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研究所BUD
敏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對错,而是:“妈妈,看看我。”
今天和往常一样,我们和哥哥一起出门,坐上车准备出发去学校。
先生摸着方向盘突然急忙喊了一声,“Joshua,你刚乱放我的手机了吧,放哪去了?”哥哥乍一下愣住,然后急急忙忙回应道:“我没有,我没有拿。”哥哥抿着嘴,流露出惊讶又委屈的神情。
整个车厢的气氛突然凝固了。看着Joshua惊慌失措的表情,我心里默默地记下了这一幕。
小时候去亲戚家串门,和亲戚姐姐一起睡觉。醒后姐姐发现,她抽屉里的压岁钱不见了。她认定是我偷的,我很惊愕,完全不清楚什么状况,只能慌张地否认。
姐姐爆发的声音吸引了长辈,了解了情况后却怎么也没找到压岁钱。大家都开始劝我,要说真话,要做一个勇敢面对错误的孩子。接受不了冤枉的我,跑了出去,躲在巷口里大哭一场。
虽然我的事情最后真相大白,是姐姐把压岁钱放在抽屉里的书本里,大家在匆忙之中都没看到,但今天看着哥哥靠在座椅边委屈的表情,竟是如此相似。
孩子的表情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脱口而出、未经过自证的下定义,会伤害人。先生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吼孩子,但是孩子却接收到了言语中的怒气,就像“要说真话,要做一个勇敢面对错误的孩子”一样,亲戚看似开解实质上只能让我气愤难过。这些下定义都是指责,都是言语拳头。不管是无心还是好意,内里是让人无法忽视的压抑和为难:我不信任你。
严肃的表情、急促的语速、提高的声调,都是让孩子紧张的因素。随意的指责更是直接地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这点我们从小到大都经历过。我们或许曾经被指责胆小,或许曾经被指责霸道,或者被指责闯祸,成人自信满满,威严毕现,但是这种判断只会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我事后和先生沟通,先生感到难为情:“我本意并不是这样子想的,话说出那一刻我就后悔了。”
也许这样的时刻,你我都经历过,我们应该如何把伤害降到最小?
“爸爸你再仔细想一想放在哪里,哥哥我们也一起想一想可好?”
先生在指责的当下并没有看到孩子,他在前排摸着方向盘,孩子坐在后排安全座椅上。我们总有疏忽的时候,并不是在任何时刻都能及时、细心地看到孩子的表情。但如果其他旁观的亲人看到了孩子的细微表情,请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的身边。因为孩子的表情并不会骗人。
事情发生时,家长第一时间反应是常常去评定对与错,就像压岁钱事件一样,大部分家长都会采取“平息战事,天下大同”的心态来处理问题。然而,敏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对错,而是:“妈妈,看看我”。
我看到了Joshua的惊慌失措,接过话,平静地说:“Joshua没有拿手机,爸爸不记得手机放在哪里了。”孩子抬起眼睑看向我,我补充道:“爸爸你再仔细想一想手机在哪里,哥哥,我们也一起想一想可好?”
言语同样可以是一种拥抱和治愈,不需要用拔高三度的声音,而是清晰地复述。孩子第一时间感受到的不安、委屈、甚至害怕,都会通过言语的力量被看见,不管是直接的肢体语言,还是平静的语调和氛围,都很重要。
哥哥点点头,瞬间振奋了起来:“妈妈,我们帮爸爸一起想一想吧!”哥哥很开心自己得到了信任,开始努力地猜想手机到底在哪里。而先生最终发现,他把手机放在了自己的上衣兜里。先生的脸色带着腼腆,停了几秒钟转过头,看着哥哥说“Joshua,抱歉了,原来你早上递给我手机的时候,我随手把它放在上衣兜里,没有发现。谢谢你和我一起找手机。”
妥善的解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为自己的言行向孩子道歉。坦诚自己的疏忽,并且就事情本身向孩子告知原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在我看来,先生向哥哥的道歉并不完美,因为他并没有就他的行为本身向委屈和无辜的哥哥说对不起。
“Joshua,对不起,我不应该误会你”,这句话本身就是很难开口,更何况是情急之中?先生并没有意识到他的道歉并不是范本,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已经足够温暖了。
哥哥听到这句话,一字一句地重复起来:“嗯嗯,妈妈,原来是爸爸把手机藏在上衣兜里,自己忘记了。”哥哥很开心地重复不停:“妈妈,就是这样子的,太好了!”
我不会责怪先生在当下误会了孩子,也释怀了小时候长辈们的关心则乱。谁能保证教养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完美家长?不过是边学边成长而已。
我们要学习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在每一次说话的时候,请看着孩子的眼睛,看着孩子的表情,不管说了什么话,请及时地看到孩子的情绪。这个简单的步骤,可以避免自己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孩子。被看见,实际上是对同等姿态的呼吁;它代表着父母是否站在孩子的身边,以同等姿态与孩子面对事情。
我们要学习看到孩子的肢体语言。我的两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两岁,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尝试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他们的情绪,吸吮声、吱吱笑、咿呀声……我们要给孩子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建立我们的档案。当我们可以细致判断孩子的肢体语言背后的沟通意思的时候,才真正可以走进孩子的世界。
开心的肢体语言是孩子的绿灯档,表示安全、快乐和欢迎。焦虑或者当孩子反抗的时候是孩子的黄灯档,我们要警惕,也许我们接下来的言行和表现会影响到孩子的情感过渡状态。当孩子真的暴躁不安,我们内心也要建立起红灯信号,孩子需要我们为他去找到原因,找到突破口,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
Joshua在车上的隐忍和委屈是哪个档呢?在那一刻,我已经将其归类为黄灯档。
谁不想用心去照料自己的孩子呢?在找到方法和突破口之前,其实我们也都可以看看自己,自己的成长的过去是我们养育中最好的范本,家庭关系的相处永远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和宝宝之间也是逐步培养起默契和感性的过程。因此,不要担心有不安的突发,让我们时刻保持看见——看到了,孩子的不安就真的可以减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