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茹,李太元,许广波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
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探究
李艳茹,李太元,许广波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
本文论述了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高校与地方、高校与行业或企业深度合作,构建校地、校企合作对接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
政产学研;卓越农林人才;教学改革
政产学研结合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并在政府有关部门参与和主导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打破单个利益主体的局限性,通过合理配置各方资源,使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共享和环境融通,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发展经济的一种新模式。政产学研一体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不足,基于各方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平等互利、长期协作、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机制还尚未建立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主导力不够。二是企业主体性不强。三是高校积极性不高。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正式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也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而组织的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希望构建新的培养模式,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卓越人才。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部联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进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内容不够全面、高校与地方协同机制不完善,还面临着体制、机制、观念和政策等方面的掣肘,使以政产学研为多元主体的体制和机制无法满足各主体资源共享与互补、不同生产要素与组合、知识技术应用与创新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需要。
3.1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与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不匹配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我国高校长期沿袭苏联专业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构建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仍存有学生知识面窄和创新能力不强的弊端,与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质量要求有一定差异,人才培养模式与校地合作模式不匹配。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合作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加快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明确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相适应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更好培育适应社会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2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与政产学研合作联动机制不健全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与政产学研合作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者之间缺少联动协作,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地方、行业或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知识结构缺少针对性,相关教学内容和环节没有充分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和人文等相关知识,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缺少与地方和行业或企业等相对接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锻炼的机会严重不足。二是高校利用校外人力资源不够。校外各种专业技术人力和经营管理人才参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很少,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政府人员等对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质量又起到提升作用的人才吸纳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很不够。只有高校积极吸纳人才,通过校内外人力资源共享,才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政府、行业或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支持不够。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都缺乏对高校培养的行业专业人才的重视和关注,地方企业用人过于追求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和外来人才,忽视本地高校培养的对口专业人才,使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得不到保障。
高校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地方也是高校办学资源的重要依托。因此,高校应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不断调整和设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完善相关保障机制,积极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地方和高校间建立有效的对接策略,共同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服务。
4.1 高校视角下,高校与地方的对接策略
4.1.1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围绕着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评价体系等环节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吸纳合理化建议,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与地方、行业或企业紧密联系。
4.1.2 建立内外兼职师资队伍
高校积极建立校内专兼职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指导的制度和运行机制,研究和探讨校外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绩效考核与绩效分配,进一步调动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推进校内外专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内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4.2 政府视角下,地方与高校的对接策略
4.2.1 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通过政府牵动、高校主动、业界互动机制,政府建立健全业界支持高校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建立起由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等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途径,吸纳更多形式资本投入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共建平台上,通过高校与企业联盟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校企稳定而长期合作培养卓越农林人才,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4.2.2 提升人才培养服务水平
政府充分认识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高校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校企、校校、校地合作育人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为高校创建多层次人才培养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内容,开展多种服务类型和项目,服务于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服务水平。
4.3 互作视角下,双方之间动态对接策略
4.3.1 科研项目合作动态对接
高校的主要两个核心职能就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科研创新最终也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所以高校与地方对接的直接形式就是科研合作。高校不仅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而且地方政府和企业又可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人才、资金、项目、设备和场地等资源支持,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4.3.2 资源平台共享动态对接
高校和地方都掌握着人力、环境与条件等各种资源,作为高校的师资资源及设备和条件资源一般都代表着本地相关专业领域的最高水平,地方的政府服务资源及企业的各种人才资源和条件资源,也都可以被高校所需所用。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等之间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交换和资源利用的有效对接,从而促进校地、校企间的有机联动,有利于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
[1] 刘金存.“卓越计划”模式下的“校政合作”机制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2):27-29.
[2] 张燕,温晓玲.基于“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J].大学教育,2012,(05):20-21.
[3] 徐幼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09):50-53.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based on the new mode of cooperation of politic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LI Yan-ru, LI Tai-yuan, XU Guang-bo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0,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der the mode of politic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docking mechanism betwe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t can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resource sharing,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talents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colleges.
Politic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Outstanding talents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eaching reform
G642.0
: B
: 1674-8646(2017)16-0090-02
2017-05-20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教科研重点资助课题“政产学研合作场域下的地方综合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JX2015B6)
李艳茹(1964-),女,正高级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