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丽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从《论〈长生殿〉的思想性》看程千帆的学术论文写作
凌 丽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程千帆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极富特色,深得好评。《论〈长生殿〉的思想性》一文论证透彻,引申得当,展示了他卓越的学术功底。此篇论文可以窥见程千帆古代文论的几个写作特色:考据与批评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脉络清晰、深入浅出的行文结构;文雅流畅的学术语言。
程千帆;《论〈长生殿〉的思想性》;论证;结构;语言
程千帆是著作等身、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他在唐宋文学领域的成就早为学界所公认。他的论著广博而精要,尤其是诗学领域上的论著,引人瞩目。莫砺锋在《程千帆评传》中说:“他用力最勤、获益最丰的则是诗学。”[1]程千帆在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以文献学为基础;二是提倡博通。他在学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通过自己的学术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研究的原则与方法:一是“两点论”,即“文艺学和文献学两者的精密结合”[2]44;二是“两条腿走路”,即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和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2]45;三是他主张直接从作品中总结出文艺理论来,所采用的“是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3]。这些方法是贯穿他一生学术研究的精髓,也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论〈长生殿〉的思想性》一文就是他这种学术探索精神的体现。
近年来对程千帆及其作品展开研究,据笔者统计共11篇,如研究《文论十笺》有2篇,论《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的特色有4篇,论述其他作品的则有4篇。对《文论十笺》的研究或从其版本在出版过程中的变化为研究角度,有人认为“从《发凡》到《十笺》的这种变化,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时代环境的巨变对近现代学术著作的影响”[4];或论证程千帆写作《文论十笺》所采用的体系意识,认为《文论十笺》“创建了一种运用现代意识来整合传统文论资源,进而打造立足民族文化本位的文论体系……对检讨当下文论研究的困境,促进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都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5]。对于程千帆的名作《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研究者则分别以材料的处理方法、学术研究方法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为角度加以分析。廖太燕的《世缘与学缘的叠合:论程千帆和陈寅恪的家族渊源及学术因缘》通过梳理其家族渊源,发现“他的学术研究渊源于其家族的教育传统”[6]。王珊珊则指出:“程千帆先生从文献学角度上征存考信,系统梳理了宋诗的体派分合,源流正变,把宋诗研究的重点定位在对宋诗美学特质的系统研究上,形成了一套自足的宋诗研究体系。”[7]蔡培青的论文则以程千帆单篇论文入手来探究其论文写作特色,指出“程千帆的论文特色是具有历史的眼光,哲学的穿透力;采用了多方面的论证分析方法;体现了逻辑严密的行文结构”[8]。
《论〈长生殿〉的思想性》是程千帆关于戏剧《长生殿》思想性而展开的探讨。在该文中,他通过分析前人的看法,总结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分析透彻,从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其治学的严谨、考证的细致以及学识的渊博。杨公骥认为程千帆的论文“其特点是论之精微,析之细致,所论或小题,而所指则甚大”[9]454。
程千帆的学术论文最经常使用的莫过于考据与批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首先体现在颇具特色的引文和注释上。如在《论长生殿的思想性》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了多达数十处的文献资料,其种类之繁多,可分别划分为诗歌、学术论文、正式出版的书籍、剧本的原文、别史、别集、正史等7类。这些文献资料条分缕析,细密翔实,有张有弛,力求每一处都不重复,极具有条理性。作者在引用相同材料的时候选择一笔略过,不再赘述,这样就做到了行文的流畅。引用这些材料的同时,作者还不忘对材料进行解说,并细心地用小号的字体区别于正文的大号字体,使读者一目了然,使注释和正文可参照着阅读,真正做到了集思广益,绝无遗漏,这是作者的细心睿智之处。如文章第27段,作者在论述从安禄山的叛乱激化民族矛盾促使作家们开始关注唐明皇与杨贵妃二人的不幸遭遇之后,就开始引用及批评论证。在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时,作者简单归纳了二人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主题并提出观点认为洪升的《长生殿》“事实上是它们的一个发展和在传奇这个样式中的一个成功的移植”[10]80。随后在文中对另一位研究者钱东辅的观点进行了辩驳,并一一举出证据说明。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先引用钱东辅的观点再否定,随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采用有理有据的论证方式,旁征博引,谨小慎微,这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在文中处处可见,甚至他在要解决所论述的主要问题同时顺带着解决了其他问题,这一点让人见识到程千帆深厚的学术功力。论文的其他地方的引文注释也有相类似的情况,像是在大论文之中又包含着小论文,然后在文献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解决掉次要矛盾,最后再来处理主要矛盾。
程千帆在论文中所做的长注释往往包含了相当大的知识容量,它们不仅起到解释的作用,还有助于主题思想的发挥。如关于洪升《长生殿》的主题,洪升的好友赵执信认为它是纯粹的爱情悲剧,是所谓的才人例解相思的表现。针对赵执信的观点,作者就引入了具体的史料——赵执信由于评价此剧而罹祸的典故,以及后人咏赵的诗歌和赵执信罹祸的原诗,借此使读者清楚赵执信事件的来龙去脉,即赵“断送功名到白头”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对赵的事件的交代,同时也是作者为阐发下文自己的观点所做的抛砖引玉式的引子,作者正是要借此来展开对《长生殿》剧本思想的讨论,所以说这样的注释无疑有着一石二鸟之功效。
除了对文献资料的引用之外,程千帆在转引别人的观点时通过对他人观点进行分析批评,建立起自己的观点。他的批评鞭辟入里,有根有据。考据与批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仅在于文献资料的引用、梳理和分析,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批评,正如他所说的:“我感到要对《长生殿》获得一致的认识,还得展开更充分和更深入的讨论。”[10]66故针对他人的研究结果既指出了他们的正确性,也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从而针对这一点引用丰富的文献加以分析论证,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批评加考据的论证方式在文中俯拾皆是,可充分体现出他治学之严谨、技巧之精微、手法之圆熟及功底之深厚。如文章第16段在分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关系时,钱东辅一方面认为杨妃的爱坚贞专一,另一方面指责唐明皇的风流浮荡,毫不专情。针对这一点,程千帆通过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以及对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层贵族与下层百姓的矛盾的揭示等,归纳出唐明皇与杨贵妃二人行为动机和性格缺陷上的历史原因,认为洪升对杨李二人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杨妃形象的美化等,其实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目的,使得这个问题被解决,同时又回到正文所讨论的问题上,继续探究和拓展。综合而言,考据与批评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一方面体现了程千帆扎实的文献功底,另一方面更说明他学识的博古通今,可谓是对文献学和文学批评的完美结合。
程千帆的文章行文脉络清晰,既层层深入,又娓娓道来,将理论与作品合理地联系在了一起。该文一万多字,篇幅较长,所包含的容量也是相当大的。在处理丰富驳杂的内容时,程千帆不忘对作品先进行一个必要的介绍,从而缓缓引入正题。
程千帆并没有急着切入主题,论述《长生殿》具有哪些思想性,而是先依据实际生活和作家创作经验发表了一番见解,指出作家和作品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认为“作家通过认真的劳动而产生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过程,就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制约下进行的斗争过程”[10]64,因此“研究一个作品,也必然要经过复杂的、矛盾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制约下进行的斗争过程”[10]64。这样的开场白显得舒缓自然,接下来的论述就显得合情合理。纵观全文,程千帆在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见解相当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因为他在全文的论述过程中,始终萦绕在笔下的就是阶级斗争与民族矛盾,这是他对于洪升创作的《长生殿》最为明显的论断。在归纳出《长生殿》主题组成主要由三个矛盾即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恋爱纠葛、阶级矛盾以及民族矛盾这个观点之前,他先引入别人对该主题的误解和偏见,从而抓住这点开始辩驳,并引用大量的文献和丰富的史料,分析材料并得出结论,最后理直气壮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再如,在论述李、杨二人是否存在真正的爱情时,他先举出其他人的观点,或是认为两人存在真正的爱情,并认为整部剧本就是以恋爱为主题;或是以为剧本中所谓的爱情都是子虚乌有的唯心主义的产物,是洪升杜撰出来的。他承认他们都看到了部分的正确层面,但是据他收集的材料以及所做出的分析,则是可以笃定地认为洪升确实赋予了二人一定的真情成分,但绝大部分受到政治、社会等现实因素的干扰,所以《长生殿》的主题应是复杂的,作家赋予的二人爱情是以一定条件为前提的。程千帆就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文章的组织,通读全文,皆是他举出他人的观点,然后质疑,随后进行大篇幅地详尽地论证,最后再总结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举出问题—提出疑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结构。在这样层层深入的过程中,文章的主旨也在不断地深化,并最终以令人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程千帆文章行文的一大特色。
笔者认为,《论〈长生殿〉的思想性》的文章脉络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再深入浅出的特征,是程千帆理论思想的体现。程千帆以为,要在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直接归纳出文学理论,这既是传统的老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他看来,通过引入别人的观点,不仅可以从前人片面性的理解中吸收其合理的部分,从而发挥出作家原来就埋藏在剧本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用一种和作家原有的创作目的不相同的观点来解释和衡量它,即他所提到的“用历史的现实,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和衡量”[10]65。事实上也是他接受马列思想的体现,以至于他在文中归纳出洪升的作品主题由三种主要矛盾组成时,显然有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其中。程千帆历经十年“文革”,其中的磨难以及思想上所接受的新思潮——马列主义思想,都在他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故会以这样的观点来分析作品,提炼理论。他认为生活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所以他提出洪升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长生殿》中杨、李二人所处的年代都是充满了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在二人身上的离合悲欢也印证了时代的必然性,而洪升所创作的《长生殿》也必然地带上了时代背景的影响。程千帆认为这是洪升的局限性,但也是这个作品的复杂性的真实体现,笔者以为也是程千帆理论思想的复杂性的表现之一。
程千帆的论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流畅文雅的语言。他的学术语言,虽然不像文学语言一样可加工性比较强,但耐读,经得起推敲,这得力于他早年所接受的教育。程千帆早年接受过与众不同的私塾教育,与一般私塾不同,他小时候的蒙学教育是由其堂伯父君硕先生教导的。君硕先生想给予塾中子弟的是传统的士大夫教育而不是简单的俗学,于是他给程千帆等人开阅读书目如《论语》《孟子》《诗经》《左传》《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除了规定的书目外,君硕先生还指导程千帆等人看课外书,尤为重要的是,他让孩子们用文言文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生活,其好处在于锻炼了文笔。另外,君硕先生还要求他们每天必须练字,要求写得正确而优美。这不仅使程千帆他们受益无穷,同时也成了他晚年指导研究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在经过君硕先生这样颇为严格的训练下,程千帆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文言基础,尽管之后的新白话文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使如程千帆等老派的文学大师们趋于时势,亦改为用白话文写作,但这对于他们文字方面的积淀却是十分重要的。
至于程千帆的白话文写作则要追溯于1928年。程千帆初次来到南京,进入金陵大学附中接受正规的中学教育,随后又考取了金陵大学,直到1936年大学毕业,程千帆在南京足足接受了8年的正规教育,这进一步锻炼了他的现代文功底。20世纪30年代南京的高等学府中大师云集。现代文、现代科学和现代意识等新知识,对刚踏入大学门槛的程千帆来说无疑是受益匪浅。经过一、二年级系统性的现代科学的训练,使他除了过去的“之乎者也”外,还能够流畅自如地写新诗和现代白话文,这无疑是对他的学术语言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在接受大师们的学术方法和学术精神的教导外,其学术语言的培养和训练也在不断同步当中,这同样表现在其论文的写作上。例如在《论〈长生殿〉的思想性》一文中,程千帆娓娓道来,语言纡徐流畅,又因其古文功底深厚,故其所使用的语言白话中时常夹杂着文言。他的语言时缓时急,节奏性也较强。在分析剧本的时代背景以及洪升所处的朝代的情况时,程千帆运用了其广博的史学知识进行解说,在需要理论针对作品分析的时候又不失时机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他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运用了文、史、哲三方面的知识。语言的科学性、史学性,以及学术性糅合在一起,构成了程千帆学术语言的整体特色。文献运用细致准确,史料发挥凝重厚实,哲学思想从容睿智,从而形成了一种涓涓溪流汇入大江大海的磅礴气势。这种语言特色,若非深沉、庄重和风雅,实不能概括其一二。
总的来说,程千帆的学术论文,有三个特点。一是考据和批评紧密联系,作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如他所说的:“作品是理论批评的土壤。不研究、理解作品,就难以研究和理解理论批评,更无从体会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内部联系,无从觉察批评与批评之间相承或相对的情形了。因为这些联系和对立,往往是起源于对作家作品以及由之而出现的文学风格的具体评价的。”[10]1张伯伟也说:“从作品中抽象理论,不仅诗歌可以如此,小说、戏曲皆然。”[9]520程千帆的夫人沈祖棻对程千帆的治学道路和研究方法也做了扼要地说明,她说:“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9]531于是程千帆努力实践,其文章即呈现出如此特色,这亦是他们二人努力多时的结果。二是脉络清晰、深入浅出的行文结构。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程千帆对于文章的结构并没有特意重视,然而从开头到文章结尾,却能见出其层层深入而又能浅出的文章特色来,这是其行文美的一种体现。三是学术语言的流畅雅洁。学术语言是体现学术功底的重要表现之一,程千帆的论文水平众人皆知,他的语言能够如此精练流畅,这自是一种重要风格值得人效仿。所以对程千帆的学术论文进行解析和归纳,不仅可以彰显他大师的风采,也有助于研究者们在学术上的进步。
[1] 莫砺锋.程千帆评传[J].学术界,2000(4):200-213.
[2] 程千帆.程千帆诗论选集[M].张伯伟,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3] 程千帆,沈祖棻.古典诗歌论丛[M].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64.
[4] 许婧.论程千帆《文论十笺》在20世纪前后期出版的变化[J].长治学院学报,2016(4):70-72.
[5] 贺根民.程千帆《文论十笺》的体系意识[J].唐都学刊,2013(2):104-107.
[6] 廖太燕.世缘与学缘的叠合:论程千帆和陈寅恪的家族渊源及学术因缘[J].近代史学刊,2015(1):253-266.
[7] 王珊珊.程千帆与宋诗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摘要.
[8] 蔡培青.浅议程千帆学术论文的写作特色: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为考察对象[J].学理论,2015(8):97-98.
[9] 程千帆.闲堂诗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
[10] 程千帆.闲堂文薮[M].济南:齐鲁书社,1984.
ChengQian-fan’sAcademicThesisWritingfromTheIdeologicallevelofThePalaceofEternalLife
LING L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Cheng Qian-fan’s thesis for ancient literature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enjoys high evaluation. Cheng’sTheIdeologicalLevelofThePalaceofEternalLifeshows his profound academic achievement because he carried out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and proper extension. Finally the paper obtained three main the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combination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criticism of the argument; clear and simple structure; elegant and smooth academic language.
Cheng Qian-fan;TheIdeologicalLevelofThePalaceofEternalLife; argumentation way; structure; language
格式:凌丽.从《论〈长生殿〉的思想性》看程千帆的学术论文写作[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4):80-83+88.
2017-04-08
凌丽(1991-),女,福建福州人,闽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I 222.4
A
2096-3122(2017)06-0080-04
10.13307/j.issn.2096-3122.2017.06.12
(编校: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