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蕾 刘 丽 邵丽平 姚 蕾 刘 静
现代旅游业初始于工业时代,属于商品经济的产物,因此,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现代旅游业经济价值的完全释放必然要遵循商业规律,商品化便成为了旅游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旅游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整合将会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反过来,他还会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原始性、生态性与完整性,使旅游资源在继承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当前国内旅游业国内游客数量平均以每年10.2%的速度平稳增长,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2.4%,尤其是区域周边游,更是增速惊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以及充满着民间民俗风情的特色旅游项目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热点。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实践活动是民族发展可以利用的一种方式[1],通过本地民族文化、民俗艺术商品化去获得经济利益是可能与必要的。
由于地缘关系,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基础较好,北京与天津作为直辖市,人口众多,居民旅游意识较强,且多钟情于近郊乡村民俗游,河北省环抱京津,具有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特色古建筑村落等人文旅游资源,这就为京津冀旅游市场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最早和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随着国内旅游的逐步兴起,北京又成为了重要的游客输出地和旅游目的地。天津和河北的旅游业相对于北京来说,则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而发展迅速,数据表明,天津、河北旅游业发展与北京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河北旅游业在不断成长,尤其近些年,河北以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正逐渐成为北京、天津游客短途旅游的目的地。北京作为区域内重要旅游集散中心优势相对明显,天津逐渐成长为仅次于北京的次级游客集散中心,河北相对较弱,总体来说京津冀旅游集散功能和服务质量发展不够均衡。
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随之增长,出行旅游也正成长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这也必将会持续推进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速度。首先,应该在旅游形象、旅游文化、旅游产品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统一规划,做到有效整合,优势互补。区域整体旅游形象是对外营销、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基础。其次,要突出各自特色,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巨大的旅游产业要素市场[3]。京津冀区域旅游可根据本区域旅游资源及其特色,打造旅游业绚丽多彩的“旅游金三角”。
河北省环抱京津,任何交通工具出入京津,必将经过河北,是北京和天津联系全国各省市的枢纽地带。河北虽属于内陆省份,但它外环渤海,是东北与西南、东南相互联系的交通枢纽。
河北境内铁路有京广、京沪、京九、京包、石太、大秦等18条铁路干线,通车里程达4700km,形成南北交错、连贯东西的铁路网。高速公路有京港澳、京藏、京沪、张石、大广、石黄、长深等干线,通车里程也达2000km。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道省道为连接、以县村公路为扩散点的较为完善的公路运输体系。空运也较为发达,一些主要城市均建有机场,成为北京与天津机场的有力支线支撑。
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湖泊和海滨于一体的省份。河北北有张北草原和河北“66号公路”沿途美景、承德的丰宁草场和围场塞罕坝等优美自然风光;东有疗养胜地北戴河海滨;西有绵延千里、气势磅礴的巍巍太行以及革命圣地西柏坡,南有历史延续两千多年的赵国故地文化古城邯郸,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无疑对内对外都有较强的吸引力。
河北是古代燕赵故地,历史久远,地域广阔,多民族聚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它所形成的燕赵文化多姿多彩,充分具备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条件[4]。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对于河北省实施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现存的和可发掘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河北省不仅有丰富的历史资源,而且脉络清晰深广。在张家口桑干河北岸,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200万年的泥河湾远古文化,这有可能改变人类起源的历史。河北省作为燕赵文化的发祥地,在阶级社会产生后,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更为清晰。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历史地位不容置疑,汉代的中山国,满城汉墓作为历史遗存更是向人们展示了河北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已接近残垣断壁的古长城依然横亘在秦皇岛、唐山北部、承德及张家口,同时,河北省境内还有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皇家居住出游场所,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寝,这三处历史遗存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悠久的历史必然会形成深厚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经典的文献载体,又存在于本地居民的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同时它还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思想的精华。
艺术形式广义上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其表现特征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形式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大致有以下几类:
3.3.1民间美术与技艺
民间美术是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5]。 河北省较为著名的民间美术与技艺主要有蔚县剪纸、武强年画、衡水的鼻烟壶,张家口银饰工艺、玉田泥塑、易县砚台,曲阳石雕,这些传统文化与手工艺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与发扬光大,有些已开发成旅游产品,成为游客争相向往的旅游目标。
3.3.2民间音乐与舞蹈
河北方言众多,所产生的艺术形式亦多种多样。主要艺术形式有民间流传久远的各种民歌,如《绣荷包》、《跑关东》、《五哥放羊》、《小白菜》等。民间舞蹈则以秧歌为主,主要有我国四大秧歌之一的冀东地秧歌。曲艺形式主要有发源于滦南的评戏,乐亭大鼓、冀东皮影。这些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往往可以作为一台台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娱乐节目在旅游景点登台展演,既丰富了旅游活动,又使游客了解到当地的音乐舞蹈的艺术特色。
3.3.3民间习俗与传说
河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文化与生活习俗,各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这其中有回族的开斋节、满族的祭“索拨杆子”与春节期间的赛马活动、燕山山区除夕深夜的“转椿树”等。这些贯穿民风民俗线索的活动往往深受游客青睐。
通过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传统文化与艺术所面临的困境,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
河北省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种类繁多,通过对以往数据与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实际分析,紧紧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难以满足保护需求,只有把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开发成旅游产品,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旅游、参观和体验,才能创造经济效益,推动当期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传统文化保护直接提供资金。
旅游开发在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传统文化环境的复苏与重整。旅游开发使得当地文化艺术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各地游客,游客对当地文化艺术的欣赏和赞美使旅游地居民意识到本地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价值,使他们自发的加入到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队伍之中,改变以往无人问津的窘境,壮大传承保护规模。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随着参观游客规模的不断壮大,游客对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会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项目开发者和文化传承人为满足游客需求,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不断的进行改造和创新发展,发掘出层次更深的内涵价值以期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从而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得到可持续的变化发展,这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非常重要,同时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局面。
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独特的生存条件和历史环境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的创造过程与发展历史彰显了本民族的特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人类文化作出的贡献[6]。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保护。
河北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河北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绚丽多彩、形式多样、蕴藏丰富的艺术特色。但有些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由于种种原因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通过梳理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是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传统工艺失去了市场地位;其次,由于一些传统文化技艺和艺术形式需要付出极大精力和时间,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回报甚少;再次是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变化,失去历史地位而逐渐走向消亡。
我们将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其最终目的一是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创造经济价值;二是在形成旅游资源过程中,使人们更为清醒的认识到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的精神魅力,树立对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的保护理念并形成自觉行动。
作为京津冀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我们对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的保护从旅游层面进行联系与分析,主要策略有:
5.2.1借助雄安新区的崛起,辐射周边地区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省保定市下辖雄县、安新、容城三县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地处河北腹地,当地有白洋淀等红色旅游文化,它对将来河北旅游产业形成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不言而喻。通过雄安新区,将河北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旅游业相结合,以点连线、连线成面的格局将会逐步打开,通过雄安新区的崛起,结合京津旅游市场,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形成河北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旅游带。
5.2.2做强旅游品牌,形成河北名片
河北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种类更是包罗万象,发展前景广阔。培育和做强河北传统文化优秀品牌,就需要从发挥河北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入手,深度挖掘其文化底蕴,弘扬其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精神魅力。河北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与建筑遗存,邯郸、保定、承德各具风格特色、赵州桥天下闻名,戏曲、舞蹈、民间美术及各类乡村习俗等民间文化流传久远,这些传统都可以塑造河北传统文化品牌新形象。最主要是我们要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并与市场相结合,有足够的市场消费,才能逐渐做成、做强旅游品牌,形成河北新名片。
5.2.3利用新媒介形式和传统媒体结合进行宣传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已将世界距离缩短,各种宣传媒介与载体更是形式多样。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将传统文化与艺术作为人们精神与情感的需求,让人们得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使人们从自发转变为自觉的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5.2.4保护已有,同时注重发掘“未有”
这里所说的未有,不是现实中的没有,而是还没有纳入我们保护范围内,或是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在河北省范围内,还有众多民间艺术、手工艺或是建筑遗存,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这就需要我们将其纳入到旅游资源之中,以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下大力气去重新发现、发掘、研究整理,将其推向市场,重塑其生命,使其成为河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历史,就是让子孙后代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能够继续继承和发展。
河北省坐拥19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民族众多,物产丰富,面朝渤海,倚靠京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面广,是北方传统文化与习俗的典型代表。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应积极构建旅游资源的协同发展,合理利用、有效开发本地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与艺术形式,提升旅游市场份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应不断地发掘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的价值内涵,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的保护和利用。
[1]刁宗广.旅游开发中“非遗”文化的创意性和真实性[J].社会科学家,2015,(02):85~88
[2]胡玲玲.京津冀协同发展条件下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1,(02):106~107
[3]戴斌,黄璜.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理论建构与战略设计——以京津冀为例[J].人文地理,2016,(3):128~135
[4]江金兰,李引进.生态旅游开发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J].生态环境保护,2014,(01):243~247
[5]许静.河北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2)(下):26
[6]唐薇.河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音乐大舞台,2013,(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