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青,杨风娥
(淄博市高青县中医医院,山东 淄博 256300)
在临床中当患者发生急性中风疾病时,其常常会出现意识障碍、语言障碍、肢体无力、昏迷、四肢麻木、吞咽困难等情况,若无法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则会造成患者由暂时性脑中风变为完全脑中风,因此做好急性中风患者确诊与治疗工作十分重要[1]。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中风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均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其中,观察组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9.2±2.4)岁;对照组年龄在49~75岁,平均年龄(57.1±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治疗方式,基于患者临床中的实际病情,为患者提供适合的治疗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内科治疗。首先,采用补阳还五汤(黄芪(生)120 g,当归尾6 g,赤芍5 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 g)、半夏天麻白术汤(半夏4.5 g,天麻、茯苓、橘红各3 g,白术9 g,甘草1.5 g。)、血府逐瘀汤(桃仁12 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 g,川芎、桔梗各4.5 g,赤芍、枳壳、甘草各6 g,柴胡3 g。)为基础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性使用地龙、蜈蚣、白芷、郁金、天竺葵、石决明、桑枝、钩藤、白附子、全蝎、五味子、太子参、麦冬、生山楂、草决明等加减治疗,其中偏瘫主要以地龙、蜈蚣、白芷加减治疗为主,血压高头晕主要以石决明、桑枝、钩藤加减治疗为主,舌强不语主要以郁金、天竺葵加减治疗为主,采用鼻饲,或者灌肠、口服途径给药,水煎日一剂,分两次。其次,为患者提供针灸治疗,主要针灸穴位有内关、人中以及三阴交,辅助针灸穴位有凤池、翳风、尺泽、极泉、委中、完骨,通过每日为患者针灸一次,每次留针半小时,以达到醒神开脑、疏通经络、滋补肝肾的目的。
以上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此次临床观察的指标为: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痊愈:在治疗后,患者中风症状完全消失,且患者能够进行正常工作与生活;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能够独立完成基本日常活动;有效:患者在治疗后中风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患者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急性中风患者临床治疗中,观察组痊愈25(54.3%),显效15(32.6%),总有效率45(97.8%)。对照组痊愈9(19.6%),显效17(36.9%),总有效率38(82.6%)。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8±0.9)分,并发症发生2(4.3%)。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0±1.7)分,并发症发生9(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基于临床研究与统计,发现急性中风患者在发病后初始两周内为急性期,若在该阶段能够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有效的治疗,则能够更好的修补患者受损脑部神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得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生活。
虽然使用西医治疗方式能够快速稳定患者中风病症,但是无法使患者得到根治,造成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过程中还会发生其他并发症,对患者康复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然而发现在为患者提供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实施中医内科治疗时,发现其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中风症状,同时能够起到降低血浆粘度、降低患者血脂、提高患者红细胞刚性指数、疏通患者经络、活血化瘀等重要作用,此时患者脑部受损的神经能够得到修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也更理想。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临床中急性中风患者治疗有效性,更好的改善患者脑部神经,降低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建议在为患者提供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实施中医内科治疗。
[1] 李新民.急性中风患者接受中医内科治疗的疗效探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7):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