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2017-03-08 06:23:07张国启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特色

张国启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论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张国启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蕴含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逻辑内涵的话语体系,饱含着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坚硬内核”,体现了个体在国家、社会、自身发展中应当具有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构成了解决人们“价值导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逻辑体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当持续强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认同感,持续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精神气质”,持续提升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持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战斗力,不断为巩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

意识形态安全;理想意图;价值支撑;精神动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确立良好生活方式与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1]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意义重大、价值独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规定的逻辑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蕴含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逻辑内涵的话语体系,是饱含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坚硬内核”,也是个体在国家、社会、自身发展中应当具有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体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客观要求和基本途径,也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价值的逻辑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构成了解决人们“价值导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逻辑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规定性由国家、社会层面逐步转向公民个人层面,由抽象轮廓逐步转向具体策略、由共性要求逐步转向个性实践、由关注目标方向引导转向行为价值选择,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逻辑概括,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意图”。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体现了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价值诉求与价值导向,解决的是“国家到底要怎样发展”的问题。网络社会的崛起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持续低潮,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性不断受到挑战与质疑,再加上西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渗透,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强化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呼声日益高涨。邓小平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2](p348)邓小平的论述,为我们阐明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在于保障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维度来讲,就是要提炼出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与人民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建设目标,解决“国家到底要怎样发展”的问题,以反映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价值导向与目标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价值诉求与价值导向,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通过植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国家建设目标凝聚人心,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引领人们的价值认同,在客观上形成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就是以社会的名义提出的价值要求,又以社会的名义引导个体认同的价值要求,解决的是“我们到底要什么”的问题。一般而言,社会价值取向与人民群众价值追求的高度一致性,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3](p189)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理想与价值诉求,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价值目标、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与人民群众价值追求的逻辑一致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也构成了维系中华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客观上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解决的是个体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落细、落小、落实,关键在于公民日常生活世界的感知、领悟和行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判断和伦理诉求,对于延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序公俗具有独特价值。通过强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能够持续增强个体行为的高尚化、文明化和规范化,有助于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落到实处,通过从小处着手实现公民道德养成的价值理想,从日常生活出发成就精神世界建构和理想信念熔铸的价值追求,并将内化的思想道德素养逐步外化为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精神世界建构和理想信念熔铸能够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解决了从“社会要我这样做”向“我要这样做”进而到“我正在(已经)这样做”的逐步转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培育和确立了主导性的社会价值观,并逐步在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中显现出来,对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诱导具有一定的价值免疫力,从行为主体的精神家园建构维度对维护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独特意义。

二、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厘析

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维护视阈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要凝魂聚力,为人们建构幸福生活增强价值认同,逐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本身就蕴含着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内涵。同时又要逐步现实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秩序得以有效运行和维护,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4](p163)在整合社会意识、规范社会秩序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要实现理论武装群众的“理想的意图”,又要转化为群众践行理论的“理想的力量”,其时代价值主要可以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维度来理解。

第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各种社会思想文化的产生与传播,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土壤和社会土壤,也有其独特的政治背景和经济根源,得到广泛传播的思想文化由于其价值各异甚至对立而对现实生活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并在人们行为方式的塑造中彰显其意识形态属性。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引导人们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并愿意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从而在实质上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p63)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维度来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只是途径与手段,目的在于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更多的人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中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价值理念,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开放的社会环境与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客观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消极因素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有待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又要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价值理念,持续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的。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4](p171)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价值理念,才更需要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文化思潮,以实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安全性,进而持续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并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人们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持续增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然而,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存在,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也是不争的事实,引导人们不遗余力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有学者指出:“核心价值观阙如的民族绝对不可能是强大的民族。然而,随着跨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传统价值受到了冲击和解构,以至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性与国家意识正在逝去。认知方式、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趋同使年轻一代逐渐丧失了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5]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传统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规范逐渐边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再加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如何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3](p19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的价值彰显,为人们抵制错误思潮提供了“批判的武器”,也必将促进人们逐步确立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然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理路

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主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概念、新表述、新思路的同时,将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意图”转变为促进人们奋发图强、昂扬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并在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价值认同过程中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外化于行”则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转变为引导人们投身实践的“批判武器”,在“理论武装人”的过程中抓住了“人本身”,在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向人们昭示和证明:“主义仍然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主导力量;理论及共同理想所激发出的政治热情、参与共同体生活的积极性仍然是当代人类精神追求不可替代的有效方式;历史并没有终结,社会主义仍然是当代人类进步发展的时代旗帜。”[6](p9)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当着眼于持续强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认同感,着眼于持续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精神气质”,着眼于持续提升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持续提升人的价值理性过程中切实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当持续强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认同感。国家形象是社会交往过程中认知与国际认知博弈的结果,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在国际交往中所认可的“国家名片”。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K.E.)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7]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斗争,几乎所有激烈的交锋都是围绕国家形象展开的,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基本立足点就是要持续强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认同感。敌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国家及其代理人,总是在千方百计地诋毁我国的国家形象,“唱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刻意抹黑我国的国家形象,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意歪曲或曲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混淆是非,误导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是要大力宣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深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形象,提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知晓度、认同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在人民群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认同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当持续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精神气质”。马克斯·韦伯以“社会精神气质”(ethos)一词阐述了新教伦理观念所塑造的“资本主义精神”,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借此站在了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并以一种强烈的优越感挥舞人权大棒、睥睨国际社会。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精神气质是什么”、“如何使其深刻地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等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仅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关系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和政府以及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气质”问题的探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气质”的回答。它表明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社会主义,是处处洋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人们都应当以此来引导和塑造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并形成以此为价值诉求的社会氛围。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发展中出现的负面因素,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尚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恰恰证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必要性。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精神气质”的同时,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当持续提升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认同与强化,还是“社会精神气质”的塑造与优化,都离不开社会发展的主体——人。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8](p10)康德也曾经强调:“每个人都必须不仅仅当作手段来对待自己和所有其他人,而是在每种情况下都同时当作自身就是目的。”[9](p96)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体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是什么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的提出,回答了涉及人的价值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这一问题。作为公民个体在社会中生存,总要遵循一定的价值准则、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道德滋养、道德实践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与生活实践提供了“伦理拐杖”,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价值向度。人们认同并践行这些价值准则的同时,也是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道德工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公民个人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养成而言,也是在切实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陈众议.文学“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史研究[J].新华文摘,2012,(11).

[6]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国家形象_360百科[EB/OL].http://baike.so.com/doc/5412939-10464700.html.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A].郑保华.康德文集[C].刘克苏,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7)10-0178-05

张国启(1975—),男,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论工作格局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14BKS110)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张 豫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特色
我的价值观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医的特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