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长春 130033)
基于蒙古族文化视角下的吉林省特色城镇发展分析
李 博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长春 130033)
新型城镇化在加快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还赋予了城镇以民族文化内涵。吉林省在有序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在人口融入、特色文化城镇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存在一定拓展空间,探索蒙古族文化在特色城镇建设中的路径,是从传统中汲取创新,有利于吉林省特色城镇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蒙古族;城镇化;吉林省;文化
城镇化建设最大的影响是原农牧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新城镇人面临着心理转变与新生活环境的双重挑战,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语言环境、风俗习惯、旧有环境的改变,乃至民族身份的淡化,使得其融入城镇化的问题会较为突出。如何促进“新城镇人口”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实现自我革新,突破“人口城镇化”,实现“人的城镇化”,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历史积淀薄、文化含量低、民族特色少,是吉林省在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吉林省民族历史脉络交错,且省内少数民族都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由于对文化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对文化城镇化的认识不足,造成城镇化率高而文化价值低的矛盾,原因是欠缺对文化的深入发掘。文化城镇化建设要常态化、可持续,缺乏连贯性的做法是不利的。
因对城镇化建设的概念没有领悟透,众多新城镇涌现,却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这是缺乏对本地历史文化的了解,前期的城镇规划忽略了区域历史风貌和民族特色,导致传统城镇和民族村落的特色风貌逐渐消失。其根源是将城镇化简单的理解为农村变为城市,造成“摊大饼”式建设,致使城镇化建设投入比重大,而质量却上不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原则[1]。“以人为本”作为原则之首,直接点明了“人”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主旨。
当城镇化突破农村的小圈人际社会、交错的血缘纽带与传统乡村民俗,要注重“人的城镇化”过程中解决“从心理上融入城镇中”这一关键点。让这些“新市民”较快融入城镇生活,与城镇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关注社会个体的心理成为从根本上成功实现“人”的文化城镇化最重要的一环,这需要我们更多的从民族文化中探寻解决之道。
以往人们更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城镇的整合和现代化层面上,忽略了文化尤其是地域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城镇建设“独树一帜”的价值。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要以“文化”作为立足点,打造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要以地方文化为出发点。
“本地文化优势在何处、如何利用文化优势、怎样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特色鲜明的城镇优势”三点转化为吉林省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思路。围绕这一思路,顺应地方文化发展趋势,突破城市建设中“高楼大厦千万间”的旧有套路,扭转“有生存、成长的空间,却缺少生动、成功的品牌”的被动局面。充分挖掘和学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是各地构筑特色城镇的基础。
在城镇化建设中,要保护地方历史风貌,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将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有机的融合到城镇的建筑风格、基础建设、产业定位、文化宣传、经济结构配置等各方面,方能建成独具风格、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型城镇。
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建设“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的着重点。将文化传承纳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中,是文化城镇化的必备因素之一。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全社会向文化要生产力、向文化要幸福感、向文化要中国梦的发展理念,促进文化发展环境愈加优良。
蒙古族是我国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之一,奔放、宽厚、热情,是其民族艺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草原上的每个蒙古族人都喜欢唱歌、赛马,这种方式令其有着愉悦的生活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正是新城镇居民所需的精神面貌。蒙古族文艺形式深受全国广大社会群众喜爱,如歌曲《嘎达梅林》、《敖包相会》等;马刀舞、盅碗舞等舞蹈。其中,凤凰传奇和杭盖乐队是近年来最富盛名的蒙古族风格的音乐组合,从地域到受众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另一方面展现了人们对蒙古族文化的热爱有增无减,而民族文化的本身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融入到城镇化与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可以在城镇中借鉴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将这些蒙古族文艺形式传播到城镇的文化娱乐生活中,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调动城乡居民进行广泛的集体或个体的娱乐活动,比如:开设蒙古族及多民族文艺教学和活动进入城镇社区,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广蒙古族节庆活动,推广蒙古族等民族特色的文体赛事和中小学教育。
吉林省少数民族分布较有特点:朝鲜族在东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而西部地区主要是蒙古族聚居较多。可以有效利用这一民族文化分布情况,将其转化为区位优势,以文化差异和不同特色构建当地“民族风”城镇,树立吉林省城镇化品牌。
城镇化建设中的建筑民族化,可以有效彰显民族风格,并有利于整体旅游开发,也是文化遗产。独特的民族风格城市会令客人眼前一亮,而城市建筑也使当地的名片令人记忆深刻。例如,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充分发掘了唐代渤海国的历史文化和女真民族文化,当地房屋的色调为灰白色,屋顶和墙端均有唐代飞檐和叠涩设计,充分展现了历史上的渤海建筑风格;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建筑也极具蒙古族文化特点,城市内的建筑多为白蓝色和蒙古包的圆顶设计,颇具有民族风情。这些特色的民族化城镇在形成独特的人居环境过程中,还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首先,保护现有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与城镇建设的有机融合。以吉林省西部地区为例,当地具有深厚的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历史底蕴,拥有辽金元明时期的泰州古城址、辽金春捺钵遗址群、查干湖藏传佛教妙因寺等历史遗迹。通过科学规划可以充分发挥这些遗迹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其次,重视文化基建在地市乡镇的社会教育作用。文化公共设施是传播、推广、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平台,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博物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2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2]。相对吉林省20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而言仍具有建设空间。最后,推动民族教育,保证民族文化传承有序。蒙古族有如乌力格尔、马头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播与推广。尽快完善民族教育机制,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通过学校及文化基地进行传播,重视青少年群体的民族文化培育,使之充满民族自豪感,能主动学习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
[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3-16)[2016-10-26].http://www.ndrc.gov.cn/fzgggz/fzgh/ghwb/gjjh/201404/t20140411_606659.html.
[2] 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EB/OL].(2017-03-21)[2017-04-18].http://mw.jl.gov.cn/jlmz/mzjj/jj/201703/t20170321_2589721.html.
Theresearchon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withcharacteristicsinJilinprovincefromtheperspectiveofMongolianculture
LI Bo
(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angchun 130033, China)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speed up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endow it with abundant culture connotation. There is still more room for expansion of migrants integration into the urba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ways of building urbaniz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Mongolian culture, this innovation benefits to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in Jilin province.
Mongolian; Urbanization; Jilin Province; Culture
2017-09-12
李博(1983-),男,硕士,助理研究员。
F592.7
A
1674-8646(2017)23-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