,也才能赢得市场信誉和客户口碑,成为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投资哲理。
(五)积极加入国企混改
“十三五”规划指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作为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在激发国企活力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更广的探索空间。2014年起股权投资私募基金开始正式启动,私募巨头逐步参与到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也基金探索国企混改的各种途径,实现改革的最大社会效应。如2014年,弘毅以擅长运作国企改革项目而赛先以17.93亿元人民币入股上海城投(占10%股份)。后续有中金、复星、国开金融、渤海产投、RRJManagement等国内外私募基金巨头参与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混改,投资金额达到400亿元人民币;还有高盛、复星、华平及中金等私募基金参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混改,投资额为130亿元人民币。2016年,股权投资私募基金更是风起云涌,发行的国企混改私募基金层出不穷,参与国企混改的热情持续高涨。从国家层面来看,也为非公有制私募基金参与国企改革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助力经济结构转型。
(六)脱虚入实服务于实体经济
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需要和中国经济发展协同并进,随着国家十三五規划对金融脱虚入实政策的逐步落实,私募基金需要根植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传统行业。私募基金的灵活性在于快速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能及时满足中国经济的真实需求,更能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切实把支持核心制造业作为首要职责,实现价值回报同步振兴实体经济。国家推动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需要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的积极支持,统一投资价值和社会价值,避免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也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成为发展主力,私募基金需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逐步发展成为大资产管理框架内的中流砥柱,也顺应经济新常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七)人民币基金方兴未艾
中国的私募基金发展也是人民币投资兴起的载体,随着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深入世界各地。随着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对外开放,特别是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海外对人民币的投资需求越发强烈。私募基金以人民币基金为主导,吸引着众多海外投资者的申购,也为人民币基金在证券、债券、股权市场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更多资金。中国沪深两市的总体市值约为8万亿美元,越来越吸引海外投资者参与中国这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中国的债券市场规模是美国13万亿美元的一半,但每月的投资量呈大幅度增加,而海外投资者占据了20%的增量。中国的大宗商品尤以化工、黑色系成交量全球第一而成为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商品交易市场,人民币对冲对冲基金是名副其实的主导私募基金。由此看出,中国私募基金以证券、债券、商品为标的的人民币基金已经赢得全球投资者的持续参与,也将推动人民币私募基金真正走向全球化。
(八)更趋于多样化和国际化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从传统的证券价差基础已经发展到债券策略、管理期货、普通股票策略、宏观对冲、定向增发、市场中性、组合基金、套利策略、纯主动管理、量化对冲等多元化基金策略。随着国内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对冲工具的陆续研发和投入使用,私募基金的发展已经国际化,并形成全球资产标的的快速配置。随着私募基金法律法规的日渐完善,配合中国资本市场全球化及国家持续开放的大背景,私募基金国际化发展趋势已经形成。目前已经有私募基金公司通过在香港申请资管牌照向海外投资、在开曼群岛注册基金进行量化投资、发行海外基金投资港股和中概股、通过国内募集以QDII形式投向外海商品衍生工具、通过华尔街复杂的量化模型投资美股、通过程序化交易投资全球商品期权、以量化对冲策略投资海外个股期权等,已经出海的有淡水泉投资、景林资产、赤子之心投资、千合资本、源乐晟资产、鼎锋资产、重阳投资、富善投资、神州牧基金、望正资本等等私募基金机构,这对于私募基金行业而言,既是机遇挑战,更提供了多样化国际化的施展平台,推动私募基金实现全球化资源配置。
私募基金的发展趋势从宏观角度看是切合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并深入国际化,微观看则是坚守风控底线秉持长期价值投资。私募基金不单单只是通过组合投资为投资人创造价值,更要坚持履行契约精神,持有敬畏之心为投资人利益服务,最终打造百年品牌。私募基金虽然具有本身的内在规律,也有纷繁复杂的市场形态,但这些年的风险事件依然历历在目,需要从本原的真实价值投资出发,恪守严苛风控为第一原则,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最大化发挥行业价值才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黎琦.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J].河南科技,2014
[4]孙杰.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现状浅析[D].河北:河北联合大学,2015.
[5]陈政序.我国私募基金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D].江苏:江苏大学,2016.
[6]王园园.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现状与前景[J].经济金融观察,2016.
基金项目:2016年私募基金发展趋势课题,项目号JFZG001号。
作者简介:官志和(1984-),男,汉族,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硕士,江西鹰潭人,就职于上海嘉阜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职务:总经理,职称:国家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