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北江中学 刘水连
“技术引领创新”“技术推动进步”“技术促成发展”是进步、发展、创新又推进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实现从辅助、整合到融合的三个飞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优的发展,势必向特进军,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拖延、应付,而是接受、应对和创新。
绝大多数论文在提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时有致性的表达,那就是用之预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材料,在具体做法上无非播放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或搜集资料,而学生只是一味地接收或接受,或者教师大包大揽,或者放任学生而为,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为之均大多只是照搬,无非是把网络当成资料库或把信息技术当成教具而已。绝无教学主客体间的交互作用或曰对话。如此,“所谓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不过是‘以录像代讲解、以录音代讲解、以屏显代板书’而已。尽管这些教学设施和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可是在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只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而已。”所谓的预设情境,无非是利用声像手段吸引眼球,实施“机灌”,先入为主地把教师的体验、情感强加于学生头脑或心理中,并且是在文本接触之前。其结果是学生或进入了特定情境或流于声像的个人体验,而对于文本则弃之不顾,学生似乎在学习感受声像作品而非文字文本,语文也就被束之高阁了。所谓的激发兴趣无非用大量五颜六色的图片,甚至播放音乐,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活跃和调节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兴趣很高,但多是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本身感兴趣。其结果导致学生的兴趣点不是集中于语文学习内容本身,而是更多地集中在这些图片、音乐及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操作上,从而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内容。而所谓丰富材料则“无非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和掌握有关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而无论那个方面,学生都只是容器,而弊端明显,如学生本来要动一番脑筋来深入理解的疑难点用不着劳神费力了;本来要在脑海中驰聘、想象的画面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联想、想像无由调动也不必再存在了;本来要动手或以身体体验而获取的经验被屏幕上有趣的动画取代而学生也不能亲躬以致纸上得来终觉浅了;本来要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讨论或人机之间的“对话”来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学生对资料或材料的全盘接收与接受甚至是老师的权威“灌”给了……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本该“拿来”的全是“送来”“抛给”了。无形中,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被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合作、探究的乐趣给剥夺了,独立而深入思考的时间不知哪去了。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在意义建构中学会学习,要注重其独特体验,要构建平等的教学关系,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以纯语言性的对话活动为手段的教学方式,而是以主体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对话精神为原则的教学方式。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你问我答的言语交谈,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充分交谈的活动,课堂对话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充满爱心的双向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的关系。对话教学改变了师问生答的单向授受模式,代之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答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了主动发问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对话鼓励创新,鼓励与众不同,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中,又促进了新的创新。
因此,我们不难认定,对话是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由之路。也必然衍生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注意以下几点策略。
一是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求精神,使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学生唇枪舌剑的辩论提供保证。为此,预设情境应改为创造情境,由学生在自读文章的基础上有差别地活动及有创造有差别的成果,然后,将成果用于课堂比较分析,从文本中深挖整理出鉴别的支撑;激发兴趣拟升格为培养兴趣,发动学生由着本有的兴趣取向或偶感的兴趣点,在探究原文的基础上自我表达,其成果则宜充分地发展或展示,以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兴趣或培育兴趣而最终借助时间的作用培养兴趣。
二是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时也应当在“启发点拨”学生方面下工夫。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要简化。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学习内容,也不能一下全部利用教学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注意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为此,丰富材料则可引导学生学生批判与继承,力图在材料中发现疑点,找到分歧点,探索空白点,甚至激起争论点,以充分“对话”充分发挥材料(网络资源)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逆向思维,真正实现还思考于学生。
三是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在虚拟情景中,进行人机、生生交流,学生互相讨论,达成生生、师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绽放;在学生学习交流中达成学业的共同提高,能力的共同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