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
(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哈尔滨 150028)
输出驱动假设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环节的设计应用
王爱玲
(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哈尔滨 150028)
我国翻译人才的巨大缺口引起社会和高校对翻译教学的重视,而目前翻译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本文从输出驱动假设出发,设计大学翻译教学环节,设定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的不同任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和笔头翻译能力以及他们的协作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提升翻译教学效果,同时验证了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环节设计上应用的可行性。
输出驱动假设;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设计应用
目前,在中外交流愈发频繁、外语教育得到国内普及和汉语教育不断在国外推广的情况下,专兼职的翻译工作者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能用打动异域文化的外国人的方式来“讲好我们中国的故事”的能力还亟待提高,专兼职的翻译人才还亟待培养和锻炼。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14年,全国通过翻译专业资格考试的人数只有3.6万人,其中多数仅通过初级和中级考试水平。
通过对部分高校翻译教育工作者的调查统计,认为形成中译外人才如此巨大缺口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中译外的高级翻译人才的难度很大;二是社会对翻译工作特别是中译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三是专兼职的翻译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工作报酬较低,无法吸引优秀的相关从业人才;四是其他的一些因素,包括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差,翻译教学的实效性差等。由此可见,培养不断壮大并且可以持续发展的各级别,尤其是高端翻译人才队伍,这就需要依托高等院校的教学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近年来,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和翻译专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英语翻译教育的投入一直很大,但从各相关企业的调查反馈信息却发现,高校的翻译专业毕业生或翻译应聘人员仍然无法满足翻译岗位的就职需求和社会需求。这引发了人们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深刻反思,进行翻译教学的研讨和变革。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如火如荼的二语习得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83年Long提出互动假设,1985年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同年Swain提出“输出假设”理论。无论是互动假设还是输入与输出假设,都是探讨输入、输出以及互动模式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属二语习得假设。 而在国内,文秋芳在2008年提出了主要针对接受正规外语教育并具有一定外语语言基础的学习者的输出驱动假设。这一假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相较于输入,输出对外语习得的内在驱动力要大,因此输出驱动既可以提升如听、读等接受性语言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激发学习者对语言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教学目标更接近社会需求。相比较于听、读等接受性技能的隐形教学目标,译、写和说等表达性技能作为显性教学和考核目标更符合社会的需求,语言学习者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从译、写和说的输出技能中选出一种或者几种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输出驱动假设主要针对中高级的外语学习者,盘活其在以往的外语学习过程中累积下来的“惰性知识”,提升学习者对语言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将输出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并赋予学习者根据个人喜好和社会需求选择输出技能培养的权利。
本文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所要完成的任务这一角度来设计翻译教学环节。
3.1 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设计输出任务,确保其真实性并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设计单项或多项综合的输出任务。这些任务既要有交际的真实性,也就是教师所设计的输出任务在生活中遇到的可能性极高;又要保证语言难度适当,即为完成输出任务所需的词汇和句式最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这些任务要明确具体采用何种输出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入学前的英语学习内容以及其真实语言水平,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不同难度、不同规模的输出任务。
其次,教师要在学生的翻译输入和输出阶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新输入翻译材料,可以是文字翻译材料,也可以是视听翻译材料,以弥补学生在语言和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教师需要按照任务类型来为学生补充输入翻译材料,可以将一个大的“project”分解为若干个小“tasks”,并根据“tasks”的进程逐步补充输入翻译材料。而输入材料与输出任务的吻合度越高,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越高,翻译输出任务完成的就越出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多角度对学生在输出阶段提供帮助:师生讨论、问题解答、PPT预审等。总之,在学生为完成输出任务的整个准备阶段,教师要全程参与,做学生提升自身翻译能力的“脚手架”,而不是评判学生翻译输出任务优劣的“法官”。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翻译输出任务给出具体并有针对性的反馈。由于在前期准备完成输出翻译任务的全过程都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就会对学生的翻译输出内容,无论是口头、笔头翻译还是编译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能确保教师对翻译输出任务能够给予恰当有效的评价,同时设计一些具体的任务以确保听众,即其他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到输出任务的欣赏和反馈中去。
3.2 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完成输出任务的尝试阶段。在接受教师布置的翻译输出任务之后,学生尝试着找出在输出过程中可能或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如自身语言知识的不足,文化知识的欠缺,材料的不完备,等等。同时,学生要在自己现有的材料中,根据翻译输出任务的需要,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如果现有材料不足以解决问题,就需要学生发动自己的能动性,借助于图书馆和网络,尽量多的收集足够的材料,并向教师请教具体的问题。
其次,学生完成输出任务的准备阶段。翻译输出任务的内容、规模和类型决定着参与人数和准备方式。如果是单项“task”,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如果是由若干个小“task”构成的大“project”,参与人数就会增加,这就需要协调分工,并确定负责人。如果翻译输出任务为口头翻译项目,学生需要组织内容、制作课件、预演;如果翻译输出任务为笔头翻译或编译项目,学生就要谋篇布局、撰写初稿,并进行翻译修改。
最后,学生完成输出任务的展示阶段。学生在展示自己的翻译输出成果并得到教师和同学们反馈的同时,也要向其他的同学学习,借鉴他们完成输出任务的成功经验。只要在准备阶段分工明确、准备充分,在展示阶段展示人、同学和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和反馈,展示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输出任务完成的就会很圆满。
输出驱动假设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一个动态、长久的实践过程,尤其是教师要付出较之传统教学方法2~3倍的努力,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全程参与学生完成输出任务的过程、随时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评估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等。学生也要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与同学合作、向教师请教、倾听任务反馈等。输出驱动假设下的翻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和笔头翻译能力以及他们的协作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提升翻译教学效果,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双主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输出驱动假设在翻译教学环节设计应用上的可行性。
[1] 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02):77-79.
[2] 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05):35-37.
[3] 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杂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思考与建议,2013,(06):91-94.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output-driven hypothesis to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WANG Ai-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The high deficiency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arouses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ies while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cannot gain ideal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out-put driven hypothesis, this paper designs links and sets the different miss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By doing this, students′ abilities of spoke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and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s can be improved, the teachers′ transl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an be promoted, and the application feasibility of out-put driven hypothesis in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can be proved.
Output-driven hypothesis;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application
2017-01-18
王爱玲(1978-),讲师,硕士。
G642;H319
B
1674-8646(2017)07-0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