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文娟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合肥 238000)
校企合作视阈下校企文化对接的思考
——基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单文娟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合肥 238000)
面向行业,融入企业,为基层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目标。高职院校不仅普遍缺乏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而且对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只是刚刚起步,鲜明特色的职业院校文化尚未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认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品质。如何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够尽快融入社会,认同并融入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企合作;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对接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中国制造呼唤着高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不仅要求高职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具备职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职业素养。现实中的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脱节,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主动面向行业,融入企业,零距离对接企业文化,更快地适应企业和学生自身的发展。
1.1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形成的,是广大师生群体意识、办学理念、学风校风等的综合体现。它包含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规律下,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等的综合体现,并被广大员工普遍认可并执行的价值观、道德观的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要求员工必须树立质量意识,效率优先,具有团队协作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根本上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全体员工全面发展,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1]
1.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方向是专业化、职业化,侧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发掘;企业文化造就员工的敬业、忠诚精神,追求的是严谨、规范。可见,两种文化的差异是明显的,不可替代的。
为了让学生走上社会后尽快融入企业,就要让他们在校期间,尽早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企业的文化特点,提前理解企业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练就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工作风格,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95”后的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接受新事物快,但也普遍存在遇事易冲动、社会适应能力差的问题。纪律责任意识欠缺,吃苦耐劳精神缺失,团结协作能力不足,导致走出校门,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环境,遇到挫折怨天尤人,见异思迁。在高就业率背后出现的高离职率、频繁跳槽也就不足为奇了。
2.1 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行业、企业,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突出技能训练的文化氛围。其专业设置应具备专业指导性,在某一行业或区域经济中具备典型优势,从而在优势行业的基础上形成专业群,形成属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品牌。
与本科学校相比,高职院校普遍缺少文化沉淀,缺乏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融合,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形式、内容上普遍雷同,鲜有特色。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传统品牌特色专业坚守困难,根据市场导向,放弃优势专业而开设基础薄弱的热门专业,短期效果明显,但院校品牌、行业特征无法体现,很难形成鲜明的特色。可见,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任重而道远。
2.2 校企文化对接的广度与深度欠缺
2.2.1 重物质(制度)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普遍较短,在精神文化建设上任重道远。仅依靠物质文化建设,停留在制度文化的建立上,是很难完成对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塑造。
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载体,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证,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文化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大,趣味性缺乏,往往导致教育效果难尽人意。
高职教育的价值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等文化因子,如何巧妙设计布局在校园中,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精神教育,如何利用良好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去熏陶师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师生,这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2.2 重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取向。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急功近利的现实主义倾向明显。在学业取向上,重视自我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在交往观念上,重视功利性交往,轻视道义性的交往;在职业取向上,重视职业待遇,忽视职业的人生价值体现。[2]
技能文化教学生“做事”,追求“合规律”,“合规范”;人文文化教学生“做人”,力求“和而不同”。[3]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热情缺乏,“懒、散、松”现象普遍,毕业生面对企业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很难进入角色,难以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和企业文化。
团队协作、职业素养的缺乏,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定位。只有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对接融合,开展敬业诚信道德等教育,才能避免流于形式,而表现得有声有色,形象有力。
2.3 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部分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联度以及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由于存在大量劳动力可供选择,经过企业短期培训后,可以应付工作。员工频繁跳槽,加剧了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担忧,因而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意愿并不强烈。部分高职院校教育观念落后,不能主动适应教育环境的转变,与校企合作办学严重不相符。企业和学校这两方面认识上的偏差,是校企合作的最大阻力。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但现实中校企合作相应的制度保障还亟待建立和完善。校企双方的合作,需要政府牵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并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只有激发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共同参与的需求与愿望,才会产生校企合作的真正推动力。
3.1 打造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依托行业特色、专业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结合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品牌。
3.1.1 发掘地域文化特点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积累沉淀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等的体现。在其形成与演化中,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影响。它是对地域文化精髓的不断吸收、提炼和升华,经过一段时间的固化,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4]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以合肥为中心的巢湖流域是极富人文资源的地方。环巢湖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独特,历史遗迹众多,人文气息浓郁,尚文重教始终是巢湖文化的基调;在长期与水搏击中,凝聚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文化性格;农耕文化为主的巢湖文化,重乡土家族,忠义敦厚,激发了眷恋故土、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巢湖三将军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抗日名将戴安澜等无不尽显拳拳爱国之心;巢湖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吸中原文化之底气,接长江文化之灵韵,培育了包容、阔博的文化特色。可见,厚重的地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1.2 强化企业物质文化要素
为了让在校学生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工作环境,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各专业的仿真教室。如会计专业的模拟会计实验室,旅游专业的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汽车修理专业的发动机拆装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车身修复涂装实训室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企业的环境文化。在此环境下根据职业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格,如财会类专业的一丝不苟,机械类专业的严谨专注,服务类专业的沟通协调等。
护理专业作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的品牌专业,校内实验实训总面积14 380m2,设置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基础护理实训中心、临床护理实训中心、康复实训中心,共计46个实验实训室。护理和助产专业拥有高智能数字网络化ICU(综合)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网络版交互式急救系统、网络版健康评估标准化仿真系统、具备中心供氧和负压吸引功能模拟病房、儿童病房、待产室、产房、婴儿浴室、手术室、ICU病房等实训室。学生一入校,就接受救死扶伤的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生命的态度,教育学生刻苦钻研护理技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精益求精。先后开辟安徽、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内外实习实训基地60多所,实习生和毕业生深受欢迎,为学校赢得了很好口碑。
3.1.3 内化企业的精神文化精髓
一方面,学校借助网络平台、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宣传合作企业的企业使命、企业精神,宣传企业的语言及标识体系、文化价值观等。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人员、校友、实习返校生为在校学生开设专题讲座,通过讲企业里的人和事,让学生感知企业文化的精髓。此外,学校组织学生定期去企业参观、访问、见习,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摸索并体验企业的核心文化价值。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暑期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
3.2 培育面向企业的高职校园文化
3.2.1 以人为本,构建文化育人氛围
校园的物质环境,以整体而直观的形态出现,校内的建筑风格、布局,无不融入到视觉化的物质环境中。
制度文化偏重于科学性、规范性,特别是可操作性。为提高制度文化的实效性,不要忽视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教师无疑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首先从思想层面上,教师应关爱每一个学生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用爱去感化陶冶学生情操,教学生求真诚信;其次从行为层面上,只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再次从人格层面上,从明辨是非与善恶,到独立人格形成,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教师人格力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说教、政治灌输,更加符合学生内在情感需求,更容易成为学生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3.2.2 将学生从“学校人”转变为“企业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程。这就要求将这三种文化全面引入职业教育中。
(1)引进产业文化,搭建对接桥梁
从学校层面而言,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各个领域,要将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其中,如责任意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等。坚持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从课程目标上,重视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导向”的转变,把学生从“学校人”培养成满足企业需要的“企业人”。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完成课程设计。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作规范落实到教学中,体现到教学环节上。积极推进基于岗位能力标准模块化课程设计,改革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双导师模式。在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兼顾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的五菱订单班,从2011年开始组建,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确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修订,联合开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师资“双向交流”机制,即每年安排教师进入企业顶岗见习,企业派员工到学校进行理论深造培训。双方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2)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
企业文化精髓包括效益、信誉、职业素养等核心价值理念。在校企合作中,为突出学生的职业实用性,在学校和企业精神文化的“联姻”中,“嫁接”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互相渗透,既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又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平稳过渡。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气。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是自觉认知和自愿遵从。[5]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结合就业环境,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职业人”的理念。
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6]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与合作医院为 “准护士”授帽,以及联合举办5.12护士节晚会,已经成为护理专业的传统节目。“准护士”们在合作医院见习四周,实习一年。这些学生在与医院零距离接触中,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技能要求。
(3)创新活动载体,嫁接特色文化
高职院校可将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嫁接到企业相关联活动中。如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加指导学校的专业技能大赛,派遣师生到企业挂职实习。将传统的局限于校园的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演变成校企共同参加的联谊活动,如模拟面试、素质拓展训练、技能大比拼等具有企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将责任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等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接受并最终认同企业文化。
当然,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注重面向行业,融入企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持自己文化特色。
3.3 建立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机制
为保证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长效性,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在政府主导下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高职教育机制。鼓励建设地方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企间的文化交流。
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为校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搭建招生、用工信息平台,建设共享实训基地,建立“专家库”,为在校老师提供企业实践平台,开辟人员互聘的绿色通道,支持在学校设立企业生产线或在企业开辟实训课堂,探索“前校后厂”或“前厂后校”的办学模式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职教集团的框架下,各高职院校与各行业企业联系紧密,实现零对接。
[1] 徐莉.张磊.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策略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3):18-21.
[2] 林滨,沈成飞,钟一彪.“知识、价值与行动”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5:156.
[3] 潘程环.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文化研究[J].企业导报,2015(9):87-88.
[4] 吴梦军.高等教育地方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培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103-105.
[5] 王官成,陈友力等.现代职业教育德育新探[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16.
[6] 居志颖,闫秀峰.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 2014(10):191-192.
[责任编辑:李德才]
Reflection on the Cultural Matching betwee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under the Cooperative Context
SHAN Wen-Ju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Trade,Hef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efei 238000,China)
It is deemed as the final goal for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sector to educate and train the front-line skilled personnel for the grass-roots level organizations that is targeted at industries and integration into enterprises as soon as possible.The sector now faces a stark choice whether its goal is to transform the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to develop a high skill,high productivity economy or it adopts traditional methods to educate and train the students who stay away from the enterprise reality.Any compet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l college should provide suitabl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at meets the manpower needs of the labor market and lead to jobs.The campus culture will meet that of the enterprises.The separa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with enterprise cultur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igorous,serious,hard-working and cooperative quality.These kinds of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terprise culture; campus culture; matching
2016-12-28
2017-05-21
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探索与实践”(SK2016A0788)资助。
单文娟(1967— ),女,安徽巢湖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教育学。
G710
A
2096-2371(2017)04-0141-04