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龙
审视:课堂在“伪倾听”中偏离轨道
用心倾听,更多的是心灵的敞开与吸纳,静心聆听对方心中的声音,竖起心灵的耳朵才能抵达言辞不断延伸的世界。然而,曾几何时,这样的理想境界被慷慨激昂的陈词、滔滔不绝的交流、激情四射的表演所替代。于是,静悄悄的思考没有了,温文尔雅的讨论没有了,认真聆听的姿态消失了。如此课堂,缺少的是那份彼此倾听的安静,充斥的是屢见不鲜的“伪倾听”现象。
(一)拒绝倾听,漠视生命
课堂上,为了“节约时间”完成预定任务,教师总在潜意识中希望课堂一马平川。因此,常常有意无意地拒绝倾听学生的言说,或对其置之不理,或对其粗暴打断。
毋庸置疑,在老师一次次的“拒听”中,学生的求知欲被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泯灭了,教学也离学生的内心世界愈来愈远了。
(二)虚假倾听,形同摆设
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发言,有的教师虽摆出了倾听的姿态,实则心不在焉,没有真正倾听。一会儿目光游移,一会儿若有所思,抑或干脆在学生言说时干起自己的“私活”,或补写板书,或翻看教案……更有甚者,强势用自己的观点来考虑学生的言辞,片面倾听自己“需要”的声音,对其他声音充耳不闻。
这样的倾听,教师看似打开了一只耳朵,用来接纳学生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又从他另一只耳朵悄然流出,并未在其内心激起涟漪,也没使其态度和言行发生改变。
(三)错误倾听,绑架课堂
常看到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背道而驰时,立刻招来一番数落。如此倾听,老师连一只耳朵也未向学生打开,其倾听学生是假,倾听自我是真,他顾及的是自己下一步的预设如何演绎完美。这些教师内心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将课堂束缚成了一个容器,学生的言说只是陪衬与装饰。试问,如此错误倾听,会带给学生多大的心灵伤害?
探寻:于心灵倾听中造就润泽的课堂
倾听,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倾听里凝聚着无限的教育智慧,倾听里有开放的理念、民主的态度、尊重的姿态……学会倾听,造就润泽的课堂,是每位教师的追求。
(一)欣赏,让每个想法都获得倾吐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教学中,教师若能真正尊重学生,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走近学生,蹲下身来,真正在内心深处把其当作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引导者”的组织和引领作用,就能真正倾听到每个孩子的心声。
这是教学《灰椋鸟》(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自然段时出现的情景。
师:读完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当学生谈到环境的幽静、作者盼鸟归林的惊喜后,我正准备进入预设的下一个环节时,突然,一只小手举得特高……)
生:课文写灰椋鸟归来时用了一个“移”字,我觉得用得不好。难道灰椋鸟归林的速度慢得像蚂蚁一样“移动”吗?
师:哦?有道理,你觉得应该把“移”换成什么词语?
生:可以用“飞”……哦,用“赶”更好!
师:了不起!
(很多学生也微笑着表示赞同)
师: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移”字用得特好,不该改!
师:哦?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这时的灰椋鸟离作者还很远,我从“翘首遥望”“黑点”这几个词语体会到。既然很远,灰椋鸟哪怕飞得很快,我们也感觉像在“移动”。就像我们平时看天上的飞机,感觉它飞得很慢,像在头顶移动,其实它的速度比火车还要快好多倍呢!
师:太精彩了!你不光表达流畅,还能联系生活阐述,了不起!
生:我也同意。课文中这个“移”字用得真是绝!从这里我还体会到了作者想马上看到灰椋鸟的急切心情!灰椋鸟归林,速度一定很快。而作者还觉得它们飞得太慢了,可见当时他多么迫切地想马上看到这小精灵!
师:太棒了!我们感谢甲同学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和精彩!甲同学,你觉得大家的意见合理吗?(该生一个劲儿点头)
“倾听代表了对对方观点的关注、同情、同感与共鸣。”(佐藤学)面对这个看似普通的“移”字,也许作者、编者乃至教者都没注意到它的精妙之处,可因为一次真诚又带有欣赏的倾听,竟被学生演绎得如此精彩!
(二)接纳,让每种心声都获得应和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热情、言说的需求、学习的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倾听的姿态。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要把他们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敞开心怀来接纳,与他们产生共鸣,学生才会在课堂上舒展生命的活力。
这是我教学古诗《绝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时的情景。
当学生读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时,忽有一个男生吹了声口哨。此时,全班哗然。我微笑着请他来谈自己的看法。
他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在草堂看书,忽然听到一声清脆的鸣叫,情不自禁地望着窗外,只见两只黄鹂正停在柳树枝头欢快地歌唱……见此情景,诗人边学着叫了几声,边写下了这首诗。我学黄鹂吹口哨,是情不自禁的。”
说得多好,学得多投入!他的解读,不仅帮助大家理解了杜甫写诗的情景,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基础。全班学生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而此时,他明亮的眼睛正盯着我笑呢!
(三)融合,让每种言说都获得理解
倾听,需要思维与情感的双重投入。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努力进入学生心灵深处,去捕捉他们情感体验的细微变化,去判断他们知识能力的建构轨迹,并与学生的心弦产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的愉悦。
曾听一位老师执教《题西林壁》(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这两句诗就是说……就是那个……
(部分学生窃笑)
师:这名同学一定急于想表达自己的见解,一时激动又不知如何表达。让我们给他一点儿鼓勵吧!
(学生心领神会地鼓起了掌)
生:老师,我能请几个同学来配合我演示一下吗?
师:演示?好啊,谁愿意来配合这名同学演示?
(几名学生一起走上讲台)
生:“横看成岭”就是说这样——(几名同学在该生的指挥下排成一横排)
“侧成峰”就是这样——(几名同学又被要求排成一列纵队)
师:多有创意啊,你的演示真是太形象了。如果能联系表演谈谈诗句的意思就更棒了,能试试吗?
(在教师的点拨下,这名学生终于讲明了诗句的意思)
(四)互长,让每种认识都获得提升
佐藤学把倾听学生的发言比喻为“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教师如果能把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时,课堂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师:受到了主人的精心照料,小珍珠鸟对主人很信任,很亲近了。如果你是那只小珍珠鸟,想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生:“感谢主人”“想邀请朋友一起住这里”……
(此时课堂出现了不和谐之“音”)
一个男生说:“你可以放了我吗?我想回树林去,那儿才是我的家。”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很多孩子瞬间向他投去不屑、鄙夷的目光,而他已深深地埋下了头)
(倾听着他“出其不意”的声音,我意识到“每个学生的理解和心得都是无可替代的”。于是,我微笑着说:“同学们不要小看XX的发言,这里面可有着学问呢。那你觉得小珍珠鸟是喜欢回到树林,还是希望待在‘我的身边呢?”)
生:如果我是小珍珠鸟,我喜欢待在你身边,因为你对我是那样好,有温暖的巢,有绿蔓。
生:如果我是小珍珠鸟,我觉得应该与爸爸妈妈一起飞向蓝天,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比较幸福。
“倾听是一种智慧,它引领生命超越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的封闭;倾听是一种境界,它造就涵容万象、兼收并蓄的人生气度;倾听是一种思想,它涵摄着沉思默想、贯通物我的明达。”(佐藤学)秉承欣赏、接纳、共融、互长的倾听,可以让教育浸润每个学生的灵魂。学会倾听,教室里每个人的个性都会受到尊重;学会倾听,每个人的学习都会受到鼓励。大家身体放松,温和地、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彼此侧耳静听对方的轻言细语,心灵在沉静中成长,课堂在师生心灵契合的倾听中走向“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