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挑战与机遇的对决:自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徐 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自媒体的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了更高要求。自媒体因其开放性、碎片化、娱乐性等特征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一定的困境。同时,也因其传播主体的广泛性、资源共享性等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机遇。从中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着重点,以便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做现实的铺垫。如何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工作,这是当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自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挑战与机遇;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自媒体是一种相对的、运动的新兴媒体。新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传播科技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相对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相对滞后性与单向性等特征,自媒体则展现了开放性、广泛性、复杂性等特性。正是有利有弊的传播特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划定新的要求。
在以“草根性”为特征的自主传播信息平台,既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引,也有西方社会思潮的带入;既活跃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便了社会沟通,也增进了人们思想的多元化碰撞、正负面价值观的抗争。但是其对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剔除西方敌对思潮势力等也设下难题。
由于低门槛、易操作,自媒体吸引了各层次群众参与其中,形成了用户多元化和需求层次化。另外,其不仅为官方和政府提供了发言的舞台,也为西方敌对势力散播反动思潮、西化意识提供了渠道。这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带来严峻挑战。随着信息传播逐渐多元化,一些热点事件不断发酵。这从根本上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背离了主流意识形态所希冀的方向。从传播路径上模糊了官方媒介进行意识形态工作所强调的理念。自媒体的开放性给意识形态的传播工作带来了不可预估性,网络的存在使得社会的开放范围和深度更甚,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成为我国思想领域存在的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对在自媒体时代下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的思想宣传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媒体时代,公民的话语权得到释放,人们开始吸收和内化来自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引导,不再单一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并且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逐渐降低。“话语平台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的场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础性工程”[1]。自媒体平台上信息的自由传播容易造成人们的价值观偏颇和思想正确走向的背离。西方强势国家试图将价值观念、宗教思想等传入世界弱势方,企图达成意识把握的图谋。自媒体的出现为一些带“政治目的”的国家为达到其预谋提供了便利。信息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范式,大大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认同。
另外,网民利益诉求的非理性化表达,不仅挑战中央政府的执政力、公权力,而且也试图引导人们的情绪往非理性上发展。每个自媒体用户都是传播源,公权部门难以控制舆论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模式也就因此改变,进而削弱其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为我国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压力。
基于以上原因,自媒体所创造的条件对我国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自媒体形成的舆论场在时刻左右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
马克思说 “在不同所有制形式上,在社会的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2]。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权威性要求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价值认同,继而遵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进方向;要求社会集团在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同时把握政治方向、保持严谨的态度、坚定自己的立场,以各种合适的方法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也以各种合适的手段剔除、肃清一切敌对意识形态。自媒体舆论场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人们与日俱增的“娱乐至死”心态逐渐削弱人们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反传统” “反权威”日占上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严肃性也逐渐受到影响。正如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说的那样,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化的形式出现,并成为政治、文化、宗教等的追随者[3]。自媒体时代的“娱乐风向”,客观上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调侃,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政治性降低,既不利于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实效性的提高,也阻碍了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有序进程,更是让敌对势力抓住漏洞插缝而入。这是自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工作面临的又一挑战。
一言以蔽之,自媒体是一个“双刃性”的平台。只有对自媒体的传播特征深入了解,对现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路径、传播模式做最全面的了解,排查一切可能性,才能使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有序、顺利开展。矛盾、潜力、挑战、机遇并存的自媒体平台,凭借主体广泛性、资源共享性、路径隐匿性、样态多样性、过程互动性同样对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带来方便。主要有四个方面:
自媒体将全球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传统媒体只基于线下传播截然不同,自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低效传播,使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在超时空性传播上获得了空前优势。“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4],立足于日常生活,借用自媒体用户的广泛性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隐性教育增加机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国外,增大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国际认同,增大国外群众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机会。官方媒体借助自媒体用户的泛化,不仅对国人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也对其他国家进行正当的意识形态隐性教育。光是凭借线上主流媒体的力量是不够的,用户的多元化、广泛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为中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提供了机会。
自媒体本身就是巨大的信息储存库。随着文化主义和精英主义的瓦解,各种以平民主义立场呈现的小叙事应运而生。这个开放的平台信息不断增加、扩大、延伸,汇集了全球各地各类型的信息,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自媒体的用户不仅是信息的制造者,更是传播者。他们可以自由搜索和运用平台的资源,自由浏览信息,使本身抽象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变得生动、具体。传统媒体虽说内容报道翔实,但毕竟版面和时间有限,限制了内容的发展。自媒体碎片化、草根化内容加大了自媒体内容的广泛性,也增大了信息利用的可能性,使意识形态的教育不再仅限于理论性的死板灌输、传统说教,而是在丰富的资源中加深意识形态的教育力度,活化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最终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地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充分利用广大用户生产与传播的资源,利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利用自媒体信息生产的多元化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灵活性,使得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符合国家利益,适合新形势下的全国人民,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势在必行。
自媒体的裂变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的速度之快、方式之便利被作为意识形态渗透性教育的重要路径,在形形色色、海量的信息之中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引导作用。
自媒体表面上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开阔与通畅的传播路径,为官方正面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传播本身就带有隐性教育的特点,特别是在自媒体的开放环境下显现出更为隐蔽、更难以防范的渗透性,不只是方便了一切敌对势力有意散播对国人意识形态信仰、社会实践不利的观念,也方便官方对国人的意识形态引导。
在新技术的背景下,意识形态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渗透性传播有增无减,若一个国家只依靠正面的线上线下官方传播,而不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辅助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那么会加速达成敌对势力的预谋。芜杂的信息舆论场更是掩盖了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路径的隐匿程度。面对现在开放的环境下复杂交错的各路思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受到威胁,我们要全面保障其核心地位,就必须利用好新技术的隐匿性传播模式,寻求正面与隐匿、线上与线下、传统与新兴相结合的教育路线。信息传播由一维向多维转变,依据智能手机和网络,意识形态的理念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对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选择进行渗透性引导,使得主观上更贴近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观。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5],“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重要保证”[6]。这标志着意识形态建设的思维方式有了重大改进。一方面,从内容的多样性而言,马克思提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基于这一点,只要自媒体的传播样态源自对社会各阶层的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保全,就能够使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饱含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如何依据根本利益这一重心来创新建设思路,这已然给出了答案。贴近民生、直视公平与正义,结合当前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从形式的多样性来说,“视觉文化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新型的主流文化形态,它拥有丰富的资源,并无时无刻地生产和传播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8]。另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隐性教育,它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潜移默化地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转变为日常意识形态,规避了传统说教的无味和排斥心理,拉近了心理距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多样的社会主义意识争夺不仅要看建设的舆论阵地的多少,还要注意阵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受众自觉跟从,意识形态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影响。
自媒体的兴起,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意识形态斗争的范围,威胁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步伐。
福柯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9]提升网络话语能力、掌握网络话语权,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话语权的争取实质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目的是争取广大党员和其他阶级群众对党的政策的认同,最终主动拥护主流意识形态。
其一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有力支持。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在,人们对现有生活水平的期待值持续上升,执政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各国执政党把绩效奉为维护其执政地位的主要支撑,而忽视人们的精神诉求,对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认同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自媒体作为新生事物,破坏了话语权力的掌控结构,使得边缘弱势群体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
其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实现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作风,但民众需求的无限扩大、不停变化,导致执政党无法及时捕捉与反映。信息的畅通无阻隐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社会危机,执政党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有效利用各种意识形态工具。
其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为人们提供价值取向,为人们对政党的支持提供理论依据。它能够将党的主张和民众的心声结合起来,不仅使党内成员的思想达到统一,也能成为影响民众思维和生活方式的价值导向。意识形态领域争斗不休,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容易被消解和被下放,这就需要在保持意识形态基本内核不变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需求不断调整体系,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和多元文化激荡的态势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理性区分良莠不齐的思想,选择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社会基础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重要抓手。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应落于实处,与现实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主流意识形态不能作为外在权威而存在,应该内化在民族的血液和精神中,成为社会共识。
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出的两大成果孕育而生。这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契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的论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的论述,就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深化了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土壤和条件的固有结论。西方利用技术的先进性大肆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文化冲突和信息的不可控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外来文化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侵蚀,使得民族根基摇摇欲坠。“文化的兴衰也是人类发展史上优胜劣汰的过程。”[10]蜂拥而至的“信息殖民”使得民族文化被同化,意识形态坍塌,精神支柱被锈蚀。所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成为首要的任务。不仅要对传统文化挖掘、弘扬,防止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防止教条主义。
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工作更为重要。只有清楚了解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规律,了解自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才能从容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建构,使之响应时代号召,随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1] 聂筱谕.西方的控制操纵与中国的突围破局——基于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省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3):80.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3]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4]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7-10-27)[2017-11-28].http://www.most.gov.cn/yw/200710/t20071026_56736.htm.
[6] 汪世锦.理上网来,喜迎十九大: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EB/OL].(2017-09-25) [2017-11-2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925/c40531-29558146.html.
[7]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2.
[8] 黄菲菲.传播心理学视域下的网络自拍现象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6(3):109-113.
[9] 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9.
[10] 樊继群,张亲青.互联网时代地方弱势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解构之道[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4):99-104.
ChallengeandOpportunity:DisseminationoftheMainstreamIdeologyintheWeMediaAge
XU Yan
(School of Marxism,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Since the advent of we media, there has been a higher dem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We media has caused some difficul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because of its openness, fragmentation, and entertainmen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rings opportunities because of its broad dissemination of the main body, resources sharing, and other featur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media. Controlling the power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firmly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Marxist theo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taken as the focal points to provide a realistic groundwork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How to do well in the work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disse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present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we media age; ideology dissemination;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格式:徐艳.挑战与机遇的对决:自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6):112-116.
2017-11-21
徐艳(1994-),女,江苏丹阳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
A8
A
2096-3122(2017)06-0112-05
10.13307/j.issn.2096-3122.2017.06.18
(编校:庞恋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