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羽燕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紧密联系群众视域下的中共早期宣传实践活动研究
刘羽燕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宣传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工作,历来就是中共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共早期的宣传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从上层理论宣传逐步转到紧密联系群众的发展过程。本文立足中共成立之初宣传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梳理总结了中共早期进行一系列宣传实践活动的宝贵经验,提出了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党的宣传工作的努力方向。
中国共产党;革命早期;宣传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群众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党早期宣传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方面,由于处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本身十分不成熟,建党工作尚处在摸索阶段。众所周知,成员大多数为知识分子的中国共产党,其理论水平毋庸置疑。但在动员、鼓动和深入联系各个阶级的群众的工作方面却有一定局限。拿中共早期对农民阶级的认识来说,中国共产党起初对农民的宣传只是在文件上进行说明,并没有由党组织进行农民运动,最初由沈玄庐在浙江萧山和澎湃在广东海陆丰领导的几处农民运动也只是党员的个人行为。同时,由于宣传经费十分紧张,入不敷出,以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为例,“最初15期累计支出超过1300元,而收入只有150元”[1],宣传工作无法深入展开。另一方面,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对大众言论自由、出版的限制以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农民、工人的压榨和剥削。当时中共既没有政权也没有军权,他们的宣传工作一直被视为非法行为,随时都有被查禁的可能。因此当时的宣传工作是困难重重。
建党之初,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宣传工作是困难重重。但是,中共的早期宣传骨干们能够及时认清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偏差,采取了相应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纠偏工作,并用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为早期党的宣传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回顾历史,中共在早期宣传工作的纠偏中围绕紧密联系群众凝结成了四条宝贵经验。
(一)认真进行社会各阶级分析,着力扩大宣传对象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由先进知识分子进行的,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前后,全国仅有的57名党员中,就有31名为在校师生。参加一大的13名党员中,大多都属于知识分子阶层。这种人员构成特点使得中共早期所开展的宣传工作在宣传对象上多以上层宣传为主、在宣传内容上以晦涩难懂的纯理论为主。随着革命向前推进,需要动员更广泛的群众参与革命,这种单纯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这时,陈独秀于党的三大报告中指出:“宣传工作进行得不够紧张,我们很少主义农民运动和青年运动,也没有在士兵中做工作。在工会的宣传工作中,我们没有提出任何口号。”[2]为了克服这一严重倾向,中共转变了宣传策略,认真分析各阶级的情况,细分宣传对象,针对不同的受众选取不同的方式。
在农民的宣传问题上,中共中央逐步认识到了农民对于革命的重要性,1926年7月,中共中央第三次扩大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农民运动议决案》提出:“农民的政治觉悟及其在政治生活上的地位,必是一天一天地发展,将成为民族解放运动中之主要势力。”[3]同时还注意到了阶级关系复杂,十分注意措辞问题,提出“农村中阶级关系极复杂,故不必提出‘农民阶级’字样,此时只宣传‘全体农民起来反抗贪官污吏劣绅土豪,反抗军阀政府的苛税勒捐’这一口号”[4]。中共中央在这方面的努力,很快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体现,由于国民党对宣传工作的忽视,北伐队伍中的宣传工作大多是由中共方面的人员担任,在他们的积极宣传和鼓动下,农民的革命热情高涨,积极踊跃支援北伐。为革命军做向导,做侦探,还有的直接参战,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积极地参与革命。
在工人阶级的宣传问题上,中共中央也认识到了唤醒工人阶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指出,“据经验告诉我,在目前固应联合各阶级一致的起来作国民革命,然最重要的主力军,总当推工人的群众居首位。……工人数量虽少,工人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实在比任何群众尤为重要。”[5]基于这些认识,中共中央指出,“在职工运动中的宣传工作,我们应切实了解其客观所具有的条件,如不识字,识字不多,不善听纯粹理论的议论”。[6]从而采取了一系列的宣传方式——口头宣传、文字宣传和组织宣传,比如,编写通俗的教材,开办夜校和定时召开群众大会。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将宣传工作做得十分细致。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
在军队中的宣传问题上,由于20世纪初的非暴力思想文化氛围,致使中共早期轻视军事工作,他们认为“军队里的士兵,不是坏蛋就是土匪。他们是危险的,对待他们要特别谨慎。”[7]五卅惨案的发生,面对军阀对赤手空拳的工人的镇压,中共开始认识到争取士兵的重要性。因此,中共中央强调,“中国北部及中部的兵士里的宣传,至少要组织小小的C.P小组织。……应当时时向兵士发传单,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宣传国民革命,尤其要趁国内各种政治运动式的纪念日。”[8]总之,在对待旧式军人的宣传工作上,中共用明晰革命形势的同志积极地同他们接触,逐步改变他们的观念,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向马克思主义政党靠近。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中共早期领导人能够认清各阶级情况,并针对不同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宣传措施,广泛吸收了大批群众积极参与革命。
(二)细分宣传阵地,保证宣传内容能够做到“三贴近”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外革命先行者往往都是能够扼住宣传这一重要关口,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取得革命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报刊“是社会舆论机关”,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地,“他也制造这种社会舆论”[9]。中共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也借鉴这一经验,依托自己能够集中一大批优秀的理论精英优势,创办了各种各样的报纸,开辟了宣传阵地,并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将早期报刊从单纯的理论拉回紧密联系群众的刊物,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非常重视报刊的作用,都曾亲自领导党的报刊工作,经常为党的报刊撰稿。比如,曾经出版过201期的《向导》,作为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在其发行的5年中,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都先后担任主编,分析形势,评论时政,为党宣传其主义、政策和大政方针提供了平台。
在贴近实际方面,为了更好的革命时期宣传工作的需要,由中共中央牵头对下属报刊进行了分类,比如,《先驱》是团中央的机关报,主要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的状况;比较有影响力的上海的《劳动周刊》和北京的《工人周刊》则是向工人群众通俗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反映工人群众的生活,号召工人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的工人报刊;《中国农民》和广东省农协创办的《梨头》的创刊,鼓舞和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除此之外,妇女报刊和学生报刊也逐渐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妇女声》和《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它们也都是旨在号召其加入劳动运动,后者在1925年的五卅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号召作用。这种分工,使得各种报刊不仅能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对大政方针问题进行相互配合,而且能够使它们更有针对性的专注某一具体领域,真正做到“专”且“精”。随后各个地区也出现了能够反映本地区情况的报刊,例如,在工人报刊中,山东的《山东劳动周刊》、湖南的《长沙劳动周刊》、湖北的《劳动周刊》、香港的《香港劳动周刊》;在团的报刊网络中,上海的《平民之友》和《青年工人》、北京的《烈火》和《北方青年》、湖南的《湖南青年》。这些报刊有的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是都或多或少的对当地的群众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使群众了解了革命的情况,在他们心中深深的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在贴近群众方面,中共初期的宣传中忽视了宣传方式要“接地气”这一重要原则,致使宣传一度出现问题。1926年8月,《向导》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如贵刊者,实在是给资产阶级看的东西,我们苦人不但看不懂,买也买不起了。”[10]为了切实做到贴近群众实际生活,针对读者来信,各编辑部都纷纷新开辟专栏。比如,《向导》专门设置了“读者之声”栏目,以此疏通编辑与读者的关系,选择性的刊登有代表性读者来信和编辑答复;《新青年》季刊为了加强编辑与读者的联系,在改组后特地开辟了《编辑室札记》专栏,虚心听取、接受读者的批评意见,更好的改进工作。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使得中共同群众的关系更密切了,他们也开始从心理上接受、认可中国共产党。
在贴近生活方面,上海区委宣传部于1926年10月也曾评价《向导》,指出“文字上太‘向导化’,不合于通俗,字里行间不能尽量流露市民痛苦的感情”[11]。中共中央因此做了两方面的调整。第一,转变文风。针对不同的受众,选择不同的语言措辞风格和大众所关心的内容,平易近人;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积极深入群众生活调研,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在口头上文字上的宣传都要直击他们的心理。努力使社会科学讲义的内容通俗化。第二,风格多样化。比如,除了刊登文章之外,中共早期的刊物也选择性的刊登一系列宣传画、通俗的问答等,对此,中共上海区委宣传部曾指出,画报和歌曲是宣传品中最有效的[12]。
实践证明,跟人民群众保持联系,根据他们的需求调整宣传方式,变换多样的形式,唤起群众对政治事件的兴趣,唤醒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动员和促使群众从事革命工作,参加到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中来。
(三)因地制宜的选择宣传方式和口号,增强群众认同感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漂亮的宣传战往往都是在适宜的条件下巧妙地将各种宣传形式排列组合,以此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选择合适的宣传口号同样是宣传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虽然在建党之初,中共中央所做的一系列贯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宣传工作指向性都十分明确,但是,当队伍行进到群众基础不好、对中共的主张和政策不够了解的地方时,中共便会出现痛斥国民懦弱无能、懦弱以及的现象,说他们都是反动派都是反革命(这种情形在北京、武汉最甚)[13]。在革命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宣传方式和口号的地域性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重点。这也是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宣传实践活动纠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北伐战争中,北伐军能够节节取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其强大的宣传动员工作。例如北伐初期,北伐宣传队曾打出“打倒军阀”,“实行工作三八制”,“废止不平等条约”,“实行耕者有其田”等,这些口号在群众革命基础好的两广、两湖地区等,人民在心理上会容易接受。但是,在四川、河南等群众力量薄弱的地方,这样的宣传方式便不再适用。北伐军在四川时,“省各党部,虽尝派员宣传,而人民视之仍如医卜星相之狂语售技,不特不信仰,反加非笑。如此而望主义之普及,宣传纸成功难矣”[14]。此外,1926年,中共中央在反思自己的宣传工作时指出:“我们在各地的宣传及活动之所以做得十分不好,未能深入群众、获得群众,……我们要得到群众不可只注意很大的问题,……而是要注意许多地方政治人民生活,最好是举出具体的事实来说,这些琐细问题,都是群众口常切身感觉到的。 ”[15]
针对以上情况,中共中央也做出了一些调整,选择有代表性的、简洁的口号。正如,毛泽东在湖南考察时曾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乡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16],“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攻击。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17]。其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结合具体的政治事变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力求打破反宣传效果
简明有力的宣传口号和生动活泼的漫画固然能在长期被压迫的广大群众中产生很强的影响力,但若对工农群众一味长时间进行空洞的宣传,便会产生一种反宣传的效果。1926年1月,上海区委表示:“过去我们的政治工作,每每只能作上层的宣传……,这是我们很大的缺点。今后我们须积极地努力改去这个缺点,凡是每一件具体的政治事变,都要将我们的宣传普遍于广大群众。”[18]因此,今后的宣传工作应从细节入手,保证信息量平衡的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事件进行宣传,将战事实况、前方形势传递给广大群众。
通过利用具体的事变结合自己方针政策进行宣传,使得广大群众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革命的形势。比如,中共中央能够紧紧抓住直奉战争、北伐战争、孙中山北上等重大事件,广泛散发传单、小册子,深入分析时局,及时宣传其政治主张。其次,还充分利用工人上下班比较集中的时间,在工厂门口迅速向工人宣传重大政治变化,外交事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宣言和主张。同时还利用重大纪念日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宣传,如中共中央将孙中山逝世的日子——3月20日定义为国民大革命的宣传日,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政纲,如联俄、容纳共产分子,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召开国民会议,利用目前事实宣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宣言和一切文件,并宣传广州政府的最近状况等。另外,在五卅运动中,为了及时报道运动形势和指导群众斗争的工作,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热血日报》,作为群众运动的喉舌,它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暴行,有力地反击了帝国主义的造谣和污蔑,并同《向导》周报相配合,对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起了指导作用,传播国际进步势力支持中国人民的信息。
总的来说,通过将单纯的口号与具体的政治事件相联系使得原本空洞的宣传变得立体了,将宣传普遍于民众,动员民众,使他们能够在知晓基本政治方针、纲领的同时对前线的形势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参与到浩浩荡荡的革命中来。
中国共产党能在早期及时发现宣传工作中的偏差并及时纠偏的精神是一直值得我们学习的。党开展各项工作能不能始终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兴衰荣辱。不论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发生怎样的变化,不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到什么阶段,宣传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中共早期宣传实践活动的历程,既能够启发我们对新时期新问题的认识,又可以使我们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借鉴并创新先驱留给我们宣传方式。因此,我们要吸收、借鉴我党早期紧密联系群众目标下的宣传实践活动的历史经验,锲而不舍的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新时期以紧密联系群众为目标的宣传工作。
(一)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切实把政治方向摆在首位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新闻宣传工作作为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我们党在烽火连天的早期革命岁月中始终注重运用新闻媒体传播真理、组织群众、推动工作,形成了“唤起民众”的巨大力量。现如今我们身处和平稳定的年代,但是,由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发展模式相互碰撞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因此,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切实把政治方向摆在首位仍然是新时期宣传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一方面要深入理解坚持党性的内涵。坚持党性的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增强党性意识,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另一方面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思维,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同时,要认真研究不同受众群体的思想文化需求,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大宣传格局,积极加强基层宣传队伍建设
在多渠道表达可能性增强的的时期,相对应党的宣传工作也是需要统筹兼顾、多方联动以及全员参与的。大发展需要大环境,大环境需要大宣传。在如今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借鉴吸收早期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宣传工作模式,大宣传格局的构建与基层宣传队伍建设一起抓。
我们要着力构建大宣传格局,宣传部门、各级党委乃至各条战线都应积极参与到新时期的宣传工作中来,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并且要做到自觉支持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具体来说,宣传部门应该找准宣传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掌握话语权,提高党媒的舆论引导力,努力传播正能量;各级党委应该积极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调动各条战线积极参与,切实把宣传思想工作放在改革发展全局中进行统筹指导;各条战线也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努力做好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今天,我们党已经有8500多万名党员,42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每一位党员,如果每一个党组织都成为大宣传格局的一个环节,就能凝结成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积极加强基层宣传队伍的建设,夯实宣传工作根基。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具体来说,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做好基层宣传队伍建设。第一,重视专业人才的挖掘。努力吸收具有传播学、新闻编导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加入到基层宣传队伍,发挥他们的专长,提升基层宣传队伍的水平。第二,重视本地干部的培养。注重发现和培养熟悉本地区情况的骨干和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地区内群众心理以及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壮大基层宣传队伍,建设一支有数量、有质量宣传员队伍。
(三)不断推进宣传内容和形式创新,努力提高服务人民群众水平
当前,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观念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传播手段和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宣传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19]。在新形势下,做好宣传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只有进一步拓宽思路、大胆创新,宣传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紧密联系群众。
新时期宣传工作要紧跟时代节奏,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是宣传创新的重中之重。第一,“内容为王”至今仍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黄金法则。马克思也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阐明了内容与形式这一基本范畴,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因此,事实在先,新闻宣传在后。虚假的宣传有时还会起反作用。例如,在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中,也隐藏着此起彼伏的宣传站。与北洋军阀不得民心的宣传相反的是,中共早期的宣传工作却能充分利用直奉战争、北伐战争以及孙中山、廖仲恺逝世等重要纪念日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的内容,以此吸引了一大批热血青年投入到了浩浩荡荡的革命浪潮中。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微博、微信以及数字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登上历史舞台,并且伴随着新技术接踵而至的是以秒拍、gif动图等为代表的新的宣传模式。我们要学习借鉴先驱的经验,坚持“技巧要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努力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趋势,只有充分展示宣传内容的前因后果、发展脉络,使主体内容立体化,才能保证新时期的党宣工作得到有效的展开。第二,形式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展工作的新方法,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信息化推进的步伐。我们应该汲取早期经验,吸收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元素和表达素材,提高自身对主流网络媒体语言的驾驭能力,同时,党领导下的各大宣传媒体也应通过改版栏目,增加互动版块等方式鼓励群众积极“发声”,善于倾听广大群众的声音,真正做到紧密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
[1] 《向导》周报同人.敬告本报读者[J].向导,1922-12-27,(15).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71.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07.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09.
[5]邓中夏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3:42.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78.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4.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49.
[9]马克思.摩塞尔记者的辩护[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231.
[10] 冬原.豆腐涨价与向导周报[J].向导,1926-08-06,(166).
[11]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种本第1册)[M].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8:449.
[12]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种本第3册)[M].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8:94.
[1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88.
[14]陈佑慎.邓演达与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J].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15.
[1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2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1-112.
[16]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人民出版社,1991:34.
[17]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人民出版社,1991:35.
[18]上海革命历史文献汇集(甲种本第1册)[M].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8:130.
[19]马昌豹.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新论探析[J].中国记者,2016,(3).
刘羽燕(1992-),湖北仙桃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