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医学:中医现代化的新模式

2017-03-08 20:17胡臻李康潘少华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本质医学生命

胡臻,李康,潘少华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科,浙江 温州 325027;2.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多伦多 M5S 2E8;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90)

・学 术 争 鸣・

具身医学:中医现代化的新模式

胡臻1,李康2,潘少华3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科,浙江 温州 325027;2.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多伦多 M5S 2E8;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90)

具身医学是基于中医整体程序和辨证论治思想以及现代科学新思维而形成的医学新模式。在大数据科技引领下,通过现象测量的科学手段来把握生命的本质是具身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笔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揭示生命的本质以及疾病的诊治规律和临床思维方式,拓展了中医实践的新视野,实现中医跨越时代的新飞跃,有着卓越的学科优势和广阔的发展远景。

具身;医学;现象科学;大数据;整体化

对生命的探求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生命的形成、发展和消亡以及人类所拥有的神秘的精神活动等,一直都是生命科学家们着力探求的课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性化的诊疗,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等一系列新的医学理念和模式不断涌现,一场引导医学变革的浪潮也悄然来到。我们提出具身医学,是基于对现代科技和传统文明的一种思考的结果。如同所有科学概念的提出和确立一样,具身医学模式这一概念,也有一个从自身发生展到逐渐认识的过程,只有通过对医学发展的过去和现在的了解,以及对医学发展模式的研究为基础,才能逐步把握具身医学模式的本质属性,最终形成科学的具身医学的概念。

1 具身医学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晶

医学模式是人们观察和防治疾病的观念,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概念,是行为与认识方式模式化的概括。这些模式反映了人类在疾病防治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思想和认识体系,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医学实践,反过来这些思想也不断指导医学研究和实践,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由于医学包括认识和实践两方面,所以医学模式也就包括医学认知模式和医学行为模式。

早在数千年前的古代,我们的先民对宇宙的观察是从现象入手的,采用“观物取象”的认知方法催生了“天人相应”的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所表现出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结合因人制宜的朴素具身辨证论治思想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这种朴素的具身思想也在世界其他传统医学中得到体现。

到19世纪,工业革命转向高潮,出现了生物医学模式,提出了“病灶”的概念。细胞病理学的建立,更加明确了疾病与病灶的固定模式。高新科技时代给我们熟知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认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倡导的医学模式强调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物医学的解释,还包括了解患者的心理因素以及患者所处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决定的环境。

20世纪在西方掀起了一种现象学哲学思潮,它强调“面向事物本身,摒弃一切自以为是的前提”,它试图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给医学的研究在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找到一条新的道路[1]。这些年来特别是随着大数据科技所派生出的计算模式发生的转变,科学研究从以“流程”为核心转变为以“数据”为核心。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地由数据来推动,海量数据构成了新的医学发展机遇。这就给我们的医学提供了更多反思,表现为许多以往从未遇到过的新的病种,患者虽然表现出特定部位的主诉和病痛,以及伴随着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紊乱,但是找不到相应病灶,而且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精神等因素关系密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只要临床症状解决了,健康就得以恢复,根本不需要找出具体的病因、病理和病灶。种种现象的出现都在酝酿着一场医学模式的变革,这种模式不仅要汲取古老中医整体思维下的辨证论治所体现出的朴素的具身思想,同时要吸收与现代科学发展接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这就使我们看到了中医发展的现代机遇。

中医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种朴素的具身医术和医学思想,通过研究机体生命活动中表现出的征象揭示出了以证为核心的医学诊疗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之上的,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凝聚了无数医家在医疗实践中的智慧[2]。中医的这种大数据研究方法,所牵涉的时空浩大,不是一时一刻,甚至要几代人不断地研究才能得以实现。如2015年中药青蒿治疗疟疾项目荣获诺贝尔奖。对青蒿的药用认识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就有“煮青蒿”疗病的记载,到《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谓其“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蚤,留热在骨节间,明目”,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录了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直到明代《本草纲目》用青蒿治“疟疾寒热”。历经上下几千年,从初期的认识,到发现可以治疗发热病变,直到可用于治疗疟疾,最后又通过了临床的不断验证,确定它的有效性,这个过程中无不是在大数据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的。所以中医在近代落伍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一种像研究生物医学一样的研究工具,同时由于耗时巨大,许多宝贵的科学内容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推广。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过去几代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把中医的推广提到了大众的台面,一个现代的中医呼之欲出,这就是我们所提出的具身医学。传统医学中的朴素具身医学思想只有形成当今科学背景知识下的一个有特定内涵与外延的独立概念,才能实现时代的跨越,跻身现代科学体系。

2 具身医学的内涵与特征

2.1 具身医学的基本概念

2.1.1 具身医学是研究躯体病变的医学:具身医学是一个被首次提出的崭新概念,在英语中没有一个特定的翻译的方法,我们将它翻译成Embodied Medicine,意思是指具体化的,与身体密切相关的,也就是基于身体或涉及身体的医学。生命是与具体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人的生理和病理始终与具身结构和活动形式保持着内在关联[3]。具身医学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体征及临床症状,来揭示疾病规律,把握疾病本质,提出治疗方法,整个过程以医疗大数据库为依据。可见具身医学是基于现象的医学,而其内涵已被现代科技的介入而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

2.1.2 具身医学是以信息化手段揭示疾病现象本质的医学:按照具身医学的要求,治疗疾病最为重要的事情不是去研究疾病发生的病理机制,而是将患者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把握现象本质的情况下结合以往在相同的临床数据下如何开展治疗。这就如同黑箱方法,它是控制论方法的一种,是指不直接探测内部结构,而是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及动态过程,来研究对象的行为、功能等特性的科学方法。治疗的方法就可以通过凭身体表现出的症状与体征来确定。如临床上出现“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四大症,即可用白虎汤治疗。临床资料的存储和计算都体现了大数据为核心的理念。

2.1.3 具身医学是整体程序的个性化医疗:从发生和起源的观点看,人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与心理必然以一个在环境中的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具身医学秉承传统中医学的系统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提倡人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存在。这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当今医学提出的整体思想和个性化的诊疗两大医学理念不谋而合。整体思想认为人类生存在一个由自然、社会等多重因素交叉影响的多维时空之中。伴随着人类共同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许多致病生物和因素,不时地威胁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个性化的诊疗思想要求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要通过具身方法,采集患者身体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和行为等现象,把握疾病发展规律,并针对这些症状、体征、行为的变化开展治疗,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这两种理念都提示着对疾病的认知是具身的,是通过观察、测量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和躯体行为,来确定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环境的作用下所出现的病理表现,从而确立诊断和治疗。最终其疗效的判断也是基于消除和纠正这些症状、体征、躯体行为等身体的异常表现为基础。

因此具身医学的提出是从大自然变化与平衡中领悟到的,以道法自然为基本法则,从自然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研究人类生老病死的生命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把握了新模式产生的契机。

2.2 具身医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具身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由身体来决定的,是具体的个体在实时的条件中产生的。形象来说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的生命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4]。因此,生命是身体的生命,精神是身体的精神,离开了身体,生命和精神根本就不复存在。具身医学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2.1 具身医学认为躯体是嵌入环境的机体:具身医学认为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机体生命的不同表现,人的生命活动是具身于整个有机体中,而有机体根植于环境中;即身体是嵌入环境的,机体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才能产生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所以生命过程或生命状态应扩展至机体所处的环境。这犹如外部世界是生命过程相关的信息储存地。生命活动既有机体内部的动作,也有外部环境的操作。如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人体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伤寒杂病论》指出:“春弦秋浮,冬沉夏洪”,指出春、夏、秋、冬四季,脉象也有弦、浮、沉、洪的变化,表现了脉象与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机体所处的环境与躯体紧密相关。

2.2.2 具身医学认为躯体的属性决定生命的活动形式:机体生命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人的生命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身体的构造、感觉和运动决定了我们的体质状况、思维风格,塑造了我们行为的方式。行为是身体的行为,体质是身体的体质,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同我们身体的解剖学结构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具身医学认为储存在记忆里的认知信息并非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生动的,同身体的特殊感觉通道相联系。当个体在语言和思维中使用这些储存的信息时,个体仍然在身体的同一感觉通道模拟该事件,人的行为可以左右情绪。在中医学中应用调整身体的行为或状态治疗疾病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名医类案・癫狂心疾》记载:一人患心疾,见物如狮子,伊川先生教以手向前捕之,其见无物,久久自愈。此案通过行为疗法治愈了幻觉。

2.2.3 具身医学认为疾病是一个随躯体状况而变化的动态过程:具身医学认为人的疾病发生发展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机体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精准的个性化诊疗,要基于个体特异性体质状况,在病变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中去把握本质。如中医把风湿性关节炎归类于“痹症”,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三类,即行痹、痛痹、著痹。行痹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呈游走性疼痛为主,犹如多变的风,故又称风痹;痛痹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为主,遇寒加重,故又称寒痹;著痹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痛处麻木、固定、有重着感为主,犹如湿性的粘滞,故又称湿痹。可见疾病的发生与躯体状况密切相关。

2.2.4 具身医学认为人的健康可以通过消除异常躯体表现来获得:具身医学认为机体的外在表现是内在生命活动的反映,许多临床症状的出现是躯体病变的外在表现,针对这些症状或体征的处理,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也就是说健康可以通过消除症状来获得,在很多的情况下只要临床症状解决了,健康就得以恢复,根本不需要找出具体的病因、病理和病灶。如抑郁证的患者通常脸部表现出蹙额皱眉、嘴角下弯。注射肉毒杆菌的神经毒素会阻碍乙酰胆碱的神经传导,导致局部肌肉麻痹,使得眉头间皱纹消失,随后发现引起眉间纹的不快情绪也随之消失[4]。这些例子说明了特定的身体活动会帮助改善情绪。《素问・逆调论篇》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了胃不和会导致失眠,这样就给治疗睡眠障碍提供了一新的治疗思路。后世医家依此逐步引申其意,并有发挥。可见躯体的不适表现会影响到我们内在的生理病理的变化。

3 具身医学病证体系的建立

3.1 具身辨证的现象诊疗模型 科学就是对事物本身的真理认识,现象学的核心理论认为,我们实行的每一个意识行为和拥有的每一个经验,都是意向性的;它在本质上是“关于某事物或别的事物的意识”或者说是“关于某事物或别的事物的经验”。索科拉夫斯基在《现象学导论》中指出:“它意指这种活动,即对各种显现以及事物的各种显现方式给出说明,给出其逻辑”。所以现象学强调“面向事物本身,摒弃一切自以为是的前提”。

现象学的研究表明:事物显现的方式是实物存在方式的一部分,事物如其存在那般显现,而且它们如其显现那般存在。现象学从直接关注的对象中获得对事物的可靠认识,突破了实证主义对于现象和本质、个别与一般的割裂,是对科学主义的哲学反思。也就是说现象学本身并不在意建立概念的体系结构,它强调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之中,个别和一般是如何贯通的,从而显示出现象中的本质[5]。把这种理论运用到医学,就是抛开一切与理论相关的概念和思想及科学理念,通过对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和预后等相关现象进行由表入里的观察,而觉察到多变现象中的不变现象,稳定有序的现象结构。现象学要求在观察现象之前要摆脱一切先入为主的成见束缚,直接关注所研究的问题和事物,在这种直接关注的“直观”中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例如我观察,我观察到一位患者进来,满脸通红,大汗淋漓;如果我想象,我的想象呈现出某个想象的对象,是一位在剧烈呕吐的患者;如果我陷入回忆,我是在回忆一个过去的对象,如果我在判断,那么我是在意向一个事态或者一个事实。每一个意识行为,每一个经验,都与某个对象相关联。每一个意向都有其被意向的对象。现象学突破了实证主义对于现象和本质、个别与一般的割裂,是对科学主义的哲学反思。所以说现象研究是具身医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起到了揭示临床规律的本质的作用。

具身医学对证的识别体现了具身性的本质特征,其观察疾病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具体语境已经具有了现象学定义的科学本质。具身医学中强调辨证的重要性,证是基于对疾病现象的概括,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在中医学中朴素具身医学理念的应用已历数千年之久,如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中运用六经的概念,从临床表现出发,成功地定义了充满具身思想的“六经辨证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个疾病模型的建立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历经千百年医疗实践的总结。

在临床上患者表现出的证候由不典型到典型、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再因其他因素的干扰,使证候的临床表现出现差异。所以临床诊断过程,有一个从表到里、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正确的诊断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每一次诊断具有随机性,多次诊断使其趋向稳定。

具身医学在进行辨证过程中,要善于抓住疾病表现的本质,抓住不同时期疾病的本质,从而以最快的思维速度去揭示病情的发展规律。在这过程中往往不去过多地考虑症状出现的因果关系,而重在考虑与之相关的联系。如著名医家刘渡舟教授擅用《伤寒论》中的苓桂术甘汤治疗各种疑难杂病,他将苓桂术甘汤的适应证概括为:水舌(舌胖大、淡嫩、苔水滑欲滴)、水脉(沉弦或沉紧)、水色(面黧黑或见水斑)、水气上冲症(心悸或动悸、胸满、眩晕等)。临床上不论何病,只要见到上述特征性表现,就径投苓桂术甘汤,每可取得不可思议的疗效。其主要依据是患者出现了所必备的主要临床表现。

3.2 具身医学的循证实践 遵循证据是具身医学临床实践的核心要求,是重视医师的临床经验,同时又强调诊断、治疗等决策应在临床证据最为符合病症的基础上作出。是将患者自身的临床表现和系统研究所得的外部临床证据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于个体患者的临床决策。可见具身医学注重证据的内涵。它是一门非常强调证据制作的学科,同时又非常重视医学证据的传播和评估,这正是它区别于传统中医学的特点。通过评估产生可信证据,通过传播发挥证据价值。医师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不仅基于经验直观判断,而且结合证据科学决策,更加客观地进行诊断与治疗。证据制作是具身医学的核心,证据能为医师的诊治提供参照。

整个证据的获得和处理过程离不开大数据的处理。所谓的大数据是指数据量庞大、数据结构复杂且依靠传统的方法和工具难于处理的数据集。包含了数据获取、存储、格式化、抽取、整合、分析及可视化等。大数据思维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传统的因果思维转向相关思维,所以大数据没有必要找到原因,不需要科学的手段来证明这个事件和那个事件之间有一个必然,先后关联发生的一个因果规律。它只需要知道,出现这种迹象的时候,数据统计的高概率显示它会有相应的结果,只要发现这种迹象,就可以去做一个决策,决定该怎么做。这是和以前的思维方式很不一样,它不要求实证,不要求找到准确的因果关系。

医疗大数据使证据的稀缺问题得到解决;随着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等技术的发展,长期持续采集治疗证据及疗效将不再困难,从而有助于具身医学的循证实践进一步发展细化。此外,随大数据兴起的先进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将对具身医学辨证过程的科学化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3.2.1 关于证的规范化确立:证是一个与症状、疾病完全不同的概念,是一个介于症状层次和疾病层次之间的非常重要的独立存在的层次,是中医对机体病理状态的本质认识。所以证的规范化问题,是具身医学认识疾病的本质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证诊断的基本模式是“症状+体征”。就症状而言还有主症、次症以及症状的演变过程等,而体征包括了望、闻、切诊中所获得的躯体的精神、行为等异常表现[6]。

辩证就是要确立从纷繁多变的现象中把握疾病本质规律,如姜春华在《活血化瘀研究》中提出了“血瘀的诊断参考标准”,诊断瘀血证的主要依据有舌质瘀紫、疼痛、病理性块状物、出血、体表血管异常、肌肤甲错和月经紊乱,一般依据包括麻木感觉、精神躁狂或健忘、脱发、色素沉着、发热、水肿、口干咽燥;实验室依据毛细血管镜检查异常、血流速度减慢、心脏射血功能减弱、外周血流阻力增大、流态异常或有血管聚集、毛细血管脆性增强、血液黏度增高和血细胞电泳变慢等。并明确提出确立瘀血诊断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主要依据在两条以上;②一条主要依据并具有一般依据两条或两条以上;③一般依据四条以上(实验室指标可暂做一般参考依据)。因为这些具身的症状与体征以及微观的实验室表现反映出了病变的瘀血性质。反之,这些症状和体征就代表着血瘀引起机体病变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真实的世界里这些症状和体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证的规范化要纳入动态的变量之中,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把握疾病的本质。

3.2.2 关于证的量化与本质的关系:证的量化就是对临床症状体征的量化分级,其实质还是证的规范化。针对某一具体的症状来说,病症表现出的特性和程度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如在临床中对于发烧的患者,医师往往同时会关注患者有无“发热”的症状,对发热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如低热、高热、潮热,这不仅仅代表着发热证的不同,同时也揭示了证候的不同性质。所以在制定证的标准时要兼顾质与量两方面要素。这对疾病的判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证的量化标准主要可反映在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是对诊断是否准确,治疗是否有效的重要判断依据。包括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性质程度、症状与环境的关系等;以及症状量化的分级,不同的症状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分级的难易程度也有不同,所以在具体的症状之内,应该寻求既分明又统一的量化级别,以确立各症状相应的量化指标。如《金匮要略》指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将中风病按照“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不同层次来表明病证的轻重深浅程度,实现了量化分级与现象本质的兼顾。

4 结论

具身医学是结合中医整体程序和个性化诊疗思想及现代科学新思维而形成的医学新模式。人类医学研究的重点正是从静态本体转向动态自然状态过程。大数据引领下的具身医学的人身模型是生命的整体和以时间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整体。通过现象测量的科学手段来把握生命的现象本质,拓展了认知生命的特殊领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揭示生命的现象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开拓了医学新的视野,有着卓越优势和广阔远景。

[1]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 现象学导论[M]. 高秉江, 张建华,译.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2.

[2] 弓孟春, 陆亮. 医学大数据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6, 37(2): 9-15.

[3] 李炳全, 张旭东. 试论具身认知科学的典型理论特色[J].心理学探新, 2015, 35(3): 207-211.

[4] BEILOCK S. How the body knows its mind[M].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2016: 1-30.

[5] 邱鸿钟. 中西医比较的现象学解释[J]. 医学与哲学, 2016, 37(6A): 9-11.

[6] HU Z, DONG F X. Clinical Reasoning in Chinese Medicine [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21-36.

(本文编辑:丁敏娇)

Embodied medicine: A modern approach towa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 Zhen1, LEE Kang2, PAN Shaohua3.
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Second Aff 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nersity, Wenzhou, 325027; 2.Unin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M5S 2E8; 3.Institute of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190

We propose a new medical model that we call Embodied Medicine (EM). EM integrates both the holistic and dialectic approach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modern science. Here, we will discuss how we can use the ideas of Big Data and phenomenological thinking to reveal the nature of health and develop new clinical approaches to treat diseases. We argue that EM will modernize the clinical practi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us will have signif cant impacts on the future of medicine and human health.

embodied; medicine; phenomenology; big data; holistic

R2-03

A

10.3969/j.issn.2095-9400.2017.03.001

2017-02-02

胡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Email:1435975104@qq.com。

李康,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国家一级研究员,Email:kang.lee@utoronto.ca。

潘少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mail:shaohuapan@yeah.net。

猜你喜欢
本质医学生命
医学的进步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医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