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薇
【摘要】 天线是连接移动通信网络和客户终端的无线连接的中转器。天线作为能量转换的设备,担负着接收和转化电波的重要职责。在移动的通信中,信号的传输应用均需要天线来完成。由此可见,天线对于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常见天线的选择,同时根据其应用环境做出相应的探讨,提出了天线在移动通信网络应用安装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以期为天线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提出更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天线 移动通信网络 应用安装
前言: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有线系统和无线系统相结合,形成移动网络并与基站相连接,营造出交换转化的覆盖网络环境。天线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在于信号的接收和传输,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线网络接入输出架构。天线的运行效果和能力直接影响到移动通信网络的整体运行,若天线设置出现问题,将导致移动网络系统故障。根据不同的移动通信运行条件,天线的类型选择和运行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根据相应的运行环境选择天线安装设置类别。
一、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常见天线选择
现就如下三种常见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天线应用做出相应的分析。
1、机调天线。机调天线就是利用机械进行角度的调整移动线路的天线应用。在机调天线安装后,根据不同网络环境,依靠转换天线的不同位置实现天线角度的转换。在对天线角度调整的过程中,天线的水平方向图出现变形的几率较大,对方向性图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在机调天线的调整角度中,最佳角度为向下转换1度到5度。当机调天线下调到15度之后,天线的水平方向图形变化较大,对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影响较为严重。在检修中,如果调整机调天线角度位置需要闭合全部体系,禁忌在调整角度的同时进行检测。
2、电调天线。电调天线就是指利用电子改变倾斜角度的移动线路。利用共线阵天线振子的相位改变来进行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分量场的强度集合阵。通过天线方向场强度的变化来改善水平方向图的变化情况,在保障全部方向图在所覆盖的移动通信区域内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所占用的空间面积,有效提高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采用电调天线能有效减少呼损,排除干扰源。电调天线也可以针对垂直方向图进行修正,达到精确到0.1度的精细化调整,对移动通信网络实施及时的控制管理。
3、双极化天线。双极化天线利用的就是极化分集。其主要原理在于分集接收不同极化角度下的电磁波。双极化天线在节省天线架设数量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对于周边的安装条件要求也相对较低,在接收信号时效果更为清晰准确。与此同时,双极化天线的优势在于其不仅具备了电调天线的特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防干扰能力,有效提升了移动网络通信质量。而在双极化天线的施工中,其缩小的隔离度距离也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便利,在节约基建的基础上,使得整体布置设计更加合理,选址更为简单。
二、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天线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天线作为移动信号和基站的传输站,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保证天线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正确安装应用调整是确保无线网络信号质量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高效的解决移动系统中出现的接通率、阻塞率导致的运行问题,从而强化移动无线信号质量和传输效果。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天线安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天线铁塔的应用问题。在建设天线铁塔过程中要降低其对于天线水平方向性图的负面作用。天线与铁塔之间的距离应该不低于λ。第二,多重天线在同一铁塔上的安装應用问题。在多天线的安装问题上要注意减少不同类型天线的相互作用。其主要方法在于加大各种类型的天线之间的架设距离,设置一定距离的隔离度。第三,传统形式的垂直极化天线应用问题。在天线安装应用中有隔离度和相应的分集要求。通常情况下的天线水平间隔距离为4.5米左右,垂直距离则保持在0.5米范围。标准要求下,满足两种天线间的隔离度要求的垂直距离在0.3米或者是水平距离在1.5米左右。第四,框架安装方式下的天线架设。在没有铁塔的安装情况下的天线架设上,可以利用框架安装来进行垂直隔离。如果架设条件相对较差,无法达到垂直隔离要求,则运用抱杆方式,同时根据水平隔离度要求来做出架设。通常水平距离为3米左右。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天线的应用是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为移动通信网络的壮大和互通提供着重要的支撑和帮助作用。本文从移动通信网络中常见的三种天线应用分析,探讨了不同天线架设条件下需要注意的应用安装问题,对天线的应用安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中,天线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内容和形式也将愈加丰富多样化。
参 考 文 献
[1]李威. 天线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J]. 电信建设,2014,05:1-11.
[2]朱蕾. 微带阵列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D].安徽工程大学,2012.
[3]王彤. 智能天线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
[4]贾磊. 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校正算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5]赵刚. 直放站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及其干扰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