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燕,姚娇娜,黄龙斌,邹山丹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丁晓燕,姚娇娜,黄龙斌,邹山丹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传承祖国文化精髓,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建设的艰巨任务。围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从客观科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课堂教育;传统文化;中国;思想道德
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灿烂历史的证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非凡,同时这也是现代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入手分析,期望借此明确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方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提升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
当代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物质和生活条件,处于多元价值取向的环境中,传统文化对其影响远没有他们父辈所受的大,但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备受大学生认可。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4.1%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较高,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缺乏,这种状况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十分不利,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缺失,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教育势在必行。
传统文化获取途径极为广泛,但大学生主要是以课堂教育为主,语文课与历史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改革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点,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感兴趣的知识。但受多元文化环境影响,网络事物转移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外加一些夸张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扭曲历史真相,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落差,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知识感兴趣的还是比较多的,只有少数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应引导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其能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我们可以从各种文化典籍和历史知识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小,与其所受的语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戏曲文化已经不再受大多数年轻人喜爱。新的时尚艺术形式更符合年轻人的要求,多元化社会促使大学生心理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征。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只是大学生未能将这种兴趣有效的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造成了兴趣空置。为了扭转传统文化发展颓势,我国积极倡导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素质。
人民是文化形式的主要载体,民众的关注才能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从基层群众入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基石,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息息相关。现代化文明建设要做到两个文明兼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传统文化是我国代代相传,经历了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精髓,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发展有中国本土文化气息的现代化文明。大学生人文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借鉴历史教育经验,重视传统文化熏陶,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认可。我们应重视在课堂教育中加入民族性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懂得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历史文化是我们祖先伟大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我们有必要、有义务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风气,提升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
当前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教育缺乏大众性,不能满足社会环境发展需要。针对历史教育现状,很多学校存在着教育问题:学校历史教育谈得多,而社会历史教育谈得少;实践问题谈得多,理论问题谈得少;中小学历史教育谈得多,而其他层面历史教育又是空白。因此,历史教育改革十分迫切。我们应逐步加快中学历史教育教材改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将历史更加真实、生动的展现出来,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教材内容压缩或增加。教育应从教育对象学习特点、思维特点、时代要求出发,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发展,利用更多的历史实物材料和技术完成改革,贯彻落实历史教育目标,完成教书育人的伟大历史任务。设立历史专项教育课题研究项目,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系统的合作分工,加快历史教育制度化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利用制度辅助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升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我国长期以来对人文科学成果和自然科学成果重视程度不一,缺乏人文知识普及贡献方面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造成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压抑。我们可以考虑设立传统文化普及专项基金奖励,将其与科研成果同等视之,认同传统文化普及工作者的努力,尊重其普及成果。要为普及成果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实现有效的评估管理,重视传统文化生存状态。为传统文化宣传和普及者,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保障,使其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传统文化创新和研究工作。
社会传统文化宣传应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和报纸等传媒手段,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提升人民文化素质。媒体要重视社会责任,建立有效的文化界监督和批评机制。
单纯的经济型和技术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文明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综合全面的文化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因此,应加强培养塑造综合性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骄傲,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人文知识,掌握传统文化精髓,努力成为道德品质高、知识技能过硬的综合型人才,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1] 游富英,刘妍,李欣.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112-113.
[2] 鲁晓松.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构建[D].锦州:渤海大学,2012.
[3] 何家义.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3):180-181.
[4] 李建平,汪斌,陈龙.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路径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9):117-118.
[5] 牛晓晗.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探析[J].英语广场,2017,(10):92-93.
[6] 刘笑菊.传统文化与高校党课教学的有效融合[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05):67-68.
[7] 王安邦,陈爱梅,朱香霖.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J].学理论,2016,(12):50-51.
[8] 崔晓燕.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融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7,(17):77-78.
[9] 高宏涛.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7,(09):41-42.
[10] 刘广丰.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4):58-59.
Collegestudents’cognition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DING Xiao-yan, YAO Jiao-na, HUANG Long-bin, ZOU Shan-da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China)
Inheriting the essence of the motherland’s cultur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r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special group in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arduous task of inheriting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building a modern society. Focusing on the students’ 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were conducted, and relevant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an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perspective.
Classroom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Ideological and morality
G641
A
1674-8646(2017)22-0078-02
2017-09-10
中国当代高校青年文化研究Unpysct201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