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敦兵
(1.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湖北经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试述供给侧改革思维在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创新实践中的价值
黄敦兵1,2
(1.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湖北经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供给侧改革”思维为探索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提供了路径创新的新启示。利用“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实践创新,需要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的现实问题,打造好高校“思政课”的“供给侧”平台,活用新思维,活化新资源,活跃新课堂,活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文化场景”,有效推进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创新实践,使高校“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用的课程。
供给侧改革思维;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创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舆情多变、思潮多元等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供给侧改革”引起关注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词,2015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年。目前,经济领域内的研究已经铺展开来,其中以吴敬琏、厉以宁、贾康等先生的成果最为显著。①
那么,“供给侧改革”观念与思维方法,在促进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创新实践方面,有没有相应的启发意义和理论价值?如何打造好高校“思政课”的“供给侧”?我们在理论思维层面应该理顺哪些问题?
经济领域内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教育观念上的改革。[1]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第一课堂”之称,承担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气、神的重要任务。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跟进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最重大特色之一。
毋庸讳言,要推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必须引入新的研究视阈和研究方法,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观念变革与载体创新。
最近,有学者撰文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自己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然而长期以来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状态”:“曾几何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单调、教育方法单一,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造成教育效果弱化;而随着时代发展,一段时间内我们又开始将重心逐渐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的需求,过于强调方法,忽视了供给侧自身必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教育效果同样受到影响。”[1]因此,该文主张,我们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以便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并提出“在供给主体方面,要多元共治,提高本领”、“在供给内容方面,要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在供给方式方面,要分层分类,知行合一”、“在供给环境方面,要完善制度,呵护文化”。作者的落脚点在于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的 “科学的供给”,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达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然而,限于篇幅,该文未能充分展开,却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研思路:要讲活高校“思政课”,有效推进专题教学的实践创新,必须用“供给侧改革”思维,打造高效灵活的“供给侧”。
笔者十分赞同“供给侧改革”思维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中的价值,也更愿意着眼于高校“思政课”的专题教学改革,对这一课题作一延展与深掘。
以下将先简述一下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要方面,再展开相关的理论阐释、价值评价与路径设计。
当前,在探索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方面,学界已取得不少值得总结的成果。我们认为,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除了前述最新成果外,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分梳:
第一,关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研究。学界从分析原因入手,认识到专题式教学,能够更好地达到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增强吸引力以及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目的。艾四林认为,要重视新媒体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上的作用。[2]张雪飞认为“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3]。曹文泽指出,要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深挖时代感强的鲜活内容,重视现实问题和活思想、活理论、活生生的人和事,“应在尊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工作内容、教育载体和互动机制”,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帮助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辨明方向、廓清迷雾,找到真知、自信前行”。[4]邵献平等认为,要关注和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被需要”层面,以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发责任感。[5]
第二,关于专题式教学改革方面。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落实“05”方案精神的关键。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教师的熏陶和训练。[6]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展开,其逻辑建构和教学实践应以视点高移、理念转变、问题研究、方法创新等观念变革为引领。[7]有学者认为应注重现实性和政治性,同时又应贯穿着学理性和艺术性。[8]
第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方面。也是当前教学实践创新研究的重要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被视为涉及到学科话语、文本话语、课堂话语等多方面的复杂而系统的综合性工程[9]。学者们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往行为论”[10],或进行研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所依附的平台和载体建设[11]。其中,分析课程话语、教科书话语是焦点之一:或将课程话语视为陈述单位或意义单元,或揭示了课程话语的主体,或从人类言说话语、教科书自身言说的话语两方面来解读教科书话语的内涵。
另外,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讲“活”高校“思政课”②。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都在讲活思政课上取得了值得关注的有益探索。[12]比如,武汉大学就把思政课搬到网上,老师在“讨论区”同学生“抛出”的“问题”,进行24小时内作答。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取得显著成效的高校思政课的创举,大都是集中于专题教学实践的创新方面。
如上所述,均为我们探索“供给侧改革”思维在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实践中的价值提供了理论视野、路径参考和方法启示。这可以从理论阐释、价值评价与路径设计三个层面进行阐释。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研究高校“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改革,是为了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突破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力图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克服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重视作为“需求侧”的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克服过于迎合学生需求、过于强调方法而忽视“供给侧”自身必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的偏离倾向,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所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必须注意,“供给侧改革”思维的价值,在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创新实践展开中具有多元性、复合性。专题教学改革是为了落实教学的有效性,而“供给侧改革”思维为探索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提供了路径创新的新启示。
要创新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路径,必须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调研、咨询作为“需求端”的学生群体的深度需求与价值观特征,深入设计“供给侧”专题。
重新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的路径问题,也会牵涉到正确处理专题教学与教材使用、教学娱乐通俗化与理论深度、教学内容与学时限制等层面的关系。要如实反映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前瞻良性的“供需”生态。必须按照“问题链”来组织课堂教学,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更好地达到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增强吸引力以及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目的,有效地推进“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校“思政课”的专题教学的路径创新研究。
“供给侧改革”思维在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实践中的价值,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第一,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上看,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回到教学原点,可以更好更深入地研究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创新实践的展开模式。从理论体系、外部环境和思想观念三重维度入手,创新“思政课”的专题教学,实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转换和提升。进一步学习研讨意识形态文化传播理论,关注“供给侧改革”思维的动态前沿,高校“思政课”教育引入“供给侧改革”思维,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足够强大的引领力,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级的“产品”,引领或培养受教育者对“产品”的需求。
第二,从主要内容看,引入“供给侧”思维,有利于重新定位高校 “思政课”的特殊性。本课题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15年7月27日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十八大以来新成果为指导,尤其是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为问题意识,以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有效性的创新路径为例,把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看作是一个基础性、关键性环节,探讨专题式教学内容设计的框架模式、逻辑线索、问题切入方式和具体内容。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认清其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通过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增强高校“思政课”“供给侧”的正面冲击力,可以更好地掌握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强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第三,在具体到探讨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内容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加大加深“供给侧”容量与深度,选取若干专题作为深入分析讲授的教学方式,针对网络时代的学生特点,实行网下与网上两个课堂相结合,“微课”等声像教学与经典诵讲相结合,最优化地整合现有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
从目标设定上看,在“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研究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新路径,就是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要精,要管用”的要求,力图达到以下目标:(1)要注重现实性和政治性,要贯穿学理性和艺术性;(2)以理论进学生头脑为最终目标,以素质教育模式为标志,以教书育人为核心;(3)建立有效机制,重视中期控制和后期反馈,建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共存、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并重、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兼顾的考核系统。
从具体开展上看,这一路径将大致遵循“1-2-4”模式。其中,1即供给侧改革思维;2即供给侧与需求侧二元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4即多元共治的供给主体建构,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队伍以及学生管理、服务部门,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的供给内容的打造,分层分类、知行合一的供给方式的推进,文化提升、制度保障的供给环境的营造。
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把握:
第一,利用好现有资源、优学院、BB等平台,整合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调整资源结构,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最终达到塑造和坚定学生信仰,提升思想境界的目的。像复旦大学教师将《周易》、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杨绛的《我们仨》、葛兆光的《中国十大经典》、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琼·罗宾逊的《经济哲学》以及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的资本论》等各时代、各领域的经典搬到课堂上[12],将理论热点与教材体系互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理论兴趣,使思政课堂真正成为“思想盛宴”的共享平台。
第二,注重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推进多元共治,注重供给环境,完善相关制度,提升文化关怀。在课堂教学与课下互动中,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将社会组织、学生组织、学生典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企业家等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系统,并加强教育主体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强,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让课程产生对学生的亲近感,从教材中提炼其关心的理论热点和思想上存在的疑点等作为教学重点,从不同主体的视角、以问题切入,展开教学过程,最终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知。
第三,注重分层分类的供给方式,开展“互动交流型”的课堂模式,实现精准的教育供给,倾听学生对专题教学的意见,并主动尝试利用手机微信、微博、互联网等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和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总结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多样化参与课堂、经典诵讲与理论点评模式等的经验,形成新的专题教学思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服务模式。当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如《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言,“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13]1,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促进“智能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模式,提升“供给侧”的精准性、多样性与科学性。
综上所述,加大、加深“供给侧”的容量与深度,选取若干专题作为深入分析讲授的教学方式,便可以最优化地整合现有资源,巩固与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题建设,打造坚强的“思政课”模块化的学科群;巩固与健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有力促进“翻转课堂”的平稳性与可操作性,掌握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如果能成功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那么高校“思政课”至少还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取得创益:
第一,在增强“供给侧”线上线下教育“产品”的质量方面着力,提升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素材、教育案例、新媒体作品等的实效性。尽量减少乃至避免重复投入、同质化、低端化、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打造教育“产品”的精品,实现教育“产品”的“优库存”,提供“引领性”的教育供给、“精准性”的教育供给、“有效性”的教育供给。
第二,用“供给侧改革”思维,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总之,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高校必须实行“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创新。我们只有较好地运用“供给侧改革”的新思维,按照“问题链”重组课堂教学新路径,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实行网下与网上两个课堂相结合,“微课”等声像教学与经典诵讲相结合,才能最优化地整合现有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做好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新系统,为让高校“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用的课程探索一条新路径。
注释:
① 主要代表著述有如下几种:(1)吴敬琏等:《供给侧改革》,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3月版;(2)吴敬琏、厉以宁等:《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中信出版社 2016年 3月版;(3)贾康:《供给侧改革:理论、实践与思考》,商务印书馆2016年5月版。
② 相关做法,可参李云龙在《在讲“活”思政课上下功夫》中的举例,该文载于2016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
[1]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
[2]艾四林.MOOC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4]曹文泽.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N].人民日报,2017-02-13.
[5]邵献平,高琳.论“被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教学与研究,2016,(8).
[6]荆钰婷,谭劲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0,(23).
[7]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8]盛新娣,艾光辉.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内容设计的几个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2,(4).
[9]邵彦敏,张春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话语重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
[10]吴琼.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1).
[11]何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2]彭德倩.“最难讲的课”如何讲得精彩[N].解放日报,2015-03-21.
[1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N].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 2016年度课题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路径创新研究”(编号:2016GB149);湖北经济学院2016年度教研课题“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改革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