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珞琪,王冰玉,岑发财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41)
基于绿色增长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珞琪,王冰玉,岑发财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41)
以绿色增长作为主要核心,从经济绿色增长等各方面客观反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近几年来,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增长逐渐加快,经济绿色增长最慢,而整个资源大环境的承载潜力最薄弱。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几点因素是能源消耗量比较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药化肥使用过多等。未来应以这几点作为改革重点,加强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绿色增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是依赖对各种资源进行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产业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和作用,因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导致资源型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为勘探、开采、高产、衰退直到枯竭,也使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从兴起、发展、繁荣,直到衰退。因为过度在意资源产出,忽略了生态环境,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资源枯竭等问题,使资源型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太过单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转型太慢、失业率大幅增加等。资源型城市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绿色增长的提出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时保证自然资产可以持续为人类生活提供资源与环境服务,它的实质是在经济实现绿色增长的同时,使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能源消耗大国,因此,资源环境、社会与经济之间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目前,资源型城市也正面临着城市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经济架构不平衡、经济增长主要依托能源消耗产业,环境问题严重的情况下,绿色增长是维持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绿色发展是基于绿色经济发展之上,把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及社会的进步当作可持续发展实现过程中的模式,实现人、物质和环境生产的协调与联系,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和体现。绿色增长的概念可分为侠义、广义与泛义。侠义强调的是经济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统一,既需要改变利用资源的方式,又要保护恢复资源再生系统。广义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统一,既要重视人们和大自然的联系,也要重视社会的公平性。泛义是强调社会组成架构与制度、人类思想道德及社会安全等社会问题。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的目标与思路应是:从绿色增长的内涵和模式出发,探索创建符合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增长体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绿色经济等形态,是基于能源和环境危机等相互交织的情况下,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主要作用是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几种经济形态有着同样的理念,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点。绿色增长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体特征。绿色增长不属于某一类或某一部分人,它属于整个全人类,决定着全人类的发展。第二,综合特征。绿色增长不仅代表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环境、经济和资源等各项因素的共同发展。第三,内生特征。绿色增长是整个资源系统内部各种具有可变性质的因素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结果。第四,延续特征。绿色发展强调的是代际的公平性质,它是人类社会或近或远的发展的有机统一。不同国家处于不同时期和阶段,也有不同的绿色增长模式和体制,绿色增长应顺应两个发展要点:一方面,处理妥帖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保持平衡。另一方面,要使人与人的关系保持和谐。
在我国,资源型城市有262个,大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3,其中有67个资源接近枯竭的城市,接近衰退的经济成熟城市有141个。这些大数据显示,资源环境越来越严峻,大部分曾经因自然资源而发展的城市,现阶段已面临资源枯竭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问题,以自然资源开采并加工利用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很难再继续下去,另外还存在着一些经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经济结构太过单一,导致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长期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与利用作为主要产业,往往忽略了农业、旅游和科技文化创意等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因为自然资源形成时间比较缓慢,长时间的开采利用会导致枯竭现象,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已严重萎缩或消失,而新的产业支柱并没有及时形成,这使得资源型城市经济下滑,从事相关行业的人们失去工作,影响社会安定。
第二,毫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型城市因为长时间开采,忽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使得很多地面有塌陷情况,采矿施工后废弃物随意堆砌,水土严重受到污染,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可见,资源型城市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在经过长时间掠夺式的开采后,大部分都面临着资源严重匮乏、经济结构削弱、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使资源型城市逐渐转变为绿色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增长是资源型城市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佳选择。资源型城市应以政府为主导,采用绿色增长的方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政府应倡导和落实绿色增长模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创建绿色GDP考核架构体系,进行绿色GDP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长期以来,我国将GDP作为考核官员能力的主要标准,但并不能过分追求GDP的提升,应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等进行城市考评。资源型城市更应作为环保考评的关键,这样才能体现出政府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增长的重视。
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现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城市发展急需转型,应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探索限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原因,讨论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找到能够推动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发展的绿色增长模式,这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主流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俞海,任子平,张永亮,等.新常态下中国绿色增长:概念、行动与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01):74-75.
[2] 范慧平,孟天醒,文倩,等. 河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04):39-40.
[3] 赵莉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研究[J].山西农经,2016,(10):115-116.
[4] 张旭,李伦.绿色增长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16,(08):90-91.
[5] 毕宏伟.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3,(04):107-108.
[6] 栗滢超,侯雪娜,吴冠岑,等.基于绿色增长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03):49-50.
[7] 马涛.全球治理下的绿色增长和结构改革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4,(04):112-113.
[8] 吕晓菲.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9] 孙文博.基于CGE模型的中国绿色增长政策模拟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based on green growth
WANG Luo-qi, WANG Bing-yu, CEN Fa-cai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The green growth was taken as the main core, an objective reflection of the lev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green growth. In recent years, the growth of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has been gradually accelerated, economic green growth is the slowest,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whole environment is the weakest.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are tha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relatively larg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and the pesticide fertilizer is used too much. The above points should be taken as the reform focuses to build the gr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ilot area.
Green growth; Resource-based c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7-04-11
四川大学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沃尔沃公司在大庆市设厂的研究”(2017102123)
F299.27
A
1674-8646(2017)10-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