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天军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商贸流通业发展领域经过不断摸索、进取,最终走出了一条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色的发展道路。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国内各产业部门相继转型发展,基本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到新常态经济背景环境。在这一发展时期,作为发挥国民经济先导性作用的商贸流通产业,也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但是,在高速发展之下也可以看出,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可能要面临到的问题和弊端。比如,现存的“城乡发展差异”、“区域差异”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等。究其根本在于市场流通,通过流通业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下物流业的发展及其运作经营模式的建设,已经无法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我国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代化商贸流通产业要求。本文基于现代物流与商贸流通现代化相关性的研究课题,重点探讨区域性商贸流通现代化发展战略,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就今后我国商贸流通现代化发展布局,针对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与演进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现代物流 商贸流通 区域性 长三角 发展战略 4PL
商贸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在传统商贸空间布局下,存在成本高、负担重、障碍因素多等诸多问题,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已经不再是商贸流通行业内部性问题。随着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以及与社会其它产业部门之间关联性日益紧密,许多层面的影响均混合在了一起,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成本高、负担重、效率低、障碍多等系列问题也成为了制约、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突出性难题。当然,这一问题虽然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效果并不显著,并且在许多领域的问题,由于方法、机制的缺失,导致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十三五”发展时期已经到来,在这一阶段,我国应当将问题重点提上日程,积极寻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新突破。
现阶段我国商贸流通经济环境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国内各产业部门相继转型发展,基本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到新常态经济环境,“新常态”是我国在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社会经济产物。关于“新常态”一词,是由习近平在2013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来的。这一经济概念的提出,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了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见的各类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在注重和防范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滑出底线的最好表述。“新常态”的含义,具体以“调结构、稳增长、促转型、扩消费”为基本特征。
新常态环境下,商贸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其发展水平的优劣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商贸流通经济的发展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性制约。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各产业部门结构的调整就凸显得相对比较复杂。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商业新常态与国民经济新常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相比较于2010年之前,在“十二五”发展期间,我国逐渐进入到“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当中,在该阶段,国家政府更加注重国内市场消费领域的发展,也更加地看重国内消费需求对于新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功用,而当下我国在该领域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国内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国家出台了《国务院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该文件中的重点内容明确提出了我国今后要重点建立并扩大基于流通产业消费需求的长效发展机制。
第四方物流—未来市场新的发展趋势
(一)概念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4PL),它是一个现代化的、先进的物流服务模式下的供应链集成商,具体包括公司内部和一切相关联的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资源、能力、技术等,对其进行优化整合,最终形成一套供应链解决方案。4PL是对3PL的延伸与发展,该理念最早是在1998年由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率先提出来的,它的出现及其推广与应用,使得包括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在内的所有企业物流规划、咨询、信息管理系统、产品服务与货物供应链管理活动,将其进行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最终为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以及物流业者提供一个整合性的物流体系框架,而在这个体系框架中,几乎囊括了金融、保险、物流、交通等多站式货物配送的安排管理控制模式。当下比较流行的第三方物流,它只是单纯地为企业市场经济行为提供单一式的物流服务,而第四方物流则是一套非常完备化、系统化的整合性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在这个信息管理平台当中,第四方物流既是物流系统的设计者,同时又是资源整合者。
(二)4PL商贸流通体系构建
以长三角地带所辐射到的周边农村地区,以大城市为中心,构建在城乡区域内的现代化商贸流通物流(4PL)新运作体系。选择一家或者多家合适(根据市场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身所需要的)的第三方物流是4PL的首要工作。表1的内容是基于3PL的職责,并根据企业物流服务需求所需要的要素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包括企业的仓储管理、车队管理、服务范围、订单履行、物流信息系统、物资配送速度。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换言之,当下首要解决的就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建设滞后的问题,尤其是在硬件投资和软件配置等网络体系建设领域。当然,这种问题也可以缩小为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滞后问题,或者是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滞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就无法及时地实现,在信息反馈层面,也会出现失真情况,如果整个流通市场内信息传递机制缺陷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与解决,那么市场本身调节的盲目性势必会进一步被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者以及农产品物流方式的选择,都会造成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就信息效率而言,4PL运用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包括在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信息集成等层面,都具备较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是传统农产品物流模式运作下所不具备的。
区域性商贸流通现代化发展战略实施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发达的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以及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现阶段相对经济发展程度最深入的三个经济区域。长三角地区具有临海沿江的巨大地理优势,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该区域范围内,不仅是我国商贸流通产业最为发达的市场区域,同时也是国内贸易市场的集散地和国际贸易的核心地带,再加上运输体系的完善成熟以及从上海等城市到达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运输航线,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最终让长三角经济地带成为新时期我国商贸流通物流的焦点地带,更是现代化产业模式成功的典范。
本文主要结合区域内商贸流通发展现状来分析,分为两方面内容,分别包括现代商贸流通业战略发展的优势、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劣势。具体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内三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上海、南京、杭州。
(一)优势分析
商业信息和电子商务优势。根据最新的一份统计报告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经济地区是我国最早建设商业信息网络的地区之一。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商业信息中心成立于 1992 年,其所经营和管理的业务范围涉及面也比较广,主营业务涉及商贸理论、产业规划、决策咨询服务、商贸统计分析、信息系统建设等多个领域。不断的业务拓展与技术创新,不只是关注上海本地的商业发展,对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长江沿岸经济地带、华东全区的商业发展领域都拥有业务拓展项目。也正是以上海商业信息中心为技术核心的现代信息基础的迅速发展,才使得长三角地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下的电子商务与其它地区比较更具亮点和优势。在2013年和2014年全国十大电子商务城市统计数据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其中上海、南京、杭州稳居十大电子商务城市行列(见表2)。
商业结构优势与商业物流优势。所谓商业结构优势,主要体现在长三角区域的商业对方开放程度比较高、比较深,或者说是比较早,总而言之,就是指该区域商贸产业对外开放比较主动。早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初,该地区就被作为试点区域,并不断引进了多个著名的全球性商业组织进入区域内,这对于以上海市为中心的整个长三角经济区域的商贸流通产业企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基于这种巨大的传统性质的优势,看到了当前长三角经济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成就。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区域内商贸流通企业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以长三角商贸流通区域内的外企为例,世界五百强前列的几家商贸流通企业,包括沃尔玛、家乐福在内,很早就进驻到该区域,在最初发展阶段,由于超实力跨国企业的入驻,它所带来的影响效果是利大于弊的,在这一时期,区域内的民族商贸流通企业,以这些超实力的大型跨国商贸流通企业为榜样,包括在经营技巧层面、先进管理制度层面、发展理念层面,都坚持以其作为标杆来时刻提醒着自己、约束着自己。在这种背景环境下,对于该区域内众多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超前的,尤其是在改革方面,相比较于全国其它商业地区,所进行的商业性改革都比较彻底、超前。因此,现阶段该地区逐步形成了以民族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商业业态,包括像苏宁、农工商、苏果、永辉等一批全国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在内,均采用连锁经营的策略方式。
(二)劣势分析
该区域商贸流通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视域下的长三角主要以江浙地区为主,随着各商贸市场资源的整合及产业结构优化,现在所指的长三角经济圈,实际上是泛长三角经济地区,包括周边所辐射区域内的山东、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地域上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虽然长三角地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相比较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乃至京津唐和珠三角地区,都存有较大的优势,包括市场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等;但是,在泛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模及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并不处在同一水平。根据这些差异,可以将该区域内各地区划分为三个阶梯:第一梯队是上海市;第二梯队是沿海四省,即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福建省;第三梯队则是我国内陆地区的安徽省和江西省。这种商贸流通发展上的差异,体现在多方面,包括区位优势、理念思想等。
长三角区域内各地区、各产业部门、行政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规划战略,区域内商贸流通企业横向联系不足。在当前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下,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打破传统区域与区位限制,从某种角度上来思考,现代商贸流通产业是一种双向互动流通模式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泛长三角地区发展现状的分析可知,区域内的发展差异与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差异性如出一撤。例如,以上海为第一梯队的商贸流通和第二、第三梯队之间的这种差异,完全可以上升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之间的差异,乃至城市与周边乡村之间的发展差异。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长三角区域内各商贸流通企业缺少一种横向化的比较联系,这一点可以等同于国內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商贸产业结构。
(三)发展战略
区域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以物流业作为辅助体系的中心切入点,同时还需要涵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建立商贸双向流通体系,包括以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一级市场与二、三级市场间的双向流通,以及各区域板块内城乡市场间的双向流通等。因此首先要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区域内各行政地区单位强化合作机制,进而实现长三角区域内商品市场之间一体化发展,包括商流一体化、物流一体化等。
基于差异平衡发展的背景,商贸双向流通体系的物流是整个商贸供应链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区域市场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基本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客户的实际市场需求以及对市场商品、服务、信息、产地、消费地、产品储存等多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控制。
商贸双向流通体系下的物流运输资源一体化。关于商贸双向流通体系构建下的物流运输资源一体化发展战略,坚持从物流运输干线规划、城市道路以及各乡镇公路网络布局等方面进行。物流交通运输属于硬性基础设施,只有不断地推进商贸市场在空间形态上的一体化,才能在“联结”前提下去构建高效的现代化物流运输综合交通体系。
商贸双向流通体系下的物流仓储、库存一体化发展战略。集约化发展、一体化管理,建立一种共享的仓储与库存,在这种区域市场贸易环境下,就可以大大地降低城乡商品库存量,强有力地保障了城乡两个区域市场均能取得库存协同效益,进而全面降低整个区域内商品的库存管理成本。
在信息流一体化战略发展与实施领域,各企业之间通过协作机制,将其分为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与处理等三个不同的环节过程,并且其在一体化战略理念的管理之下,信息的传播与流动具有极强的实效性。为了进一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开展与实施,需要按照以下环节步骤进行实施:基于商贸双向流通理论,在区域范围内建立能够覆盖整个商贸市场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强化对物流信息系统的监督、控制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在其中起到市场秩序规范以及指导性作用,完善双向市场之间的物流配送,全面实施互联网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
结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包括了涵盖海陆空三条运输线的交通网络体系,尤其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连接着各铁路、公路、航线,其区域辐射空间也是全国最大的,可全面覆盖我国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则是国民经济得以实现发展的先导性产业,本文认为这种先导性在当前阶段可以集中反映为一种用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包括在现代商贸活动领域、物流活动领域等,它可以将区域市场空间内各物流資源、流通潜力全面转化为产业增值的经营过程。本文重点选取了我国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就现代物流与商贸流通现代化的相关性,对长三角地区现代商贸物流发展及体系的建设进行简要探究。
综上所述,在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个区域经济内部,其区域中心城市市场地带基本都是该区域商品集散与加工的中心,主要表现为第一、第二产业占主要优势的产业结构,其中所涉及到的优势资源包括物流基本设施、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消费市场、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等。也就是说,以中心城市为发展核心,带动并辐射周边区域,充分发挥与利用发达的交通运输与物流信息优势,在这种非对称性结构中,城市在联合机制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逐步扮演起“中心地”与“增长极”的作用,以其来作为核心枢纽,进而将周边地域“极化”,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统一、开放发展型的商品流通整体。
参考文献:
1.杨毅,蒋海燕.论地方商贸流通现代化的推进策略[J].中国商贸,2011(24)
2.孟雷.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6)
3.汤国生,杨芳兰.平潭港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4)
4.李杨超.我国商品流通效率区域性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方法[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5.雍媛媛.徐州市区域性商贸物流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4(36)
6.汪鸣.城市商贸物流体系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11)
7.王德荣.充分发挥联盟的纽带和交流平台作用 加速推进区域商贸流通一体化进程[J].大陆桥视野,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