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英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滞后性。本文基于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先导视角,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和业态结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商贸流通 先导作用 业态结构 市场经济
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是最稳定、最持续的增長因素,在需求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后,经济增长模式逐步由资源引导型向需求引导型转变,在以需求为中心的经济形态下进一步带动了行业的异质化和市场的细分。终端消费需求的多元化通过商贸流通业向供应链上游产业进行传导,进一步推动产业资源的整合和经济结构的转变。随着消费需求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与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紧密相连的商贸流通业也逐步成为推动产业链平衡发展、实现区域市场有效沟通的先导产业。尤其是近些年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先导性和基础性功能,电子商务通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不断向各级市场延伸,推动关联产业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区域大市场体系的形成。但是“重生产、轻市场、重投资、轻消费”的发展模式和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大而不强且业态结构滞后,致使其基础性和先导性功能受到制约,加之受到企业组织化程度和城市空间限制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积极推动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机制,创新发挥商贸流通业的供应链整合作用,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商贸流通业对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推动制造业升级和促进大市场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市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了消费群体的主导地位,围绕消费需求所构建起的生产体系、营销体系以及流通体系,均通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商贸流通业必将占据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一)对经济的先导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型经济成为主导型经济,经济新常态下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经济结构,加重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由粗放式经济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以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新局面。在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后,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在于内需的扩大,商贸流通业已经超越制造业成为了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力。根据统计显示,2013年第三产业占总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占比达到46.6%,2015年上半年达到49.5%。其中商贸流通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5.8%,在服务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司增绰,2013)。从行业性质来看,商贸流通业具有高度关联性,在产业布局的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整合作用,同时具有高度的就业吸纳能力,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水平的高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了就业水平,扩大了国内消费需求,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市场空间,未来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的主导作用将越来越强。
(二)对生产的先导作用
商贸流通业作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体流程中占有先导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构建的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消费群体的需求也愈加多元化,市场细分是大势所趋。日趋开放的市场环境,促使企业不断提升精准营销的能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进行组织生产和行业细分,以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市场需求通过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向上游生产企业传导,商贸流通企业成为了整条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控制了整个营销网络而具有市场渠道优势。上游生产企业通过商贸流通企业的市场流通渠道向销售终端群体进行扩散,不断地构建商业网点,以提高市场覆盖面积。与此同时,商贸流通业通过供应链不断地向上延伸,对上游生产制造领域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即通过成本价格获得价格优势,与下游终端零售商形成对接,在供求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稳定的供求连接,以保证整个交易渠道的畅通。这使得商贸流通业在整个供应链环节具有强大的先导优势。
(三)对消费的先导作用
经济新常态下商品市场对于消费的先导作用日趋明显,围绕商品市场所构建的多个专业市场是市场细分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平台广泛应用的前提下,终端消费市场对于产业链的引导功能不断强化,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结合,加速了统一的大市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交易成本的下降和交易效率的提高。批发零售业态不断发展,在技术和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极大地影响了终端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和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作为批发零售业新的业态模式,其信息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和扁平化的供应链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时信息化终端零售模式的推广促进了消费群体消费特征的转变,消费者不再单一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价值,消费需求更加趋于个性化和表达化。电子商务企业依托于大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市场细分和个性化消费,制定了一系列以客户为中心的精准营销策略,强化对于消费群体行为特征的引导。二是集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等功能的大型综合性专业市场、购物中心成为国内实体零售经济的主体。大型零售服务中心以多元化的服务形式加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不断整合产业资源,促进批发零售一体化的新业态模式出现。商贸流通业不仅促进终端零售业和批发业的业态整合和创新,同时一体化的批零商业模式的出现简化了流通层级,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通过商贸流通业与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
(四)对供应链的整合作用
作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商贸流通业与下游终端市场零售业和上游生产制造业的关系十分紧密。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商贸流通业的产业整合和先导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根本途径。从微笑价值曲线理论可以得知,整条供应链上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其附加价值空间较小,相对而言,流通服务和产品研发领域是利润空间较大且附加价值较高的环节。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推进产品研发,提高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水平的应用和整合先导功能,是提高企业利润和市场效率的根本路径。一方面,商贸流通业采取技术创新与生产领域协同发展,通过供应链的全面整合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例如:苏宁电器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与生产企业形成信息化对接,在配送、结算、运输、发货等一系列流程上均采用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中心进行统一调配和协同合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运输的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由于和终端消费市场紧密相连,对于终端消费需求以及市场动态较为敏感,在实际的流通过程中及时将信息反馈于上游生产企业,保证生产企业对于市场的动态把握和实时调整。尤其是基于个性化需求所构建的差异化营销体系和品牌意识,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关键。
我国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水平滞后
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整体处于大而不强状况,经过经济高速增长期的长足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业在行业水平和规模上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是与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态势相比仍旧滞后。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以及区域市场发展不平衡,仍是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组织方面来看,商贸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程度和市场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从市场方面来看,缺乏完整统一的市场体系,区域市场存在壁垒,城乡市场发展不协调;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流通产业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制造业,对于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对于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性功能受到制约。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形势有下行趋势,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软着陆的重要保障,商贸流通业是实现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整体策略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全面构建有效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激活区域市场配置功能,优化产业链结构,实现产业集聚和业态创新,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大市场体系的建立和行业异质化所带来的市场细分,是信息化技术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不断带动终端消费市场需求的转变,个性化、异质化的消费需求通过商贸流通业向上游生产领域传递,带来生产领域的细分。市场的细分要求商贸流通服务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到交易各方的服务领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服务,例如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市场管理等。经济新形势下对于商贸流通业的企业组织和信息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外资商贸企业在先进经营理念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势引导下,对于国内商贸流通业市场的冲击,致使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物流现代化水平低、组织管理落后等短板凸显。因此,提高我国商贸流通业信息化管理经营水平是市场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粗放式增长方式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由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商贸流通业规模扩展较快,增长方式粗放,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在配送运输及物流操作上仍旧以人工为主,运营成本较高,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商贸流通业产业先导性作用的发挥,无法适应快速增长的终端零售市场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粗放式的行业增长方式导致物流成本提升。根据《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占GDP比重18%,而美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仅为8.5%,印度为13%。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的物流总成本要高于处于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國家,物流成本的高低标志着物流效率的高低,成本越高所需要支撑物流效率的资金动力不足,不利于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一方面,由于物流行业门槛低,行业整体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高素质从业人员,创新技术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较大;另一方面,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道路运输成本较高,这些原因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成本控制。
二是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强。作为关联性强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商贸流通业具有极强的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能力,所需要的服务性、技术性人才占比较大,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发布的行业人员就业报告显示,2014年度商贸流通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为27%,缺乏实际的就业吸纳能力。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人力组织体系不完善,行业发展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高端技术性人才,导致行业整体待遇偏低,上升空间狭窄,行业固化人才外流。
(三)实体零售业竞争不足
零售业作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商贸流通业向上游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推力。终端零售业的发展水平决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基础,传统零售业占据我国零售行业的主要位置。但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崛起,对传统实体零售业造成很大的冲击,电子商务扁平化的供应链体系和信息化的经营模式,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覆盖面积,并依托于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消费群体的精准推广。虽然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传统实体零售仍然在我国零售市场占据较大的比重,因此传统实体零售企业的发展,对于商贸流通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但传统零售业业绩不断下滑的根本因素不仅仅源于电子商务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传统零售企业的业态结构落后,供应链体系复杂,导致交易成本高于电商,加之对于市场定位的偏差,导致传统实体零售业举步维艰。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全新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功能。我国商贸流通业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时,要尽快扭转大而不强的局面,提高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物流效率,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强化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
现代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一)加强业态创新
商贸业态创新是指商贸业积极发挥引导消费的作用,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于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进行引导,并向供应链上游延伸,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商贸流通业的利润空间。业态创新的内涵十分广泛,既包含了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经营模式上的创新。网络技术的革新为商贸流通业业态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给予商贸流通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电商企业而言,物流不仅是交易流程的一个环节,它更涉及到客户体验等营销层面,与传统实体销售模式相比,商贸流通业对于电商在生产领域和营销领域的影响更为显著。商贸流通业促进供应链的扁平化,将电商与终端消费群体的距离缩短,更加贴近市场,并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例如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近年来开始尝试进行线上线下的统一销售,以线上电商来提高市场的覆盖面积并加快流通效率,以线下销售来提高客户体验。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升级转型应该以线上线下一体化为主要方向,以新的组合模式寻找优化路径,例如电商与购物中心的组合销售等新的业态形式,以高效便捷的服务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模式创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进批发业态的模式创新。批发市场作为城市的基层商品集散中心,在出货量和出货效率上都要高于其它业态模式,批发业态的生产销售高度集中化,对于带动制造业打破城乡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大市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但批发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大型批发业中心多集中于城市地区,批发业要利用城市资源优势强化产业积聚效应,形成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和组织创新。尤其是要提高批发业的信息化管理组织水平,构建信息化、集群化的商品展示中心和营销渠道以及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从而加快集散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同时批发业要紧密联系农村市场,在农村地区构建大型的批发集散中心,与城市集散中心之间通过物流网络构成统一的市场体系。扩大商品下乡的范围,培养新的消费热点,拉动农村消费。二是零售业态创新要由价格战向异质化转变。随着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和市场的异质化转变,单纯依靠价格战获得市场份额已经严重压缩了零售业的利润空间。同质化的低价营销策略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细分市场,创新市场是零售业态未来发展的整体趋势(司增绰,2015)。创新市场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零售业的传统业态模式创新,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另一方面要丰富业态模式,以多元化的业态模式不断向农村市场和城市郊区延伸,提高覆盖面积。重点以连锁和集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中心模式为重点,大力开发农村地区市场,构建统一的经营模式,形成城乡双向流通的新格局。
(二)加强企业组织创新
商贸流通企业组织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化供应链管理,二是培育流通渠道和供应链组织的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商贸流通企业要不断完善商品制造产业链,紧密与市场对接,以消费需求为引导促进制造产业的升级和产品研发设计,同时利用信息化网络构建国内外有效的销售流通渠道,推进国内产品流通。我国商贸流通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拉动就业、稳定经济的中坚力量,应大力促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化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转变中小企业竞争力弱、专业人才缺乏的局面。加强大型的商贸流通企业在品牌价值、人才培养、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短板,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连锁经营的方式,構建大型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贸流通集团。
(三)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
第一,大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同时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组织管理模式落后。我国物流业连接着商贸流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高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实现城乡之间有效的双向流通体系和农村市场的开发,应加强农村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型的批发市场周边建设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对于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调配,加强物流各个环节的技术改造,例如全球定位系统、机械装卸和实时信号传输等技术的应用。以大型物流企业为核心,以中小物流企业为基础,构建完善统一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第二,完善物流业与制造业、零售业等相关产业之间的信息沟通网络,在行业之间建立统一的调配机制,以自动化、智能化、弹性化的管理中心为基础,打造高效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提高专业化人才的比重,建立统一的大数据管理库,针对供应链环节之间的往来信息,进行分条存档统一管理,以提高部门行业间的沟通效率。与企业组织优化的内部建设相比,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在体制和制度上为商贸流通业创造良好的整体环境。明确监管主体和行业规范,尤其是针对跨境物流业的经营和发展,必须在税收、检验等环节实施规范化管理,形成联动机制,防止政出多门。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多元化融资模式的发展,帮助商贸流通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等问题,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重新认识商贸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充分意识到商贸流通业在经济结构转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保持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未能达成一致,导致供应链底端向供应链上游生产领域的传导失效,极大地制约了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因此,在加强整个业态环境创新的基础上,要不断整合供应链产业组织资源,强化商贸流通环节的先导性作用,培养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进一步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童婧.产业先导视角下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发展[J].商业时代,2016(7)
2.陈玲.现代商贸业的产业先导作用及创新发展路径[J].城市问题,2010(10)
3.上创利.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
4.龚雪.产业融合背景下零售业演化与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5.白茹茹.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
6.司增绰.中国流通产业的关联效应与发展路径研究—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