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辛侯庄小学 董钊君
教育是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学校是培养人的基地。时代的急剧变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深化改革,产品的日新月异,正在向教育发出了新的挑战。科技发展之快,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信息量、知识量与日剧增,使人们无法按常规吸收知识,书本知识的不断退化,又使人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迅速失去实用价值。这就给我们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今天,很多新职业的兴起和一些旧职业的更新、转化或消失,使社会职业的分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变更,学生面临着所学专业与所就业的职业不相符或不完全相符的矛盾矛盾已成为现实;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的变更,岗位的调整等也成为必然。如何应过这一挑战,适应多种变化,重点在于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模式上。然而,任何固定专人的人才规格和模式都是难以适应这种需要的。只有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从提高人才质量出发,强化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才是理想的出路。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强化学生适应能力培养上,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知识是智慧的基调。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是人才顺利进行活动的能量贮备,也是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然而,我们面对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浩瀚如海的信息和知识,即使是最聪明的,记忆力最好的头脑也容纳不下如此之多,而且还在“加强”的信息和知识,即使能够容纳,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理解和消化。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必须抓住那些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为众多的知识量的基础理论为根本的。现代化知识、技术虽然多,且表现形式又千变万化。但是,它们都是由基础科学而来的。这同大自然的许多物质现象一样,五光十色洁出自于红、黄、蓝三原色的配合;音乐中的喜怒哀乐不同的曲律,均出自于七个音符的组合;性能各异的化学物质超不出周期表中的元素;计算频繁的数学难题、离不开加减乘除。要适应专业的变化,重要的是要抓住派生专业的基础理论,抓住了这一根本,就能适应不同变化的需要。也就是说,当前科技前沿的变化,虽然是日新月异,但它的基础部分却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夯实基础,改革和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一步。只要有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抓住这个“万变中的不变”,就可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专业技术是必要的,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因为它符合教育工业化的经济化原则,也符合按需实教的适应性原则,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对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大益处。无本之木不成为其木,无木之本也不成为材。要让学生学有成就,成为建设人才,没有主攻方向不行,要适应社会需要,无一技之长也是不行的。因此,要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还要掌握专业技能。学好专业技能,又能巩固和加强基础理论。因为一切专业技术都是在特定条件下,运用科学原则,解决一类问题的。实现一个目标的手段、方法、途径和技巧,它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专业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不可能让学生掌握一个专业的全部知识,也不可能让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全部照套照搬。要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看做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因此,不必面面俱到,只需精选其典型进行学习、分析、剖析,掌握其理、规则,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有了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所以,“活”是专业技术知识教学的核心。以“活”来适应条件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精华所在。
要培养适应能力强的“一专多能”的建设人才,既要有主攻方向,又要有相关知识,知识面广不仅有利于适应能力的培养,而且对智能的开发也是极为重要的。判断准确的前提是掌握一定的资料,创造性想象的基础是表象储备的丰富。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不学其详。要把握其要害,这就是要掌握知识的骨架。选修课的内容要配套,不能让学生任意去学,应有指导有目的有意识地开设选修课,做到系列配套,以便形成多种新的技能。按照骨架体系扩充知识面,可把零星的知识像“羊肉串”一样,黏附在骨架上。这样,既容易记忆、不易遗忘,且利于综合,移植、灵活运用,更好的提高适应能力。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要交给学生方法,以便更好的提高适应能力。许多划时代的科学成就的取,都是从方法上取的。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展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达尔文用比较的方法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牛顿运用归纳法和数学方法发明了万有引力的定律;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是从“理想实验”方法突破的,一个工程技术人员需要掌握的方法是很多的,但就适应能力而言,最基本的有二:一是如何不断扩充、吸收前人和旁人知识的方法。掌握了它,就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使自己不断扩充与更新知识。这是使自己适应时代前进步伐不可缺少的法;二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是为开创工作新局面,不断改革创新的方法。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承上启下,继承和创新相接连的方法结构。它既是提高适应能力的“法宝”,也是攀登科技高峰的“云梯”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激发学生对方法的重视。同时要不断的向学生传播各种方法。注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索,如何创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夯实基础,又要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既要变换问题的形成、角度;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去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寻找“变”的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灵活随机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上述四点是基本方法,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便使学生提高适应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向素质教育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