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上完《背影》一课,师生均有些感动,课堂上甚至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我带着一点小得意,快步回到办公室。
“老师,《背影》好是好,就是有点假!”“就是。”随后跟来的两个“小不点”,一人发表观点,一人随声附和。此话“语惊四座”,我看他们一眼,发现并没有狡黠的目光和得意的神色,便按捺住心中的不快,专注地望着他们:“此话怎讲?愿闻其详。”我邀请他们坐下慢慢道来。
“父亲翻月台,这么危险的事情,还值得歌颂吗?”这个问题在意料之中,可以解释。“文末父亲写信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为何身体平安却说大去之期不远了?”这个问题倒也不算难,可以对付。“父亲明明说不去送儿子,为何还要去送儿子,这不是说话不算话吗?”“老师,儿子明明很讨厌父亲,为什么一会儿就流泪了?”他们倒是一脸真诚,没有丝毫戏谑的表情……
听着两个孩子的轮番轰炸,我陷入了沉思。我明白:我教了学生明白的,没有教学生不明白的。这是一个问题,需要彌补。
如何弥补?
《背影》于淡淡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有着动人心弦的力量。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歌颂父爱的宏大主题上,仅仅宣扬“教参”中的经典解读,没有充分考虑学情,就会有学生认为父亲“不够潇洒”,儿子流泪太过“矫情”……
整整一天,都在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在“山穷水尽”之时“柳暗花明”,夜阑人静之时我惊喜地发现:从不接受父爱到接受父爱,本文巧妙地运用“悖论”,鲜明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境与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什么是悖论?就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为什么运用“悖论”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在第二天的课堂中,我抛出前一天两个同学的问题,和学生一同对话、讨论。在讨论中明辨,在明辨中思考,我们发现:悖论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往往揭示了真实,特别适用于亲情类文章的构思。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本不必送我,且“我那年已二十岁”,并已说定“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按照推理就应当是茶房陪同儿子,但却依旧是自己去送儿子,此为“悖论”之一。在身体肥胖、年迈体衰之时,照理就不必去为儿子买橘子,但却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把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并反复叮咛一路小心,此为“悖论”之二。肥胖的父亲照理本不用去买橘子,他却偏偏要去;或者父亲不是胖子,而是很轻松地、很潇洒地把橘子买来了,我们也不会这样感动,但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自己的笨拙,越是忘了自己的不雅的姿态,就越是流露出自己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这就是“悖论”之三。
本文的情感转变也充满了“悖论”。第一,面对父亲那么多正面言语和行为,儿子都没有被感动,却被父亲并不优美的、笨拙的、没有诗意的背影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这种感动是不能让父亲发现的,因为自己对父亲有愧疚感。开头对父亲的感情的不理解、不珍惜,是无声的,父亲并没有觉察,故懊悔之情也不便提起。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父亲对于儿子情感的转折毫无感觉。儿子不领情也好,被感动也好,父亲都不在意。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是做完了自己认为该做的,就“心里很轻松”了。其动人之处,恰恰在于双方感情和行为的“错位”,这就是“悖论”,表现了一代又一代重复着的普遍人性。
如何捕捉并抒写“悖论”,表达真情?本文不施浓墨,不用重彩,特别是“买橘子”片段,运用白描手法将文中父子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文章充满了画面感与立体感,在平实中又见曲折,于细节中呈现温情,将情节推向高潮,这无疑是表达真实亲情的极佳范例。
我和学生得出结论:所谓“悖论”,就是用情感方式处理理性问题的方法,它“反常合道”:虽在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我们可以用三个步骤来归纳这种方法:背景,事情的缘由;条件,理性处理的方法,仿佛可预知结果;结果(情感处理),出乎意料,不按牌理出牌,不可思议。
如何利用“悖论”写作呢?这是重点。在讨论中我们认为:一是应当注重选材,选出已经完成的事情(虽困难重重,但已经完成)。二是需要进行构思,回忆阻碍事情发生的种种条件(选择最大的矛盾之处)。三是追求写作境界,需要将写作内容生活化、情境化和真实化,需要细腻描绘一个特写镜头,以便于事件的聚焦和情感的抒发。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又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故事,学生在聆听中表情起伏变化,颇为有趣,故事梗概如下:一学生考试不及格,分发试卷时,老师严肃地撂下一句话:“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该生一节课不知所措,下课后惶恐不安地来到办公室。“放学后,你再到我办公室来吧。”老师一见面就说道。该生惴惴不安地上完课,不知道老师会如何收拾他。好不容易等到放学,他磨磨蹭蹭地来到办公室,老师见面就说:“快坐下,让我给你补补课吧。”该生终于释然了。
我发现学生大体明白了,于是趁热打铁,我要求大家写一个感人的情节或片段,不需要长篇大论。在交上来的作文中,大都情感真挚,选材真实,表达真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附:学生作文
晚餐
◎邓婷惠
往窗外看时,天已经黑了,黑压压的,连路灯都像是在苟延喘息着。我无聊地坐在温暖的室内,百无聊赖地看着电视。
“咔嚓”,门开了,从外面透进凛冽的风。母亲走入门内,将纸袋放在了茶几上。只见她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看了一眼坐在沙发上的我:“里面有吃的,你先垫垫肚子。”声音有点沙哑,说完便匆匆走进厨房。
差不多六点了,她应该是刚下班。平时的她回来得会更晚,而今天却早一些回来。店里的生意忙,我很早就不奢求能有什么特别丰盛的晚餐。见她走进厨房,有些惊讶。
电视上光影匆匆拂掠,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着,客厅里也慢慢染上一层有食物香味的浓艳色彩,还隐隐传来压抑着的咳嗽声,我听得不够真切。
“哗啦”,厨房门打开的声音突然响起来,拖鞋的啪嗒声也变得清晰。“开饭啦!”母亲的呼声似乎也有一丝疲惫,唤起了有些沉沉欲睡的我。
定神时,已经不知不觉走到了餐桌前。丰盛的晚餐!回锅肉,我的最爱!母亲疲惫的双眸掩盖不了其中的血丝,看着有些发白的发丝,一阵心酸涌上心头。
围巾
◎蒋怡佳
冬日,路边的行道树都涂上了厚厚的保护漆,却还是忍不住哆嗦,抖落了一地的落叶。行人都翻出了家中的羽绒服,围上了厚厚的围巾,一步一步往前挪。
“今天,我一个同学穿着她妈妈给她织的毛衣来上学,她妈妈织的毛衣好好看哦!”我一边兴奋地赞叹着那件毛衣,一边羡慕着,心底滑过一丝失落。似是害怕母亲捕捉到这一束失落,我偷偷瞄了她一眼——仍是沉默地笑着,一边害怕我冷,给我围上了她带来的围巾。
在我印象中母亲是一个不爱手工制作的人。去年,她想刺一幅十字绣,至今也未完成。我不敢希望什么,羡慕之后仍旧回到现实。
回到家中,我来到父母的卧室,躺在床上,想要看会电视,一转头,瞥见床头柜上放着一团毛线和一堆图纸。
拿起毛线,我的手不禁哆嗦——那不是我脖子上围的围巾用的毛线吗?
脑海中,不禁滑过一夜夜,母亲熬夜舍弃电视剧替我织围巾的场景。也许失败了许多次,但为了完成愿望,她还是努力地织成了。
眼泪滑落,我开心地吻着这围巾。
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