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玥
(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英国谢菲尔德S12EU)
浅谈信息时代西方记者与大众的关系
——从大众的角度出发
张玥
(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英国谢菲尔德S12EU)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记者和大众的关系,大众从以往的信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之中慢慢解脱出来,开始有更多的权力选择新闻。在线信息技术也提供了成千上万的新闻渠道,这些渠道对于大众而言,不仅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还帮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新闻的制作过程中。本文将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审视大众和记者的关系的变化,审视新媒体是如何改变记者和大众的关系。
社交媒体;大众;“公民记者”
随着传统媒体从纸质媒介渐渐转移到网络平台,传统的记者和大众的关系也经历着剧变。罗宾逊曾经指出,从传统角度来说,记者常常在记者和大众的互动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传统媒介的运作方式是单向的,信息自上而下单方面传递给大众,而大众的信息回馈渠道却受到阻碍,大众想要就具体信息反馈非常艰难。记者和受众之间没有畅通的双向的沟通渠道,并且对于传统记者来说,受众更多的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新闻的上帝”。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介(广播和印刷)的被动单向传播方式,逐渐发展成一种主动积极的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也开始更加多的参与到新闻当中。大众在和记者的关系中也经历着很大的角色的变化,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将分析随着新闻媒介的不断发展,记者和大众关系的变化。在第一部分,作者将讨论公众在记者与受众关系中,受众从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积极的挑选他们需要的信息。在第二部分,观众角色从新闻的“局外人”转变为“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s),以往技术和大众的专业素质会阻碍大众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制作的过程,而现在,利用社交网络,公民可以随时参与到新闻的制作当中,“公民记者”也开始发展起来。第三部分,作者将分析受众对新闻记者态度的改变:随着受众的消息来源更加丰富,大众也开始从传统比较相信媒体新闻,到开始频繁的质疑新闻。
首先,因为网络的非线性(non-liner)工作结构,和网络时代爆炸式的信息内容,受众已经开始可以主动选择他们想看的新闻内容。在信息数字时代之前,每一种媒介出版前有一个周期,比如报纸或者杂志,每周或每个月都有特定的时间出版。同时,制作人编辑的收音机广播或者电视里面的节目并没有提供大众有更多的选择,大众只能接收到广播新闻公司为他们准备好的新闻内容,沃德称这种单一的模式为线型模式(linear mode)。而且很明确的是,这种单一的线型模式使信息时代之前的大众仅仅站在媒体系统的尾端,除此以外,接受信息的不同受众团体之间也是相对独立。传统的记者和大众的关系之中,记者扮演着的是“家长式“的角色,把修饰,编辑好的新闻传递给大众。而新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个现状,新媒体提供成千上万的频道和新闻内容给大众选择的机会。例如,一个篮球迷不再需要仅仅从当地的报纸上得到篮球的相关资讯,她/他也能够在互联网上面搜索来自全世界的篮球资讯和篮球比赛的细节。即使他/她错过了电视上篮球比赛的现场直播,她/他能通过YouTube等视频软件收看这场篮球比赛的重播,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新闻渠道获得这场篮球比赛的相关资讯。因此,在数字信息时代,根据米勒的理论,观众更愿意选择他们想看的新闻,并且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之中。而不是像传统方式一样,观众就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第二,不同于以往公众是新闻局外人的角色,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S)参与到新闻当中去。以往,新闻记者和大众之间的边界是清晰和分明的,在这条边界的两边,大众单向的接收已经“加工”好的信息,而记者则对他们出版的新闻内容负有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训练有素的记者才可以使用一些昂贵的器材,并且出版有价值的新闻。在WEB 2.0时代,智能手机和增长的社交媒体例如Facebook和微博提供了机会给大众自己生产新闻。一定程度上来说,大众已经开始开始扮演记者的“合作者”的角色。例如,一个华盛顿邮报的编辑说,现在的记者先会了解一个大概的故事,然后会请求相关的知情人在线贡献更多的新闻线索。通过大众贡献更多的新闻线索,记者的新闻素材会从一个平淡无奇的新闻素材变成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另一方面,观众也开始扮演记者的竞争者的角色。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例如灾难,事故),几乎在事故发生的同时就会被大众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在突发性报道领域,传统的记者常常失去他们速度和细节内容上的优势,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大众常常在媒体新闻人到达之前,就把新闻发布到了社交网络上,而记者也要依靠大众发布的新闻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消息。然而到目前为止,公民记者主要与传统记者的竞争领域也仅仅只有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面。另外,新闻的议程设置的权利也渐渐的从记者的手中转移到大众的手中。例如,一个英国的叫做Digg的新闻网站,这个网站给公众权力去评估新闻,一条新闻公众越感兴趣,就会被议程设置在最前面,而原始的议程设置也会随之改变。和传统的受众相比较,WEB 2.0时代的观众更加容易参与到新闻的制作过程。
最后,在记者和大众的关系中,受众开始越来越多的质疑记者报道新闻的真实性。一般来说,新闻是一个即时的和不断变化的,并且可以反映当下的事实。数字时代之前,新闻在出版前新闻编辑有一定的时间可以思考如何去编辑新闻,记者拿到第一手新闻资料以后,要把内容编辑修饰之后再发表的文章出版,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看见文章的时间和新闻发生的时间是有时差的。除此以外,历史上政府也一直尝试去“控制”新闻。就像作者在之前提过的一样,相对来说,传统的公众整体被不同的传统媒体“隔离”开来。因此,大众也更加倾向于相信记者,在一个信息相对受限制的环境下,受众对记者有很高的评价和信任度。并且在大众相信的情况下,传统的记者才可以更好的履行他们的责任。然而,根据帕夫林的理论,自从二战结束以后,年轻的受众就开始对记者产生不信任的态度。并且卫星和互联网也开始变成了全球化的重要工具。大众不再与信息的多样化隔绝开来。比如说在伊拉克战争期间,马西森和艾伦曾经指出,一些博客使用者(甚至包括专业记者),伊拉克公民,军人同时提供第一手的战争资料和他们在战争中的经历。马西森和艾伦还认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相比较于传统媒体,他们可能更加偏向于去读博客里面的新闻。因为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意识到博客可以提供和传统媒体的“绝对真相“截然不同的观点。换句话说,网络技术的发达也刺激了“非专业”记者数量的增长,“非专业“记者也改变了传统记者的工作现状,而这种改变也拓展了专业记者报道新闻的范围。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新闻的报道范围,丰富了新闻的信息来源,同时,受众也能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去挑战传统的媒体权威。
然而,这并不是说网络技术已经彻底的改变了大众和记者之间原有的关系。更加具体来讲,首先,不是每个人都认可甚至把网路技术看做是新闻的工具。梅耶尔和珂美琳(2015)曾经指出,人们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常常带有不同的目的,大部分人目前只是把社交网络作为社交的工具,他们登陆社交网络只是为了掌握好友或者喜欢的明星的最新态,而很少去每天查看时事新闻。另外,很多人也不愿意在社交网络上面暴露个人真实的信息,所以他们在网上尽量不会留下什么个人信息或者互动信息。因此,很多受众还是主要以来传统的方式来获取新闻信息。第二,“公民记者”这个群体的新闻专业素质是很不平衡的,简单来说,在信息时代,每个大众都有权力在网络上面发表他们个人的观点,一方面,他们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促进新闻健康的发展,可以给新闻记者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有益的建议;另一方面,一些大众的肤浅和煽动性的言论削弱了新闻价值,特别是削弱一些需要深入的挖掘才能得到新闻的价值,杂论的社会声音也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有些人为了博取“关注”,而故意制造一些大新闻混淆视听。因此相对来说,大众的声音依然在新闻的边缘,至少,很多的记者还是没有给网络上公众的声音予以足够的重视,“公民新闻”也缺乏可信度和权威性。除此以外,目前的网络环境还是缺乏规范的监管,德里斯科尔曾经说过,网络上面复杂的环境使得管理变的更加的复杂,也缺乏有效的系统和部门去检测网络上面的信息是真实的还是谣言。网络的发展也导致了越来越多个人和机构的偏见的发展,一些人拒绝相信主流媒体的报道,认为一切都是“谎言”。所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大众还是偏向相信专业记者和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
很大程度上面来说,网络技术已经改变了记者和大众原有单一的关系。大众不再是被动的从记者那里获得资讯,而是可以自主的选择他们想看的新闻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成千上万的频道给大众扩展他们的消息来源,大众对新闻事实的认知也相对变的更加客观。同时,网络技术也给“公民记者”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可能,换句话说,大众对于记者来说,开始成为新闻合作者,也开始成为新闻竞争者,记者一方面依赖大众提供的消息去全面他们的新闻内容,一方面要赶在大众把新闻发布到社交网络之前出版新闻内容。同时,新闻议程设置的权力也渐渐从专业记者,编辑转移到大众的手中,可以说,大众有更多的权力去选择看到他们关心的新闻内容,什么新闻重要,什么新闻吸引人也不在是记者说了算。另外,大众也开始广泛的质疑记者的权威性,他们可以从社交网络上(例如博客,Facebook,微博),看见和主流媒体不一样的声音,大众也可以自己判断事实的真相。在很多民主国家,大部分信息能做到公开透明,新闻和消息也不仅仅只掌握在权威的手中,消息的来源也更加的广泛。然而,我们也不能说网络技术彻底的改变了原有的记者和大众的关系,许多人仍然将社交网络看作是社交的平台,而不是阅读新闻的场所。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很注重个人隐私,而不愿意在网络上分享过多的信息。除此以外,即使是“公民记者”也不能够简单的完全取代专业的记者,一些公众的观点缺乏专业性和中立的态度,并且网络上面也缺少监管机制去规范网络行为。因此,网络上新闻和消息的可信度还是值得推敲的。
[1]阿卜杜拉.在线新闻与大众[M].美国劳伦斯出版社,2004.
[2]阿通和汉密尔顿.改变的新闻[M].加拿大圣贤出版社,2008.
[3]德里斯科尔.在线新闻与大众[M].美国劳伦斯出版社,2004.
[4]芬东.新媒体,旧媒体:在数字时代的新闻和民主[M].圣贤出版社,2009.
[5]霍尔,在线新闻:辩证的先行者,伦敦普鲁托出版社,2000.
[6]哈尔卡普.改变的新闻,改变的声音[M].英国劳特利奇出版社.
[7]海诺宁.新闻参与者:保卫在线媒体的公开性[M].英国威利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11.
[8]赫伯特.数字时代的新闻,广播的理论与实践,印刷与在线媒体[M].牛津埃尔塞维亚出版社,2008
[9]伊莲娜马耶,克蒙林克.查看,分享,点击,链接[J].数字新闻时代,2014.664-679.
[10]马西森和斯特尔提.战争区的真相:伊拉克战争中战争博客的角色,2007.75-89.
[11]米勒.现在是公众参与新闻的时代[J].学术新闻期刊,2008.30-34.
[12]帕夫林.新闻和新媒体[M].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1
[13]罗宾逊.数字时代,新闻记者和民众的关系[J].新媒体技术国际期刊,2001,16(1):125-143.
[14]罗森.媒体思考:旧媒体时代的观众,2016.
[15]沃德.在线新闻,Oxford:Elsevier Science,2002.
张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环球新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