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钢
关于创新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模式的思考
■张锐钢
提升供应链服务已成为港口转型升级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依据天津港自身情况,分析天津港拓展供应链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此思考出天津港发展创新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的主要措施。
大宗商品供应链 天津港 转型升级
近年来,大连港、青岛港、日照港、宁波舟山港等沿海港口均在积极拓展基于港口物流的金融服务业务。大连港集团提出“构建商品交易平台,实施创新工程”和“拓展物流金融业务,实施金融支撑工程”思路,推动汽车、散粮等商贸和金融业务。青岛港提出金融发展战略,立足港口资源优势,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开展代开信用证、货物质押监管、国际贸易等融资业务。青岛港依托“互联网+”,开发了“银港通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信息系统”,首创动产质押监管新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货物监管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照港、宁波舟山港供应链服务业务主要有仓单质押、保兑仓等模式。虽然以上港口的供应链服务业务均暴露出不同程度风险,但是并没有改变供应链服务业务在推动港口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仍在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既有市场需求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供应链服务商业模式。
(一)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开拓货源市场,巩固提升港口吞吐量。在港口吞吐量进入低速平稳发展态势下,特别是面对环保硬约束对大宗散货带来的压力加大,唯有通过以功能开发带动市场开发,积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才是有效化解之道。在风险可控情况下积极拓展供应链服务业务,增强客户粘性和对天津港路径依赖,已经成为吸引货源向天津港集聚的现实需要。
二是有利于延伸港口产业链,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主业大力发展港航信息、贸易、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务”。开展供应链服务有利于以此为切入点,把“港”的优势扩展到“链”的优势,推动港口由主要依赖码头、岸线、设备等硬件资源向更加依赖物流、信息、金融等港口现代服务转型。
三是有利于培育利润增长点,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开展供应链服务服务,能够把港口对上下游客户的服务,由装卸仓储服务领域向供应链服务延伸,拓展物流增值服务,培育新的利润空间,从而提高集团公司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是有利于打造港口生态圈,促进多方合作共赢。整合物流链条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拓展供应链服务业务,把金融潜入到港口物流链条,有利于为港口客户生产经营提供更加完善服务,建立更加紧密稳固、协同共赢发展的港口生态圈,促进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发展。
(二)可行性
一是节点优势,具备供应链整合基础。天津港是连接海向和陆向的重要枢纽,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节点地位,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四流”具备整合的基础。
二是规模优势,具备潜在金融服务需求。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的周转量巨大,汇聚了众多具有资金需求的中小客户,潜在的供应链服务市场需求旺盛。
三是资信优势,具备较低成本资金渠道。作为市属国有企业,天津港集团拥有银行3A级资信证明,高信用在资金获取上具备优势,资金成本相对较低。
四是仓储优势,具备业务拓展硬件基础。天津港堆场资源丰富,具备较强的仓储能力,具备从物流仓储服务领域向供应链服务领域延伸的基础。同时通过发挥“海港+陆港”联动,有利于将供应链服务业务向内陆腹地延伸。
重点在发展定位、商业模式、业务资源、资金渠道、风险控制等方面下功夫。
(一)明确发展定位
以促进港口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导向,以实际进出港大宗商品为标的物,以有资金需求港口大宗商品装卸上下游客户为目标群体,以掌控清晰的标的物货权为底线,以创新港口特色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模式为主攻方向,以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为保障,充分发挥港口自身多重优势,打造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深挖港口物流价值,实现增值多方共享,推动港口大宗商品由物流运输集散向物流交易集成转变,努力实现天津港由装卸港向商贸港升级。
(二)创新商业模式
以吞吐量大、性状较稳定、较易变现的煤炭(焦炭)、铁矿石为重点,以“真实贸易+供应链金融”为基本模式,探索打造以下三种供应链服务产品:一是为经天津港出港的煤炭(焦炭)供应链上游客户(中小煤矿、贸易商)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二是为经天津港出港的煤炭供应链下游客户(电厂)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三是为经天津港进口的铁矿石供应链下游客户(钢厂)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起步阶段,为防范供应链环节增多随之带来的风险点增多问题,可先从“车辆到港交货—港口储存—装船交货”或“卸船交货—港口储存—装车交货”这一段港口环节做起,待积累经验,业务逐渐成熟后,逐步向供应链两端延伸,以此为杠杆推动港口大宗散货运输向“内陆港物流集散+铁路为主、公路为辅+港口集散交易+无车承运人+供应链服务”的第四方物流模式转型升级。
(三)统筹业务资源
一是统筹船舶生产调度。充分发挥生产调度优势对供应链服务业务的带动作用,可以考虑为集团公司供应链服务业务客户提供优先安排船舶进港、优先作业等VIP服务,以此吸引供应链服务业务的客户资源。
二是统筹码头堆场资源。抓紧建立包括码头信息、货场信息、货物信息等相关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掌握码头业务、货场堆存、货物状况、无水港等信息,实现港内大宗散货码头、堆场资源统筹利用。
三是打造客户信息平台。以天津港口岸进出口贸易信息和货主货源信息为基础数据,进一步摸清港口上下游客户生产、仓储、物流、购销等真实信息,逐步建立自身大宗商品购销渠道,切实把客户违约、货物折价、货权瑕疵等风险降到最低。
四是打造电商服务平台。借助天津港电子商务网这一平台,待业务模式成熟后,把线下业务搬到线上,打造港口供应链服务“一站式”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四)畅通资金渠道
一是用好集团整体信用。发挥集团整体信用优势,积极拓展银行授信、债权、信托等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发挥港口在货物装卸、仓储、物流等方面优势,有效监控物流、信息流,将业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为稳妥用好集团公司整体信用提供必要条件。
二是用好境外低息资金。用好用活自贸区政策,通过设立境外平台公司等方式,打通境外低息资金通道,探索建立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实现境内人民币资金池与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内资金的双向流通。
三是用好财务公司资金。积极争取A级资质,探索开展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充分利用财务公司自有资金,推动以发行信托产品等方式募集资金,打造“内部银行+供应链服务”发展模式。
(五)强化风险控制
一是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风控平台,加强法律风险论证,统一推行标准化、规范化业务流程、合同文本、操作规范,形成链条闭环可追溯、数据交叉验证的有效机制。二是严格按照正规的贸易方式进行付款、开票和转移货权,确保货权清晰、货物可控,从源头上把控风险。三是建立严格的客户选择标准和准入制度,慎重选择客户,加强客户资信管理和动态跟踪,实现全程信用管理。四是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对市场变化及时准确跟踪,并作出快速反应。五是建立风险预警评价机制,当标的物价格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及时要求客户存入保证金或补货。六是加强信息技术支撑,以信息化手段实现货物实时在线监控和业务流程系统控制,确保严格按照规则操作,有效规避操作风险。七是探索借鉴用好“期货+现货”运作模式,切实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八是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定期诊断业务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促进业务模式迭代完善。
(作者单位: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孙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