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坪中学校 魏 红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常规课堂教学都没有进入“互联网+”,这是因为,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入“互联网+”的环境,能够充分应用各类技术资源,并且学生学习活动的大数据采集和反馈给教师,其前提是: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信息终端,并且个性化的使用自己的设备。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自己的设备,学生禁止学生自带设备进入课堂。那么这是给予了信息技术课堂的一次机会。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学生面前的智能终端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反馈信息,也改革教师的评价方式。因此,“互联网+”教育首先从信息技术课堂开始。
首先是学科思想的转变。我们的学科是要培养幸福的人。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的目的是把技术传授给学生,有的时候甚至不能做到“授人以渔”,浅化的课堂教育的目的,因此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也不能完全体会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培养幸福的人,从科学智慧课程的角度来讲,我们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团队学习与创造能力。根据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得历史经验,未来的“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其核心目的必定是围绕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之后是学科课程的转变。我们的总体思路是认真研究《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将这些重难点与实际社会发展相结合,开启“互联网+教育”与“创客教育”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我们做出了以下分析和尝试:在初中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基于信息加工的问题解决能力趋于稳定。并且数字化学习能力有了显著地提高,已经具备了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开展较为复杂的信息化学习活动,但是信息环境下的自控能力较弱;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趋于成熟,职业偏好已经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关键。
“互联网+”时代是个会将梦想变成现在现实的惊喜时代。对教育而言,原本教育中的个人只是一座座各自固守着封闭资源的“信息孤岛”,“互联网+”在无形中构建起一座座互通的桥梁,不处于不同角色,不同层次,不同空间的个体“网”进同一个圈子,筑就这个时
代的“资源大陆”。
1.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
在新的形势和变化面前,我们必须有责任感和紧迫感,与时俱进的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术,强化能力建设,推进新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的变革。近年来,我校教师紧跟科技革命的脚步,无论是台式电脑到笔记本再到电子书包的变化,还是从幕布投影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再到多媒体互动一体机的教师端,单是教育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就足以见证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2.教学实践,要有颠覆传统的思维
教学思维决定了学生活动的方式。创新型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互联网思维,便逐渐演变成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传递给学生。
互联网具有广阔的开放空间,教学资源的选取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也再不局限于教师。例如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提前预习的博客平台,英语平台等等,学生通过平台和资源随时学习,让学习再也不是从走进教室的一刻开始,更不是在走出教室的那刻结束。
互联网有很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分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教室“教什么”完全由学生“学什么”来决定。例如课前教师利用教学平台面向学生、教师发布活动,互动留言。平台自动分析数据,给予教师反馈。
3.师生互动新空间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教师要利用这点突破时空限制,开辟教育互动的新空间,把家长、学生、教师拉入同一个圈子里,让学生
成为圈子的中心。例如教师开通班级的微信群、QQ 空间、云平台等多渠道沟通交流方式,提
高学生参与度,关注度,借助互联网满足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基于个性化的评价。
1.把技术转化为内在的素养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如雨后春笋,学习者不能一味以奔跑的速度来追赶新技术,培养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新技术才是教育的根本。技术只是认知的工具,例如面对“想要外出旅行不跟团不求人该怎么办?”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应该是在第一时间给出自己答案——百度搜索攻略、网上订票、手机订酒店……当信息素养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们的生活方式自然随之发生变化。
2.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新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学习不能只靠听讲、作业、考试一系列重复劳动来实现。自主学习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全面考量。首先是要具备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应当能够给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尝试解决问题。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其次要具备沟通协作能力。小组合作就是基于小组内部成员的沟通、人际关系与协作来完成的。然而沟通与交流可以交给互联网,网络中的沟通协作也是学生必须逐渐掌握的。最后要具备汇报展讲的能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更大的舞台去展示自己,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推销自己,勇敢的表达自己,例如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做自我介绍等等。在展讲的过程中开拓学生思维,提出观点,激发思维的碰撞。
幸福教育作为以学生的终身幸福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幸福教育渗透于一切教育要素之中,课程、教师、学生、活动等,无一不包括幸福教育的因素在内。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幸福教育,力求实现幸福教育与各门学科教学的完美融合。而信息素养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信息文化,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课程整合的桥梁。学科课程整合需要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因此,延伸幸福,我们需要做的还有课程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