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进展与前景

2017-03-08 06:50:54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58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肾衰竭病机

朱 林

(广西玉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进展与前景

朱 林

(广西玉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慢性肾衰竭(CRF)是临床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发病人群广,治疗难度大,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中现有的治疗手段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慢性肾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缓解临床症状、维持肾功能、延缓病情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本文中将对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常用中医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并对中医中药在慢性肾衰竭治疗中的前景进行探究。

慢性肾衰竭;中医;进展;前景

慢性肾衰竭是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疾病,影响患者的肾功能所致。目前,国内外临床中关于慢性肾衰竭的病理研究尚处于初级附件,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肾衰竭都会对患者的肾脏造成持续功能损伤,并且呈进行性恶化[1]。

因此,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关系到患者、家庭以及社会。虽然现阶段临床中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手段多样,而且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脏移植等技术日趋成熟,但是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基层治疗水平有限等都大大影响了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2-5]中医中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效果确切,而且中医理论在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分析、证候证型以及预后与转归方面均有独到的优势,本文将对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常用中医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并对中医中药在慢性肾衰竭治疗中的前景进行探究,现综述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1.1 病因

一般而言,根据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将患者归“虚劳”、“肾风”、“水肿”、“癃闭”等范畴[6]。传统中医认识慢性肾衰竭的发生主要与患者自身身体虚弱或外邪入侵为主,另外与日常饮食、房劳不节等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密切相关。根据病机的不同又可以将慢性肾衰竭分为正虚与邪实两种,且多以正虚为主,病位在脾、肾。张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将慢性肾衰竭称为“水气病”,认为该病是由于湿浊不除,耗伤气血,损伤肾脏,导致气血亏损、阴阳失调,因此称为“虚劳水气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长期蛋白尿,使正气衰弱,脾气不足,损及脾肾,导致浊邪潴留,壅塞三焦。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标本缓急均与中焦脾胃密切相关,中焦脾胃对全身代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应以中焦为本[7]。

1.2 病机

传统中医理论认识慢性肾衰竭病机多属本虚标实,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脾肾升降出入失常,脾肾亏虚与毒邪互结是慢性肾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肾阳虚衰,不能温脾,致使脾肾两虚,清阳不升;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慢性肾衰竭还会进一步发展,体内大量聚集毒素,产生湿浊、溺毒等病理产物,影响脾胃和降,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

2 证候证型

自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医界先后多次对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修订,直至1986年,在南京召开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中,中华中医学会内科学会肾病学组研究决定将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本证与标证[8]。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中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证候分析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吴秀艳等采用关联度法对以往中医研究中关于慢性肾衰竭临床分类与症状进行相关性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慢性肾衰竭的主要证候因素符合传统认识,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传统认识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3 中医药治疗

中医思想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的基础都是患者的临床症状,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辨病的目的是分析确诊疾病,辨证的目的是分析确定证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疾病诊治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慢性肾衰竭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归属于“水肿”、“癃闭”、“关格”、“虚劳”等范畴,其归类主要是根据患者的某些临床特征而来,如“水肿”、“腰痛”等症状多发现疾病发生初期,“癃闭”、“关格”多出现在酸中毒,急性肾衰少尿期、慢性肾衰急性恶化或尿毒症晚期,因此在治疗中不能仅仅通过“病证”来论治,还要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健脾补肾,泄浊排毒,活血化瘀立法,临床常以经验方、成方或单方加减治疗[9]。

3.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思想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主要体现在对疾病的分期中,现阶段临床中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检测方法都可以准确评估肾功能的损伤程度,有助于提高疾病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慢性肾衰竭早期患者,其中临床症状多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为主,中医治疗多选香砂六君子汤、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10]。对于伴有肝肾阴虚证的患者,说明病情有所发展,此阶段应用的药物多以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治疗为主。如果病情没得得到有效控制,阴损及阳,致脾肾阳虚证,则应给予实脾饮合肾气丸加减治疗。对于出现阴阳两虚证的患者通常采取金匮肾气丸合二至丸加减治疗[11]。

3.2 活血化瘀法

肾络瘀阻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机之一,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久病入络,久虚必瘀,因此患者多存在血管阻塞、组织缺氧缺血、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进一步促进肾脏纤维化与肾小球硬化,使血液流变学出现高浓、黏、凝、聚等性状改变。因此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治疗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常用的活血化瘀法包括理气化瘀法、化浊祛瘀法、扶正活血化瘀法、解毒活血化瘀法等,在针对不同的患者要灵活把握,辩证施治。

研究发现[12],通过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增加肾脏血流量,防止血栓形成,而且还有利于缓解肾间质水肿、延缓肾小管间质炎症与抗纤维化,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缺血,增加尿量。川芎、红花、丹参、赤芍、益母草、当归等药物均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功效,对扩张血管、祛除瘀滞作用明显,而且还会对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慢性肾衰竭的典型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3 中西结合一体化治疗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复杂的、难治性的临床综合病症,其病机复杂,仅通过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13]。常规的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现代医疗手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合并症与并发症,而且在控制疾病发展方面虽然比较理想,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与生活质量。近年来,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多数学者提倡给予一体化治疗,所有一体化治疗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的病因与临床分型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应用于临床治疗,通过对患者脏腑功能与阴阳气血进行调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并且在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症状与合并症适时开展肾脏替代治疗,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肾功能,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期[14]。

4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前景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尚存在诸多难点及空白,需中医学者不断探索。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中药药理、病理、病理生理等,加强临床研究,探讨中医中药对慢性肾衰竭发展及相关并发症作用机理。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慢性肾衰竭并发症,如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治疗感染等进行相关临床研究[15]。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及中医经典理、法、方、药研发新中成药、新疗法以治疗尿毒症并发症,期望在治疗皮肤瘙痒、肾性骨营养不良、血管硬化、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方面有所进展 。同时,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对存在肾毒性及含钾高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规范中药使用。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慢性肾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缓解临床症状、维持肾功能、延缓病情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传统中医理论在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中医、中药在慢性肾衰竭治疗中的效果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以作为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在临床中推广。

[1]ZhangLuxia,WangFang.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across-sectional survey[J].The Lancet,2012,379(9818):815-822.

[2]曹 雪,远 方.郭恩绵教授从“虚劳水气病”论治慢性肾衰竭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67-68.

[3]郭 敏,王光耀.黄文政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16):1369-1371.

[4]魏冬梅,童安荣,余 春.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在慢性肾衰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117-118.

[5]吴秀艳,王天芳.基于关联度法的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性类证候要素与症状相关性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9,26(5):433-435.

[6]吴孟书,吴喜之.基于模糊的投影寻踪算法在中医证候分类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8(2):363-369.

[7]屈 凯,王天芳,等.基于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中医证候要素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2):1147-1152.

[8]陈红波,周建波,马红珍,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中医证型动态演变的规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279-1281.

[9]阮诗玮,任文英,孙 光,等.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10):582-585.

[10]马济佩,何立群,郑平东.慢性肾衰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3):134-135.

[11]戴双明,刘建红,樊 平.辨证论治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54例[J].陕西中医,2012,33(8):962-964.

[12]王建国,王建军.中医辨治肾病腹膜透析之并发症[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40.

[13]孙 宏,叶 丹.参附汤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5):907-908.

[14]胡宏俊,欧玉平.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0,3(9):70-71.

[15]石 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24(1):26-27.

R259

A

ISSN.2095-8242.2017.058.11475.03

朱林(1981-),男,广西玉林市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肾衰竭病机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36
张建伟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利肠汤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益肾降浊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